生活是用来过的,
不是用来熬的。
无论发生了什么,
都要从苦难中找到希望,
在痛苦中升华自己。
命运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不要总觉着只有自己经历了不美好,
那些一路哼着小曲悠然自得的人,
不过是懂得苦中作乐。
苦中作乐是一辈子的必修课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人的一生犹如一趟旅行,途中会有数不尽的高山低谷,也有看不完的繁华美景。至于下一秒会遇见什么,谁也无法预知,有春花秋月可赏固然好,若是泥泞坎坷也该欣然接受。命运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不要总觉着只有自己经历了不美好,那些一路哼着小曲悠然自得的人,他的境遇也未必比你好多少。
佛家有云:苦才是人生。既然来到了这人世间,既然少不了要承受苦痛,就该磨砺一颗坚强的心,透过岁月的风尘寻觅灿烂的星星。苦难不由人,但我们有权决定用什么样的心情去对待它,比如苦中作乐,就是绝佳的良方之一。
有两个重症病人同住在一家医院的小病房里,房间里只有一扇窗户能看到外面的景象。其中一个病人的床靠着窗,他每天下午都能起身在床上坐一个小时,而另一个人却始终都得躺在床上。
靠窗的病人很开朗,每次坐起来时都会描绘外面的景象给病友听。他说,公园的湖里有鸭子和天鹅,孩子们在那儿撒面包片,情侣们在树下散步,树顶上的天空碧蓝碧蓝。病友听着,在头脑里想象着那一幕幕情景,仿佛自己亲眼看见了外面发生的事情。
渐渐地,躺在床上的病人心里有了不平衡感:凭什么他睡在窗边欣赏外面的风景,我却只能躺在这里听?这样一想,他就急切地渴望跟对方换个床位。
一天夜里,他盯着天花板想事情。突然间,睡在窗边的那位病友惊醒了,不停地咳嗽,一直想用手按铃叫护士,可身体却又不太听使唤。咳嗽声渐渐地停下了,他感到病友的呼吸渐渐停止了。他按铃叫来护士,病友已经去世。
第二天,他问护士:“我能不能换到窗边的那张床上?”在两名护士的帮助下,他被搬到了那张床上,心里很高兴,想着总算能看看外面的世界了。他用手肘撑起自己,吃力地往外面看……然而,窗外只有一堵空白的墙。
苦与苦是没有办法比的,就像黄连和胆汁,各有各的苦涩。属于你的是哪一种苦,只有你自己知道,但无论多么不喜欢,多么抗拒,你都必须要生生吞下。这是大多数人对待生活的态度,用一颗无奈的心去接受。只有极少数的人才会想,既是注定要经历的,就平和对待吧,不去追问“凭什么”,所以他们的日子看起来往往比周围人要“好过”。其实,这种“好过”,完全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自己制造点快乐,让日子看起来不那么难熬。
《美丽人生》以生性乐观的犹太青年圭多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开始,他渴望能在意大利的小镇上开一家书店,后来邂逅了美丽的多拉,有了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但幸福还没持续多久,街道上就出现了纳粹的铁丝网,噩梦降临。
犹太身份的圭多被抓进集中营,他的妻子本不用去,可是爱情却让这个女人义无反顾地跳上了火车。多拉被关进女牢,圭多不愿让儿子幼小的心灵蒙上阴影,便把集中营里惨无人道的一切说成不过是一场游戏,遵守游戏规则、最终计分1000的人就能得到一辆真正的坦克。天真的儿子对父亲的话深信不疑,做梦都渴望得到坦克的他,强忍住饥饿、恐惧、寂寞和一切恶劣的环境。
圭多一边乐观地做着苦力,一边编造游戏的谎言。原本所有的小孩都要在洗澡时被杀掉,圭多的儿子本就不喜欢洗澡,侥幸逃脱。圭多让他混在德国孩子中,告诉他不要说话,说这样可以多得分。在如此艰难、黑暗的岁月里,即使看不到希望,即使死亡近在眼前,圭多仍然保持着勇气、智慧和乐观。
影片的最后,历经磨难的圭多死在了德国纳粹的枪口下。面对死亡,他没有任何犹豫,反而暗示藏在铁柜里的孩子不要出来,这只是游戏。待到天亮,孩子从铁柜里爬出来。他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已经去世了,只知道院子里出现了一辆真的坦克,轰隆隆地开到他跟前,一位美国士兵把他抱上了坦克,与母亲团聚。
透过电影,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深爱妻儿的父亲,更是一种豁达睿智的人生态度。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也告诉我们,在如此悲哀的境遇下,人依然有苦中作乐的能力,哪怕只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编造一个善意的谎言,以让内心更坦然地接受事实,少受伤害。
苦中作乐不是自我麻痹,更不是消极退却,而是一种安慰自己,调节自己的方式。从苦难中找到希望,在痛苦中升华自己,是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只有具备了苦中作乐的心态和能力,才能把经历的苦难变成垫脚石,让勇气和希望生生不息。
没人陪伴的时候,过好孤独的时光
我们生活在一个喧哗的环境中,身边处处都是熙攘的人群,但越是这般热闹,却往往越让人不知所措,产生难以名状的孤独感。回想一下,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会——
前一刻还置身在人群中,跟朋友嬉笑打闹,围坐在一起吃饭,好不热闹;下一刻就置身在出租车上或是狭小的出租屋里,却感觉落寞无助和空虚,仿佛刚刚所有的景象都是梦,自己流露出的所有笑容都掺杂着勉强,内心深处的落寞丝毫没有减少。拿着手机翻来翻去,可以拨打的号码很多,却始终找不到一个能倾诉心声的人。
费尽心力地想要证明自己,拿出所有的勇气和信心做了一个决定,或是一件事,结果得到的全是误解和不屑。有人说你好出风头,有人说你自不量力,仿佛就在一瞬间,整个世界都站到了你的对立面,让你不知如何自处。
当初说好一起追梦的人很多,真到了起跑线上,却有许多人退缩了。望着前方迷茫而曲折的路,你多想有个人能拉着你一起走,回顾四周却找不到一个能同行的人。你亦步亦趋地往前走,摔得头破血流时,也想过放弃,也渴望有人搀扶,到最后还是自己强忍着疼痛,擦干眼泪继续往前走。
这就是生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人生总有那么一段路,是需要靠自己前行的,在这段独行的日子里,所有的酸楚都只能自行消融。正因为如此,很多人畏惧孤独,厌恶孤独,将其视为洪水猛兽,竭尽所能地去融入人群,不惜委曲求全,以免成为一只落单的候鸟。结果呢?恰恰应了那句话:“越繁华越寂寞,越热闹越孤单。”
孤独,没那么可怕,也没那么糟糕。与其在人群中孤单,不如在孤独中狂欢。
奥地利诗人里尔克是一个把孤独享受到极致的人,他的很多作品里都有描写孤独的句子。跟千千万万普通人一样,他也曾对孤独感到厌倦和悲观,可当他经历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并在孤独中升华了自己以后,才真切地感受到了孤独的美妙。
里尔克出生在一个普通的铁路职工家庭,父母很早就离婚了,破碎的家庭让他过着与其他同龄人不一样的情感生活。长大后,里尔克进了一所军事学校,他并不喜欢这里,只不过当时的平民阶层都渴望子女从军,以此跻身于上流社会,他才不得不留在这儿读中学。这段求学的时光,被里尔克视为对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摧残,也加深了他的孤独感。
不久后,里尔克由于身体太弱,被军事学校除名。他又转到了一所商业学校,但依然提不起任何兴致。后来,里尔克带着孤独落寞的心情,开始游历欧洲各国,他见过托尔斯泰,也给雕塑家罗丹当过助理,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入伍。颠沛流离的生活,让里尔克变得更加孤独和悲观,在没有人理解的时候,他把所有的心事都写在了纸上。
在写作的过程中,里克尔找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感,仿佛走进了另外的世界。渐渐地,他不再排斥孤独,而是感谢孤独让他对生活有了全新的体验。他把美好的孤独加诸在自己的作品里。此时的孤独,没有了与社会的对抗,也没有了被社会冷落、被人群孤立的影子,而是化为一种坚定的精神力量,一种对自我的深度思考。
里尔克开始享受孤独,也开始劝导那些畏惧孤独的人。他在《给青年诗人的信》中写道:“在圣诞节到来之际,当您在节日中比平日更难忍受孤独时,您不会收不到我的问候。可是,如果在那时您发觉孤独很厉害,那就为此感到高兴吧!因为(请您自问)不厉害的孤独算什么呢?孤独只有一种,它是厉害的,不容易忍受的,差不多所有的人都会碰到这种时刻。那时,他们情愿放弃这种时刻,换取任何一种不管多么平庸而毫无价值的交际,跟随便什么人,跟最微不足道的人取得一点点表面上的一致。”
在无人陪伴的时候,在必须要一个人去承受所有的时候,学会像里尔克这样,抚平你内心的孤独吧!去好好享受这份难得的体验,把它当成生活给予自己的一份礼物。当你感受到了孤独的好处时,你也会惊喜地发现,内心已在不知不觉中充满了力量。
学会独处,会让你甩掉战战兢兢,昂首阔步地面对所有困难;学会独处,就算置身在陌生的城市,你也不会感到焦虑和无助;学会独处,当无人陪伴的时候,你可以拿起麦克风与自己飙歌;学会独处,就算尚未遇到或是失去心爱的人,也可以微笑着在街头漫步,看夕阳西下;学会独处,哪怕周围的人都否定你、质疑你,你也不会沮丧绝望,而会把一个人的舞台装饰得更加闪闪发光。过好孤独的时光,在其中找寻乐趣,为自己增值,创造一场精神世界的饕餮盛宴,人生最傲然的姿态莫过于此。
一生之中不可避免地要经历孤独,真的不必害怕,更不必抗拒,去细细品味一下林徽因笔下的那种情景:“红尘陌上,独自行走,绿萝拂过衣襟,青云打湿诺言。山和水可以两两相忘,日与月可以毫无瓜葛。那时候,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
生活过的不是房子,而是一种心情
家是身体的港湾,是心灵的栖息地,是重拾力量的源泉,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不会变。然而,对奋斗在都市里的多数年轻人来说,家同样也是一个奢侈的字眼。就算是拼尽了全力,能让工资一年涨两次,也追赶不上那嗖嗖直上的房价。这也使得游走在大城市里的人,或多或少,或长或短都有了暂居在出租房的经历。
北漂女孩岑迪,七八年前刚来北京时,就住在北京的一个城中村。那里的房子都是村民自建的两三层小楼,一门一户,房间不足10平方米,只有简单的木板床和旧桌椅。楼道里有公用的水池,整个村子有十几处公厕。岑迪的家在南方二线城市的一个县城,就读的大学也是北京较有名气的,这样的居住环境是她从未经历过的,但为了生活,为了留在距离梦想最近的地方,她只能委曲求全。
楼道里住的人很杂,有无业游民,有小商贩,也有和她一样的北漂青年。起初,岑迪就只把这里当成一个睡觉的地方,因为这样的地方实在无法被称之为“家”。她没有给房间购置任何的摆设,就连衣柜也只是买了两个大号的纸箱,放置冬天、夏天的衣服。晚上下班后,她总是约同学、朋友在外吃饭,逛得累了就回去睡觉。租来的房子,对她而言,不过是一个避免成为无处可归的都市流浪人的暂居地。
后来,岑迪在BBS上认识了一个叫海棠的女孩子。海棠和她一样,同是独自在都市里奋斗的姑娘,也住着租来的房子。可她每天都会晒出自己精心制作的减肥食谱,那雅致的桌布,精美的餐盘,用心摆放的食物,看起来是那样的美好。偶尔,海棠还会把自己新购的摆件、自制小书柜的照片发上来,赢得一个又一个赞。
岑迪知道,网友们赞的不只是那一件件物品,在琳琅满目的淘宝网上,比它们更有趣的东西比比皆是,大家赞的是她对生活的态度:“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不是。无论你在哪一座城市奋斗,都有能力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动一动手,美好尽在眼前。”
翻看海棠的动态,几乎每天都有出租屋里的生活照。蓝白色的窗帘,静谧而恬淡;淡粉色的床单,温暖而整洁;破旧的小柜被包上了碎花布,变成了小清新式的书柜;布丁瓶里放两束路旁采来的小黄花,散发着生活的希望……那一刻,岑迪突然意识到,生活原来还可以有另外的样子,它与你所在的城市、地点无关,与你所住的房子大小无关,唯一有关的是你的心,你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经营。
岑迪开始重新设计自己的生活:认真地给出租屋做了大扫除;在征得房东同意的情况下,买了隔板在墙上做成书架和储物空间;把纸箱子换成了晾衣架,重要的衣服用衣罩罩好;花了点小钱买了一些有趣的墙贴;又从二手市场买了点便宜实用的小件家具……原来空荡落魄的出租屋,变成了温馨的小窝。置身在这个亲手打造的小天地里,岑迪减少了外出游荡的时间,她对这个租来的小房间有了一种归宿感。
时光如梭,现如今,那个城中村早已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高楼,而岑迪也有能力住上了更舒适的房子。此时的她,距离买一套房子的目标依然很遥远,但她的心却并不慌张。她知道,房子虽然是租来的,可日子始终是自己的。
在偌大的城市中,有多少人能够像岑迪一样,穿透物质的外衣,看清生活的实质呢?太多的年轻人,都把对生活的热情投入到了想象的黑洞中,不停地告诉自己“等我有了房子要如何”“等我还完贷款要如何”……就是无法抬起手先把厨房水槽里放了几天的碗筷洗干净,就是对乱糟糟的客厅、卧室视而不见。他们总在想,在心愿实现以前,凑合一下就行了。
“90后”男生周宏翔曾写过一篇文章,名字就叫《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不是》,其中有一段话:“我们不能因为房子是租来的,就要把生活过得也像别人给的一样,随时都可以拿回去。我们在上海是来干吗呢?我觉得就是要活成另外一个自己,一个别人随时可以拿走你的东西,但是永远拿不走你生活的那个自己。丢了工作,可以找到待遇相等的;丢了爱情,可以找到一个对自己更好的。我们不是租了他们,而是我们有资格拥有他们,你说对吗?”
房子是不是租来的,真的不是那么重要。有房子的人很多,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把房子营造出家的味道,这个世界有房子而不幸福的人到处皆是。说到底,生活过的是一种心情。你有美好的情怀,再简陋的家也能布置出艺术感;你心态调整不好,住上别墅一样发牢骚。
不要再说,等到有了房子、车子再去享受生活;不要总觉着,真的拥有了那些东西,生活就会有大不同。谁又知道,到了那时的你,是否又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标准呢?人生就是不断地经历,任何一个阶段都是独特的经历,没有哪一刻特别值得期待,也没有哪一段岁月只配沦为凑合。习惯凑合的人生,不可能陡然跃上理想中的完美轨迹,只有用心去发现美好,创造美好,才能在生活中掀起如虹的乐章。
缺钱并非不幸的根源,快乐是免费的
说起生活的艰难之处,许多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一个字:钱。
不可否认,物质基础是生活的保障,没有钱的日子寸步难行,这也是多数人拼命奋斗的原动力,谁不渴望拥有更好的生活呢?为此,有人就把金钱和幸福等同起来,将生活中所有的不幸都归结于缺钱,只觉着有了钱就能解决一切问题,消除一切烦恼。
有足够的金钱,就一定能幸福吗?日子刚够温饱,就享受不到一点快乐吗?
20多年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系博士霍华德金森在其毕业论文《人的幸福感取决于什么》中,向世人公布了他的调查结果: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最幸福,一种是淡泊宁静的人,一种是功成名就的人。
这一结果,是他向市民随机派发一万份调查问卷总结出来的。问卷中有5个选项,分别是:非常幸福、幸福、一般、痛苦、非常痛苦。历时两个多月,他最终收回的5200余份有效问卷中,仅有121人认为自己非常幸福。
在这121人中,有50个人是这座城市里的成功人士,他们的幸福感主要来自事业上的成功;另外的71个人,有的是农民,有的是小职员,有的是家庭主妇,还有的是领取救济金的流浪汉。尽管他们的职业、性格迥
然,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对物质没有太多的要求。
20多年后,已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的霍华德金森,再次对这121个人进行了回访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年那71名平凡者中,除了有2个人去世外,其他人的生活虽然发生了许多变故,有人跻身于成功者的队伍中,有人一直过着平凡的日子,还有人由于意外和疾病导致生活陷入困境,但他们依然觉得自己“非常幸福”。而那50名成功者中,仅有9个人事业一帆风顺,并坚持自己当初的选项;剩下的人中,有23个人选择“一般”,还有16个人因事业受挫选择了“痛苦”,另外2个人则选择了“非常痛苦”。
受访者前后20年对生活的不同感受,引起了霍华德金森的沉思。在结束回访调查两周之后,教授决定纠正自己20多年前的调查结果,他说:“20多年前,我太过年轻,误解了幸福的真正内涵。所有靠物质支撑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会随着物质的离去而离去。只有心灵的淡定宁静,继而产生的身心愉悦,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
金钱与幸福之间,只存在着轻微的正关系。食不果腹、无处可居时,肯定是不幸福的。但若能达到温饱,金钱与幸福的关系就会越来越小。任凭财富不断增加,幸福的指数也未必会随之上升,就算是上升,幅度也很小,更有甚者还可能停滞不前或下降。
别把所有的不开心、不幸福都归咎于缺钱,扪心自问:你要的究竟是幸福,还是比别人幸福?任由欲望和攀比去操控心情,无论拥有多少金钱也难满足。快乐这件事是免费的,任何人都有权利拥有,无论年龄、性别、身份、地位。就像摆地摊的小商贩,只要每天多挣上几十块钱,就笑得合不拢嘴,觉得生活充满了希望;而一个腰缠万贯的开发商,一个项目多挣了几十万,也可能愁眉不展,郁郁寡欢。
一位在图书馆工作的女清洁工,收入微薄,难以享受这个城市的福利,甚至要解决孩子入学等问题都很困难。当然,这是许多置身事外的旁观者看到的、想到的情景,当有人真正走近这位女清洁工,跟她闲聊一番过后,才知道她的生活并没有外人所想的那样窘迫,反而还透露着几分“惬意”。
女清洁工说:“我很享受现在的生活,都这把年纪了还能打工赚钱,比在老家务农好多了,觉得自己很能干,也很有用。我的孩子也在城里打工,我们住在一起,每天都能见面,他经济独立了,我省了不少心。我在农村住了一辈子,老了还能来逛逛公园,看看夜景,在这里上班也不累,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别提多舒服了。”
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拿着微薄的工资,女清洁工却没有一点儿怨念。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她享受着自己的幸福。这足以证明,幸福不是富人才能拥有的,就算只是一个小人物,一样有资格去感受美好的一切。在女清洁工的心里,金钱根本不算衡量生活好坏的标准,她要的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健健康康地活着。
当然,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对生活和幸福的理解也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找到那些令你真正快乐和放松的事,睁开发现幸福的双眼,去寻觅美好的东西。因为,幸福从来都不是什么严肃又重大的事情,它真的可以很简单,就是忙了一天回家有现成的饭菜,无聊的时候有人陪你逛街闲聊,能做一份喜欢的工作……仅此而已。
金钱能够给你的只有硬件设施,让你能买到高级的床铺、昂贵的衣物、进口的药品,却不能带给你安稳的睡眠、良好的教养、身体的健康、豁达的胸襟。要体会幸福,后者比前者更必不可少。如果你已衣食无忧,那就不要再为了金钱去浪费时间和精力,至少别总用缺钱来限制对美好事物的感受。试着改变一下看待世界和自身的方式,努力发现那些触手可得的美好,那么无论在什么样的境遇下,你都可以带给自己免费的快乐。
永远不要用“熬”的态度去过日子
自从三年前母亲出了那场车祸离世后,他就像变了一个人。那个不懂何为烦恼的阳光男孩,似乎也跟着母亲一起离开了,剩下的是一个总挂着阴郁表情、下巴泛着青色胡须的青年。他刻意地远离人群,无论春夏秋冬,房间里的窗户都一直紧闭着。窗户上落了厚厚的一层土,灰尘遮蔽了窗外的阳光,让整间屋子看起来更加的阴暗。
邻家的女孩经常来看望他,大概是因为从小一起长大,这种发小间的熟络情谊,让他不至于太抗拒,还愿意跟她说说话。她说:“你的房间里太缺少阳光了,有点潮湿。不如我们打开窗户透透气?”他说:“算了,外面有积雪,太冷了。”
以往,女孩都会顺着他的意,但这一次,她却怎么也不肯依他。她把窗帘拉到窗户的两边,用落满了灰尘的窗帘扣将其固定好,然后轻轻地推开了窗户。瞬间,一股凉丝丝的空气侵入鼻孔,扑在脸颊上有点凉,却很舒服。再看外面的积雪,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亮。屋子里,也顿时跟着豁亮起来。
她冲着他微微一笑,宛若一朵清新的小百合,说:“快看,外面的阳光多好!只要每天把窗户打开,阳光就能照进来,屋子也会亮堂许多。虽然这几天有积雪,但阳光还是很暖和。”见他不语,她又说:“其实,这扇窗户就是你的心,你所有的痛苦,都是因为封闭了自己的心。我希望你能鼓起勇气敞开心扉,感受一下快乐的东西。”
他轻蔑地“呵”了一声,说:“有那么多快乐的东西吗?我觉着,现在的日子就是熬,熬到什么时候算什么时候。每次想到我妈,我的心里就像有一大片乌云笼罩着,压抑得要命。我不开窗户,就是想在自己的世界里找点儿清净。”
女孩拍了拍他的肩膀,在他身边坐了下来,说:“我能理解你的感受,就像10年前我爸爸突发心脏病离开一样,我和妈妈当时觉得家里的天都塌了。其实,很多人的日子过得都不如表面看上去那么顺心,会遇到难缠的客户,会被老板炒鱿鱼,会遭遇爱情、友情的背叛……谁都无法预料。可你看看,并不是每个人都愁眉苦脸地过着日子,我妈妈这些年吃了很多苦但她总跟我说‘生活是用来过的,不是用来熬的。不管发生了什么事,都要学会想得开,在夹缝里寻找快乐。如果遇到好事就高兴,遇到麻烦就逃避,那不是真的热爱生活。人这辈子不能指望外界的东西给自己带来快乐,否则这一生值得高兴的事就太少了’。”
听她说完这番话,他沉思了片刻,而后露出一抹久违的笑。他想起了叔本华说的一番话:“一个悲观的人,把所有的快乐都看成不快乐,就如同美酒到充满胆汁的口中也会变苦一样。生命的幸福与困厄,不在于降临的事情本身是苦是乐,而要看我们如何面对这些事。”
从那天起,不管外面阴晴雨雪,他起床后的第一件事都是拉开窗帘,打开窗户,感受新一天的开始。渐渐地,他从喜欢阴暗的习惯中抽离了出来,爱上了有阳光的日子。他内心的阴霾也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被烘干了。再后来,他走出了家门,开始四处面试找工作。他不在乎薪资多少,他要找的是那个充满希望的自己,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生活中的痛苦之事,就像是一滴胆汁,直接放入口中,必是极苦的;若是滴入放满水的盆里,浓绿的胆汁就会慢慢扩散,味道也会变淡。人生也是如此,不是承受的苦痛太多,而是不善于用豁达的“水”稀释苦涩的味道,才使本可以阳光四溢的生活,变成了度日如年的煎熬。
苦难是生命这场盛大的音乐盛宴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你用“熬”的态度去弹奏它,往往会觉得这段乐谱太长了、太难了,一边弹奏一边痛不欲生,以至于影响此后的人生;而你若把它当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去接纳它的棘手和艰难,往往就能顺利地越过障碍,以更好的姿态去面对未来的所有。
生活是用来享受的,不是用来忍受和煎熬的。当沮丧、失落、不如意袭来的时候,我们要做的是开解自己:去听一场喜欢的音乐会,默默地读几首小诗,喝一杯飘香四溢的热茶,和朋友聊聊最近的情况,慢慢地把阴霾驱散在风中。
没有尽善尽美的人生,只有善于发现美好的心灵,当你练就了一颗懂得享受的心,你便能穿越苦痛,体会到细微的快乐。哪怕只是简简单单,你也不会厌倦。春天钻出地面的嫩绿小草,夏日娇艳盛开的花儿,秋天硕果累累的收获,冬季漫天飞舞的雪花,都有着动人的美,都会成为值得期待的风景。
生命只有一次,与其哀叹度日,真的不如把每分每秒、每个瞬间都过得充实,快乐,只要心里愿意相信生活的美好,不拒绝窗外的阳光,幸福永远都不会遗弃你。
烦恼的事再多,都别留给漆黑的夜
都市的夜是包容的,多少身心疲惫的人,都习惯在夜幕降临时摘下不真实的面具。静谧的夜,本是让人释放疲倦,安享惬意的时刻,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它却被用来琢磨和消融痛苦。然而,这样做真的可以治愈所有的创伤吗?
依姗是一家公司的业务主管,白天总是一副风风火火的样子,做事干练、果断。身在一群年轻下属之间,她衣着光鲜,侃侃而谈,让多少初入职场的女孩子心生羡慕。她们的目光紧盯着依姗,有欣赏,有嫉妒,也有望尘莫及。她在处理业务时的那股麻利劲儿和踏实稳当的态度,深得老板器重。再棘手的任务,只要交付到她手上,老板都觉得放心,而她也总能想尽办法漂亮地完成。
这只是外人眼里的依姗,几乎没有人知道,她在生活中还扮演着与之完全不同的角色。她有一个酗酒的父亲,一个软弱无力的母亲,一个正读大学的弟弟,一个贫寒破碎的家。她这么努力,不过是希望有条件供养弟弟读书,不至于让他像自己当年读书时那样,处处回避着他人轻视的目光;她这么辛苦,不过是想母亲能过几天舒服的日子,能让父亲少为了钱的事用喝醉酒的方式来逃避。这一切,都是她内心难以启齿的压力。
在这座浮华的都市中,每个人行色匆匆,没有谁会真的在意其他人的表情和心情。别人记住、认识的依姗,是一个坚强洒脱的女白领,真正走进她的生活、看穿她心思的人,寥寥无几。她很清楚,一直以来她都在用不羁的性格掩盖内心的脆弱,在用脸上的微笑掩盖内心的无助。对生活,她充满了恐惧和不安,担心失去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担心失去别人对自己的崇拜与尊重。无论遇到多么难的事,她都强迫自己咽到肚子里,在时间的搅拌下,慢慢消化,而后装作什么事也没发生。
大概是面具戴得久了,她更喜欢黑夜。当黑色的夜将她笼罩的时候,她才会卸下疲惫的外衣。但是,黑夜无法抹去她内心的压抑,为了逃避这种痛苦,她也会跟父亲一样,到酒吧里买醉。几乎每个礼拜,她都有两三个夜晚会出现在街头的那间酒吧,直到凌晨两三点才离开。她来酒吧只是喝酒,从不过多地与人接触。偶尔,她也会去唱歌,享受着台下的大呼小叫;有人邀请她跳舞,愿意就去,不愿意就摆摆手。
直到有一天,她“失态”了。一切,只因那个越洋电话。
她在公司加班到晚上9点,已是身心俱疲。电话铃声突然响起,她看了一眼屏幕,心里多少有了点儿安慰,是远在异国他乡的男友。她这么努力,也是因为想成为他身边一株独立的木棉,缩短彼此间的差距,这也是她内心最温暖的信念。然而,接通电话后,她的世界顿时变得漆黑一片。他决定,终结他们四年的感情。晴天霹雳太突然,依姗没有任何防备。
那天晚上,她带着一颗滴血的心走进了熟悉的酒吧。刚好酒吧里的一位常客看见她,主动跟她攀谈,她没有回应。其实,依姗认识他,平日总跟他调侃,但并不暧昧。他在她旁边坐下来,什么也不问,就陪她喝酒。在她喝的头都要抬不起,即将倒地的时候,他一把抱着了她,带她走出酒吧。
依姗酒醒后,发现自己躺在一张陌生的床上。她大脑一片空白,之后眼前出现了一张熟悉而陌生的脸。他问:“睡得怎么样?好点没有?”她红着脸,紧张地问:“昨晚,你睡哪里?”他指了指门外的客厅,她这才松了一口气。
餐厅的桌子上,放着鸡蛋、面包和牛奶,依姗不好意思地说了一句:“谢谢,麻烦你了。”他也坐下来吃早餐,两个人沉默了片刻,忽然他对依姗说:“不管受了多大委屈,遇到多难的事,也别留在深夜去消融。夜太黑,容易迷路。”
“夜太黑,容易迷路。”依姗在去公司的路上,耳畔反复回荡着这句话。她很庆幸自己昨晚遇到的人是他,没有发生什么意外,万一碰到的是……想到这儿,她后背直冒凉气。自那以后,依姗彻底与酒吧告别了,也再没有见过他。但他说的那句话,却深深印在了依姗的心里。
在深夜麻痹自己,只会让伤口溃烂,从一种痛苦陷入另一种痛苦中,无法彻底地改变什么。后来的依姗,在工作上尽力而为,不再处处争强好胜,逼迫自己;在生活上,遇到烦心的事,她会试着用文字去发泄,或是到健身房跑步、游泳,让运动的快感带走内心的烦闷。深夜来临时,她会安静地待在房间里,享受静谧的时光。忍不住胡思乱想的时候,就播放几首安静的曲子,强迫自己专注于音乐中;抑或,让自己看一部温情的影片。渐渐地,黑夜对她来说,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用来释放伤痛的平台,而是真的成了放松身心的时刻。
不要把烦恼带到床上,因为那是休息的地方;也不要把烦恼带到明天,因为明天将是美好的。用黑夜咀嚼痛苦,不过是在伤口上撒盐。人生路上,有许多痛苦都是必经的过程,谁也无法逃避,唯一能做的,就是自己调节。到外界寻找刺激与快乐,只是一时的发泄;来自内心的平和与安详,才能让自己变得勇敢无畏。
一位四十几岁的中年女人,眼角没有一丝皱纹。有人问她保养方法,她说:“当天的烦恼当天清理,梦里是美好的,醒来是美好的,生活也是美好的。简简单单地生活,困了就睡,累了就停,留一些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被无谓的烦恼缠身。寂寞时听听音乐,无聊时找朋友聚会。很多事情无法改变,就去适应并试着改变,而不是处处反抗,精疲力竭。”
说得多好啊!要想活得快乐,就要有豁达的心境,烦恼不过夜,健忘才幸福。人生是没有回头路的单行线,沿途的风景都会成为过去,让每一个夜晚在舒适中入梦,比什么都重要,比什么都值得。
就算输掉了所有,也要记得微笑
巴尔扎克曾说:“困境是珍贵的赐予,它是天才的晋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同时也是弱者的无底之渊。困境以其可怕的面貌出现,可是当你永远前进,勇于探索,揭开它的真面目以后,你会发现美好的风景原来藏在其中。”
在西宁那片热土上,她只是千千万万普通女性中的一个,但她又是那样与众不同,在面对命运的不公、生活的困境时,用特有的坚韧和乐观支撑起了属于自己的半边天。她有一个非常可爱、玲珑的名字,叫心巧。
心巧的双腿因小儿麻痹落下了严重的残疾,只能靠拄拐站立。身体的不便并没有影响她对生活的热爱,乐观开朗的她在父母相继离世后,和唯一的女儿靠着每个月的低保金和其他补贴生活,过着节俭的日子,再苦再累也没抱怨过。她总是安慰自己说:“我能扛得住,会有解决的办法。”
每天送女儿上学后,她就拄着拐杖在家里打扫房间,洗衣整理,偶尔也会在电脑前玩会儿游戏、写写博客,或是绣十字绣来出售,乐呵呵地对待每一天。在外人看来,她腿脚不便,没有他人的帮助根本无法出门,日子一定很苦闷,可她却说:“我不难过,我身边有很多好心的人,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困难的人。我已经很幸福了,人要知足,哭着过不如笑着活。”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微笑,它也冲你微笑;你冲它发怒,把它击碎,看到的就是支离破碎的自己。人生有两种境界,一种是默而不语,一种是笑而不答。软弱的人只会以眼泪抒发自己的悲苦,坚强的人却会用微笑高傲倔强地活着。不是没有畏惧和痛苦,而是不甘心轻易地向命运投降。
一位老人在晚年罹患了骨癌,痛苦不堪。后来,病情加重,使得行走很困难,每天都要依靠拐杖和轮椅活动。即便如此,老人还是笑呵呵地面对周围的一切。
老人的家并不冷清,总是满载着欢声笑语,而串门拜访的人也跟平时一样络绎不绝。偶尔,老人想在床上多休息一会儿,他的外孙们就跑到他的房间里,三个不到8岁的孩子围在床边。他给孩子们讲故事,哄他们睡觉,或是陪他们玩纸牌游戏。
在最痛苦的那段日子,老人依然笑着面对,用乐观感染着每一个人。到后来,老人已经无法起身,饱受蚀骨之痛的折磨,可他却跟来探望自己的人说:“我这把老骨头,今天总算有点儿起色了。”他那慈祥而平和的笑,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所有的人,感动着所有的人,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跟他多待一会儿。
右罗马行政官克劳狄说:“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雨果也说:“阳光和鲜花在达观的微笑里,凄凉与痛苦在悲观的叹息中。”笑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力量。笑对人生起伏的人,总能轻松地穿过风雨,迎来绚烂的彩虹。
2008年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丝毫不亚于1929年那次的噩梦。股市历经了所谓的黑色星期五,纷纷大跌,亚洲股市也进入黑色的一周。所有人都在哭泣,唯有一个人在昂首微笑,他就是荣登世界首富宝座的股神沃伦·巴菲特。2008年经济危机最严重时,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公布了“美国富豪四百强榜”,巴菲特个人净资产在33天内增加80亿美元,重新登上首富宝座,打破了比尔·盖茨保持了15年的首富纪录。
是什么给了巴菲特这样的财富?是微笑;是乐观;是无论现状多么糟糕,都对明天保持希望的态度!正如一位美国投资者所言:“那些股票一夜之间成为一堆废纸却依然可以保持笑容的人,我喜欢他们,不仅因为他们可以看透股市投资的本质,更是因为他们超然而镇定的气场。”
人生犹如在海上航行的船,掌控航向和命运的舵手,就是我们自己。有些船可以乘风破浪、逆水行舟,有些船却在风浪来临时被无情吞噬,两者的差别全在于舵手的态度。在风口浪尖上保持微笑,往往就能闲庭信步,冲出重围;碰到点风浪就胆战心惊,只能被动地忍受凄风苦雨。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生命的旅途中,灾难、意外、绝望、病痛、不幸,都可能会在某一刻突然来袭,让我们陷入无奈的困境中。在危机、窘迫、艰难的时刻,钻牛角尖、自暴自弃是无用的选择,它只会让事情变得越来越糟,恶化得越来越快。事情既已如此,就该放平心情,理性地接受这一切,思考如何扭转糟糕的局面。
哲学家培根说过:“超越自然的奇迹是在对逆境的征服中出现的。”
笑着面对,就是征服厄运与不幸的第一步。逆境中的微笑,能让人不急不怒、心平气和,能让人仔细分析所处的困境,理清思路,找到解决的办法,顺利渡过难关。即便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也能让人保持平静,透过荆棘带来的刺痛,欣赏一下盛放的鲜花,不枉费活在世上的每分每秒。
生活风雨交加,心有一片晴空
埃及的国家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展览品:一只雕刻精美的白玉匣子。其大小和日常所见的抽屉差不多,匣内被十字形玉栅栏隔成四个小格子,洁净通透。玉匣是在法老的木乃伊旁边发现的,当时里面什么也没有,可从所放的位置上看,显然是很重要的东西。那么,它究竟是用来放什么的呢?为何要放在那里?有什么寓意呢?
很长一段时间里,考古学家们都猜不出这个谜。直到多年后,在埃及卡尔维斯女王的墓室里,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幅壁画,才解开了玉匣之谜。那幅壁画上有一位表情严肃的男子,正在操纵着一架巨大的天秤。天秤的一端是砝码,另一端是一颗完整的心,而这颗心就是从旁边的玉匣子里取出来的。
原来,在埃及的古老传说中,有一位至高无上的快乐女神,她的丈夫是一位明察秋毫的法官。据说,每个人死后,心脏都要被快乐女神的丈夫拿去称量。如果一个人是快乐的,心的分量就很轻,女神的丈夫就会引导那颗心的灵魂飞往天堂;如果那颗心很重,被诸多罪恶和烦恼填满,就会被判下地狱,永远不得见天日。
这就是谜底的真相,用通俗的话来解释,其实就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外界的环境是无法左右的,意外的遭遇是难以预料的,我们唯一能够选择的就是对待世事的态度。把好的、坏的一股脑都装进心里,必会沉重不堪;把轻松的装进心里,把沉重的丢在心门之外,才能身心轻盈地上路,走得更远。
一个聪明却“一时糊涂”、坚强却“只求一死”的姑娘,曾以出色的成绩考入省重点,却也曾在某个深夜想不开服农药自杀;她与病魔对抗多年,却在某一瞬间掉进了崩溃的深渊。这一切,全都因为20岁那年罹患的一场疾病。
读高二时,她发觉自己的手指经常莫名其妙地肿痛,这种痛逐渐蔓延到胳膊、双腿,乃至全身的各个关节。从寝室到教室不过50米远,可她却要走上半小时,止痛药对她来说根本没什么用,打针也不见好。医生诊断后告知,她患了类风湿性关节炎。
第一次高考,她因精力和体力不支,发挥失常。复读一年后,她顺利考上了大学,但此时的她病情加重,已无法像同龄人一样漫步校园——她瘫痪了。面对这样的打击,她说:“我有时候在想,如果生下来就不能动,也许没这么痛苦。但我尝过自由的滋味,我也曾是一个活蹦乱跳的女孩,还渴望着上大学。突然瘫痪带给我的失落感,就像是从高空跌进无底深渊。”
此后的七年里,她一直卧病在床,如坐监牢。最初,她还能依靠读书来寻求慰藉,可当日复一日的生活变得像模板一般的时候,她也厌倦了。每天都在重复前一天的事情,看到的永远是窗口的那一小片天空,听到的永远是父母为了医疗费小声商议的声音……她恨命运,也恨自己,觉着是她拖累了这个家。深深的负罪感包裹着她,平生第一次,她想到了死。
吞食农药的那个晚上,父母急得没了魂,经过紧急抢救,总算挽回了她的命。睁开眼的那一刻,她就抱怨:“为什么不让我死呢?”
一向沉默寡言的父亲,青筋暴起地说:“如果你真有孝心的话,就陪
我和你妈活着!将来我们不在了,看不到你了,你想怎么样就随你吧!”
“陪我和你妈活着”,这句话像刀子一样戳进了她的心,给了她必须活下去的理由。那次轻生未遂之后,她接受了现实,开始重新思考人生:我的身体虽然残疾了,可眼睛还能看,耳朵还能听,大脑依然健全,还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她的事情传到了残联,接着有工作人员给她送来了书籍,并给了她莫大的鼓舞。不久后,瘫痪七年的她,第一次“走”出了家门,到县城参加“社区医学函授班”。可能是远离人群太久了,她有点自卑,怕被人嘲笑。然而,现实并没她预想得那么糟,一路上遇到了不少热心人,主动对她伸出援手。也许,在别人看来那只是举手之劳,可对她而言却是活下去的激励。
村里人都知道她学习好,所以经常会有孩子去找她辅导功课。慢慢地,辅导的孩子多了,她就萌生了办学前班的想法。家里人开始不同意,担心她是残疾人不好招生,可她却铁了心要做这件事。
学前班开学了,前来报到的学生有24人。她看着家长信任的目光和孩子们纯真的脸庞,心中充满了自豪感,感觉自己仿佛“站”了起来。她对孩子们很用心,照顾得无微不至,从办学至今,影响了上千名学生。后来,连一些苦闷的青年人,以及患病的中年人,也开始找她倾诉,在她身上汲取力量。
后来,她得到社会各界的救助,并成功做了髋、膝关节置换手术,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穿上特制的鞋子,基本上已经能够重新站立起来了。2011年9月,她被《光明日报》、北京广播电台等评为了“最美乡村教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的脸上浮现出灿烂的笑容,可身体上却仍然忍着痛,她说:“我早已习惯了疼痛,并学会了忽略它。只要心中有太阳,人生没有阴雨天。能为别人做点事情,被人需要的感觉,很幸福。”
面对生活,低首蹙眉、郁郁寡欢,却不如一路悠然、轻歌曼舞。纵然身处逆境,也可以选择不消沉、不颓废,在坎坷和磨砺中坚强,在苦难和逆境中成长,在痛苦和烦忧中微笑。很多时候,越过风浪,就能一往无前。当这些经历随着时间的沉淀成为往事,我们再回头品味时,会发现其中不管好的、坏的结果,苦的、辣的过程,都弥漫着让人怀念的味道。相反,如果面对挫折一蹶不振,终日以泪洗面,那么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自然也就丧失了站在未来理性审视过去的能力。这样的话,我们的人生会凭空丢失很多精彩的风景。
简单的生活,一样可以过得精致
曾有人在描述心中“最好的人生”时,这样说道:“既有敏感的灵魂又有粗糙的神经,既有滚烫的血液又有沉静的眼神,既有深沉的想法又有世俗的趣味,既有仰望星空的诗意又有脚踏实地的坚定,经历了长夜,守到了黎明,穿行过黑暗,还相信阳光,带着强大的内心上路,脸上有卑微的笑容,一路看山看水,走走停停。”
多么诗意的人生景象啊!尽管我们不可能全都成为诗人,眼下的生活很简单、很平凡,但我们绝对有权利能给自己的生活插上诗意的翅膀。
一位生活在南京的妈妈,样貌平平却有着一颗精巧的心:一年365天,她几乎每天都变着花样给儿子做美食,营养健康自然不用说,更难得的是她能把简单的食材做成吸引孩子的图案:脸谱、金鱼、椰子树……几乎每顿饭她都拍了照片,每个星期还会公布一下具体的做法,把过程上传到博客,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一时间,许多妈妈都在感叹,和这位有情调的妈妈相比,自己给孩子做的饭菜是多么“粗糙”……
一日三餐,多么平常的一件事,可是这位平凡却不普通的女性,却能让每一天都显得多姿多彩。论经济条件,她和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没什么两样;论闲暇时间,她也需要按时按点坐班,并不是全职主妇。唯一不同的是,她并没有把准备饭菜当成一种差事,而是当成一种享受,在花样饭菜中融进了对孩子的爱,也融进了自己对生活的爱。
曾在一间大众浴池里遇到过一位女搓澡工,她给人的印象非常特别。依照常人的理解,搓澡工都是一些中年女性,只要懂点简单的技巧就完全能够胜任,但她却颠覆了客人们的想象。她的身材很好,尽管已是奔四十的年纪了,却依然玲珑有致,且皮肤并未有松弛的迹象;脸上的皮肤也很细嫩,给客人搓澡的时候,她的脸上也敷着一层面膜。更有趣的是,她并未因为工作而忽略自己,她身上的内衣价值不菲,且每次工作都是穿一整套,绝不是胡乱凑合。
后来得知,她其实是这家浴池的老板。最初,浴池只是一个小门帘,女搓澡工就她一个人,因为待人热情,且谈吐很有“见识”,许多客人都认准了她。现在店面扩大了,但她一有空还是亲力亲为,为的就是能多跟客户聊聊天。提到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她说:“我出去的时间有限,大多数时间是在店里,但我从来都不愿意将就,尤其是对自己。”
许多人一提到精致,脑海里先想到的就是钱。因为精致就是讲究,而讲究必须要靠金钱来支持。其实不然,精致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讲求一种内心情怀和生活的情趣。
北京一家书店的老板,年过四十,却仍旧充满了文艺气息。闲暇时,他很喜欢画画,这个爱好从十几岁时就陪伴着他。由于家里的条件不太好,当年母亲还因为这件事指责过他:“你买颜料、画板,花了多少钱?要是真喜欢,就等有了钱再去画,不然日子怎么过?”
母亲经历过贫穷和饥荒,是一个踏踏实实过日子的人,无法理解用颜料和画板能创造什么财富。不只是母亲,周围的许多人也不能理解,说他装模作样,不切实际。
他从来都不解释,感觉没必要,因为金钱和艺术本就是两回事。很多人有钱,但未必懂得创造和品味高雅的生活。他对艺术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不是为了做给谁看,更不是附庸风雅,拿出来作秀。他喜欢用画笔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画下来,这是一份对生活的感知与热爱。他经常说:“人,要有把日子过成艺术的心境。”
还有一个男生,大学毕业那年,被分配到一所偏僻的山村任教。因为地处偏远,他每两个月才能回家一趟。师范时的同学大都留在了城市,他心里怅然若失。父亲大概看出了他的心事,在他任教的第三个月,父亲一路辗转去学校看他,他感动得眼圈都红了。
父亲笑呵呵地说:“这儿不是挺好的嘛!有山有水,一路上全是风景。你不是最喜欢坐车的时候看风景吗?”他指着简陋的宿舍说:“您瞧瞧,这有多艰苦。”父亲说:“儿子,吃点苦是好事,有个词语叫作‘苦尽甘来’,你忘了?吃过苦,才知道甜的滋味。再说,这里出门就是大山,这才叫‘悠然见南山’呢!”听了父亲的话,他安心了许多,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学校里的那些趣事。
几年后,男生离开了那所学校,可每每想起那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日子,都会觉得虽简朴却充实。后来的日子,他也像父亲一样,学会了把生活过成一首诗,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轻松地笑笑。
看到他们的人生,你或许会对生活有另外的见解和感悟。一个人的生活,可以过得乏善可陈,也可以过得诗意浓浓,全在于自己的选择。不要把忙碌当成将就的理由,也不要把金钱当成精致生活的前提,如果你愿意,再平淡的日子也可以梳理出诗意的风景,再简单的生活也可以创造出精致的情景,心的世界永远比眼睛看到的世界更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