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盐铁论(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 陈桐生译注
- 7447字
- 2021-03-03 17:24:21
未通第十五
【题解】
本篇题名“未通”,取自文中“未通于计”一句。御史认为中国人多物薄,不能提供足够的生活资源,汉武帝外伐四夷,可以有效地利用四夷的资源。国家实行三十税一,较古代什一之税明显减轻,服役年龄从古代二十岁,放宽到二十三岁,显然比古代更为宽松,经济负担和徭役并不算重,至于有些人陷入饥寒,是由于他们懒惰的缘故。文学指出,外伐四夷破坏了民众和平安宁的生活,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是灾难而不是福利,老百姓虽然努力耕作,但仍然免不了饥寒,加上豪强与恶吏的欺压,民众不得不四处流亡。从双方观点来看,朝廷官员与文学、贤良对现实状况的认知差距甚大。
御史曰:“内郡人众,水泉荐草(1),不能相赡(2),地势温湿,不宜牛马;民跖耒而耕(3),负檐而行(4),劳罢而寡功(5)。是以百姓贫苦,而衣食不足,老弱负辂于路(6),而列卿大夫,或乘牛车(7)。孝武皇帝平百越以为园圃(8),却羌、胡以为苑囿(9),是以珍怪异物,充于后宫,(10),实于外厩,匹夫莫不乘坚良(11),而民间厌橘柚(12)。由此观之:边郡之利亦饶矣!而曰‘何福之有?’未通于计也(13)。”
【注释】
(1)水泉:泉水,水源。荐草:饲养草料。
(2)赡:满足。
(3)跖(zhí):用脚踩。耒:古代耕地的农具。
(4)负檐:背驮肩挑。
(5)罢:同“疲”。
(6)负辂(lù):拉车。
(7)列卿大夫,或乘牛车:《史记·平准书》:“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8)园圃:种植蔬菜和花果树木的园地。园,原作“囿”,据张敦仁、王先谦说校改。
(9)苑囿:古代王侯养禽兽的地方。
(10)(táo tú):北方良马。(jué tí):公马与母驴杂交而生的驴骡。一说,,北狄良马。
(11)乘坚良:乘坚车,驾良马。
(12)厌:同“餍”,吃饱。
(13)未通于计:不懂得治国大计。
【译文】
御史说:“内地郡县人口众多,水源饲草,不能满足,地理条件温湿,不适宜牧养牛马。民众脚踩耒锄而耕作,背负肩挑而出行,疲劳而少功。所以老百姓贫苦,仍然衣食不足,年老体弱的人在路上拉车,而列位卿大夫有时乘坐牛车。孝武皇帝平定百越,把它当作园圃;驱逐西羌、匈奴,把它当作苑囿;所以珍稀怪异的物品,充实于后宫;北方的敆旂,杂交的晊晇,养满宫外马棚,老百姓无不乘坚车,驾良马,而民间吃厌了橘子和柚子。由此看来:边境郡县带来的利益真可谓丰饶了!你们却说哪里有什么福利?真是不懂得治国大计呀!”
文学曰:“禹平水土,定九州,四方各以土地所生贡献(1),足以充宫室,供人主之欲,膏壤万里(2),山川之利,足以富百姓,不待蛮、貊之地,远方之物而用足。闻往者未伐胡、越之时,繇赋省而民富足,温衣饱食,藏新食陈,布帛充用,牛马成群。农夫以马耕载,而民莫不骑乘;当此之时,却走马以粪(3)。其后,师旅数发,戎马不足,牸牝入阵(4),故驹犊生于战地(5)。六畜不育于家,五谷不殖于野,民不足于糟糠,何橘柚之所厌?《传》曰:‘大军之后,累世不复。’(6)方今郡国,田野有陇而不垦(7),城郭有宇而不实(8),边郡何饶之有乎?”
【注释】
(1)四方各以土地所生贡献:据《尚书·禹贡》记载,禹治水成功之后,将中国划分为九州,规定各州以其特产作为贡物。
(2)膏壤:肥沃的土壤。
(3)却走马以粪:见于《老子》第四十六章。却走马,退回战斗的跑马。以粪,用马粪肥田。
(4)牸(zì):母牛,也泛指雌性牲畜。牝(pìn):母马。
(5)驹:小马。犊:小牛。
(6)大军之后,累世不复:《老子》第三十章:“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7)陇:通“垄”,田埂。
(8)宇:屋宇,房屋。不实:没有人居住。
【译文】
文学说:“大禹平治水土,勘定九州,四方各以土地所生物产贡献中央朝廷,足可以充实宫室仓库,满足君主的欲望。万里肥沃的土壤,山林川泽的财利,足可以使老百姓富裕,不必等待蛮荒之地和远方异物而财用充足。我听说以前没有征伐匈奴、百越的时候,徭役赋税很少而民众富足,穿得暖,吃得饱,收藏新谷,食用陈谷,布帛够用,牛马成群。农夫用马耕地或拉车,而民众没有不骑马乘车的;那个时候,退回战斗的跑马,用马粪肥田。到了后来,军队屡次出动,战马不足,于是母牛母马都被编入队列,因此有小马驹、小牛犊出生在战场之上。六畜不能在家喂养,五谷不能在田野里种植,民众连糟糠都吃不饱,哪里有什么吃够了橘子、柚子呢?《传记》说:‘大的战争之后,连续几代都不能恢复元气。’如今各个郡国,田野虽然有田埂但无人耕种,城郭有房屋但无人居住,哪里有什么边境郡县丰饶呢?”
御史曰:“古者,制田百步为亩,民井田而耕,什而籍一(1)。义先公而后己,民臣之职也。先帝哀怜百姓之愁苦,衣食不足,制田二百四十步而一亩,率三十而税一(2)。堕民不务田作(3),饥寒及己,固其理也。其不耕而欲播,不种而欲获,盐铁又何过乎?”
【注释】
(1)什而籍一:交税十分之一。籍,税。
(2)率三十而税一:大概交税三十分之一。
(3)堕:通“惰”。
【译文】
御史说:“古时候,规定田地一百步为一亩,民众按照井田制而耕种,交税十分之一。按照道义先种公田而后种私田,这是臣民应尽的职责。已故武帝怜悯老百姓的愁苦,衣食不足,规定田地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交税大概是三十分之一。懒惰的民众不从事农田耕作,挨饥受寒,本是理所当然。他们不耕地而想播种,不种植而想收获,盐铁官营又有什么过错呢?”
文学曰:“什一而籍,民之力也。丰耗美恶(1),与民共之。民勤(2),己不独衍(3);民衍,己不独勤。故曰:‘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4)。’田虽三十,而以顷亩出税(5),乐岁粒米狼戾而寡取之(6),凶年饥馑而必求足。加之以口赋更繇之役(7),率一人之作(8),中分其功(9)。农夫悉其所得,或假贷而益之(10)。是以百姓疾耕力作(11),而饥寒遂及己也。筑城者先厚其基而后求其高(12),畜民者先厚其业而后求其赡。《论语》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乎?’(13)”
【注释】
(1)丰:丰收之年。耗:歉收之年。美恶:意同“丰耗”。
(2)勤:通“堇”,缺少。
(3)衍:富有。
(4)中正:公平合理。
(5)以顷亩出税:按照田亩的多少为标准交税。
(6)粒米狼戾:见于《孟子·梁惠王上》,形容粮食乱七八糟,到处都是。狼戾,原作“粱粝”,据王利器说校改。
(7)口赋:人口税。更繇之役:按期轮换的徭役。
(8)率:大概,大约。
(9)中分其功:交纳一半的收成。
(10)假贷:借贷。益:补足。
(11)疾耕:拼命耕作。
(12)筑城者先厚其基而后求其高:“后”字原无,据王利器说校补。
(13)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乎:见于《论语·颜渊》。
【译文】
文学说:“交纳十分之一的税,是根据民众的经济实力。无论是丰年还是歉年,国家都与民众同甘共苦。民众欠收,君主不会独自富有;民众富有,君主不会独自缺乏。所以说,十分抽一的税,是天下公平合理的税赋。虽然现在税收是三十抽一,但那是以田亩的多少为标准,丰年粮食到处都是却收税很少,凶年饥荒却一定要交足税赋。加上人口税、按期轮换的徭役,大抵一人的劳作收入,税收要占去一半。农夫全部交出他的劳动所得,有时甚至需要通过借贷来补足。所以老百姓努力耕作,还免不了饥寒交迫。修筑城墙的人先要加厚地基,而后再把城墙筑高,治理民众的人先使老百姓家业厚实,而后求得民众的丰足。《论语·颜渊》说:‘老百姓富足了,国君怎么会不富足呢?’”
御史曰:“古者,诸侯争强,战国并起,甲兵不休,民旷于田畴(1),什一而籍,不违其职(2)。今赖陛下神灵,甲兵不动久矣,然则民不齐出于南亩(3),以口率被垦田而不足(4),空仓廪而赈贫乏,侵益日甚(5),是以愈惰而仰利县官也(6)。为斯君者亦病矣(7),反以身劳民;民犹背恩弃义而远流亡,避匿上公之事(8)。民相仿效,田地日芜(9),租赋不入,抵扞县官(10)。君虽欲足,谁与之足乎?”
【注释】
(1)旷:荒废。田畴:田亩。
(2)职:常。
(3)齐出:完全出动。南亩:泛指田地。《史记·平准书》:“陛下损膳省用,出禁钱以振元元,宽贷赋,而民不齐出于南亩,商贾滋众。”
(4)以口率被垦田:以人口总数与耕种的土地总数进行比较。口率,人口总数。被,覆盖,引申为比较。垦田,耕种的土地总数。
(5)侵益:损害朝廷利益。
(6)仰利县官:仰仗朝廷救济。
(7)为斯君:担任这样的君主。病:疲惫,辛苦。
(8)避匿:逃避。上公:公家。
(9)芜:原作“无”,据王利器说校改。
(10)抵扞(hàn):抵御,抗拒。
【译文】
御史说:“古时候,诸侯互相争强,战国七大诸侯并起,战争无休无止,民众荒废了田地耕种,但十分之一的税,还是要按照常规交纳。如今依赖陛下神明,很久没有打仗了,然而民众并没有完全下到田地去干活,以人口总数与耕种田地总数进行比较,耕种田地的数量是不够的,国家拿出仓库中所有粮食来赈济贫困,朝廷利益被侵害日益严重,所以民众越来越懒惰,仰仗朝廷救济。做这样的君主也太辛苦了,反而要亲自为民众操劳。民众却忘恩负义而远远地流浪逃亡,逃避公家的事。民众互相仿效,田地日益荒芜,租赋收不上来,与朝廷相抵触。国君即使想要富足,谁又与他一起富足呢?”
文学曰:“树木数徙则啽(1),虫兽徙居则坏(2)。故代马依北风,飞鸟翔故巢(3),莫不哀其生(4)。由此观之,民非利避上公之事而乐流亡也(5)。往者,军阵数起,用度不足,以訾征赋(6),常取给见民(7),田家又被其劳,故不齐出于南亩也。大抵逋流(8),皆在大家(9),吏正畏惮(10),不敢笃责(11),刻急细民(12),细民不堪,流亡远去;中家为之绝出(13),后亡者为先亡者服事(14);录民数创于恶吏(15),故相仿效,去尤甚而就少愈者多(16)。《传》曰:“政宽者民死之,政急者父子离。’(17)是以田地日荒,城郭空虚。夫牧民之道(18),除其所疾,适其所安(19),安而不扰,使而不劳(20),是以百姓劝业而乐公赋(21)。若此,则君无赈于民,民无利于上,上下相让而颂声作(22)。故取而民不厌(23),役而民不苦。《灵台》之诗(24),非或使之,民自为之。若斯,则君何不足之有乎?”
【注释】
(1)徙:迁徙。啽:通“萎”,枯萎。
(2)坏:指生病或死亡。
(3)代马依北风,飞鸟翔故巢:《文选·古诗十九首》:“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李善注引《韩诗外传》曰:“代马依北风,飞鸟栖故巢,皆不忘之谓也。”代马,代地以出产名马著称。
(4)哀其生:留恋出生之地。
(5)利避上公之事:以逃避公家之事为有利。乐流亡:以流亡为乐。
(6)以訾征赋:按照财产多少征收赋税。訾,通“资”,财产。
(7)取给:征收。见民:现有民众。见,同“现”。
(8)逋流:逃税。
(9)大家:豪强大户。
(10)吏正:地方官员。正,长。畏惮:害怕。
(11)笃责:深责。笃,一本作“督”。
(12)刻急:苛刻催逼。细民:小民,平民。
(13)中家:中产人家。绝出:全部出资。绝,原作“色”,据王利器说校改。
(14)服事:服役纳税。
(15)录民:安分守己的平民。数创:屡遭伤害。
(16)去尤甚:离开赋税最重的地方。就少愈:逃到赋税稍轻的地方。少,通“稍”。
(17)政宽者民死之,政急者父子离:未见出处。死之,为之拼死。急,苛刻。按,“者”字原无,据郭沫若校补。
(18)牧民:治理民众。古代统治者视治理民众如牧养牲畜,故称牧民。《管子·七法》:“养人如养六畜。”
(19)适其所安:顺应老百姓安心的东西。
(20)使而不劳:役使老百姓但不让他们过于劳苦。
(21)劝业:鼓励老百姓努力耕种。乐公赋:乐意交纳公家赋税。
(22)让:原作“议”,据张敦仁、俞樾说校改。
(23)取:征税。
(24)《灵台》之诗:《诗经·大雅》中的诗篇。诗中描述老百姓争先恐后地为周文王修筑灵台,从中见出民众对周文王的拥戴。
【译文】
文学说:“树木屡次迁徙就会枯萎,虫兽迁居就会病亡。因此代马依恋北风,飞鸟留恋故巢,没有动物不留恋出生之地。由此看来,民众并不是从逃避公事之中获利,也不是以流亡为乐事。以前,战事频繁发生,军费不够使用,朝廷于是按照民众财产多少征收赋税,经常是从当地现有民众之中征税,农夫又承受其中的劳苦,因此他们没有全部下地干活。大抵逃税的都是豪强大户,地方官员害怕他们,不敢深责他们交税,于是就更加苛刻地急催小民,小民忍受不了,于是流亡到远方。于是中产人家承担了全部税赋,后流亡的人替先流亡的人服役纳税。安分守己的小民屡次受到恶毒官员的伤害,因此互相仿效,离开赋税最重的地方,逃到赋税稍轻的地方。《传记》说:“政令宽缓,民众肯为上司拼死;政令苛急,父子逃亡离散。’所以田地日益荒芜,城郭空虚。治理民众的方法,在于除去民众所痛恨的东西,顺应老百姓安心的东西,安抚民众而不要打扰,役使老百姓但不让他们过于劳苦,所以老百姓努力耕作,乐于交纳公家税赋。如果像这样,那么君主不必赈济民众,民众也不必仰仗从上面获利,君臣上下互相礼让而歌颂诗乐兴起。因此征税而民众不讨厌,役使而民众不劳苦。《诗经·大雅·灵台》诗中所描写的民众为周文王修筑灵台的场面,并不是朝廷役使民众,而是民众自己乐意为之。如果像这样,那么君主有什么不富足的呢?”
御史曰:“古者,十五入大学(1),与小役(2);二十冠而成人(3),与戎(4);五十以上,血脉溢刚(5),曰艾壮(6)。《诗》曰:‘方叔元老,克壮其猷。’(7)故商师若乌(8),周师若荼(9)。今陛下哀怜百姓,宽力役之政(10),二十三始傅(11),五十六而免,所以辅耆壮而息老艾也(12)。丁者治其田里(13),老者修其唐园(14),俭力趣时(15),无饥寒之患。不治其家而讼县官(16),亦悖矣(17)。”
【注释】
(1)大学:又称“太学”,为朝廷培养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汉书·食货志上》:“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十五入大学,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廷君臣之礼。”
(2)与:参与。小役:小的杂役。
(3)二十冠:古代男子年满二十岁加冠,表示已经成人。《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
(4)与戎:参与战事,服兵役。
(5)溢刚:充溢阳刚。
(6)艾壮:年老体壮。五十曰艾。
(7)方叔元老,克壮其猷:见于《诗经·小雅·采芑》。方叔,周宣王时大将,曾受命征讨荆蛮。克,能。猷,谋略。
(8)商师若乌:商朝军队头发乌黑。这说明商朝以年少为贵。
(9)周师若荼:周朝军队头发像白茅花。这说明周人以年老为贵。
(10)宽力役之政:放宽服兵役、劳役的规定。
(11)始傅:开始服役。傅,指官府将达到服役年龄民众的名字注册。傅,原作“赋”,据杨树达说校改。
(12)辅耆(qí)壮:帮助年纪大的人。六十曰耆。息老艾:让老年人休息。
(13)丁者:指青壮年。治其田里:耕种田地。
(14)唐园:菜园。唐,通“场”。
(15)俭力:节省劳力。趣时:抓紧农时。趣,通“趋”。
(16)讼县官:埋怨朝廷。
(17)悖:悖谬,不近情理。
【译文】
御史说:“古时候,十五岁进入太学读书,参与一些小的杂役。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参与战事。五十岁以上,血脉充溢阳刚,叫做年老体壮。《诗经·小雅·采芑》写道:‘方叔是元老,体壮有谋略。’因而,商朝军队头发乌黑,周朝军队头发像白茅花。如今陛下怜悯老百姓,放宽服兵役、劳役的规定,二十三岁开始服役,五十六岁免于服役,这是用来帮助年纪大而身体强壮的人,让老年人得到休息。青壮年耕种田地,老年人修整菜园,既可以节省劳力,又能抓紧农时,使老百姓没有饥寒之忧。民众自己不治理好自己的家室,却去埋怨朝廷,这也太不近情理了。”
文学曰:“十九年已下为殇(1),未成人也;二十而冠;三十而娶,可以从戎事;五十已上曰艾老,杖于家(2),不从力役,所以扶不足而息高年也。乡饮酒之礼(3),耆老异馔(4),所以优耆耄而明养老也(5)。故老者非肉不饱,非帛不暖(6),非杖不行。今五十已上至六十,与子孙服挽输(7),并给繇役(8),非养老之意也。古有大丧者,君三年不呼其门(9),通其孝道,遂其哀戚之心也(10)。君子之所重而自尽者(11),其惟亲之丧乎!今或僵尸(12),弃衰绖而从戎事(13),非所以子百姓,顺孝悌之心也。周公抱成王听天下(14),恩塞海内(15),泽被四表(16),矧惟人面(17),含仁保德(18),靡不得其所。《诗》云:‘夙夜基命宥密。’(19)陛下富于春秋(20),委任大臣,公卿辅政,政教未均,故庶人议也。”
御史默不答也。
【注释】
(1)十九年已下为殇:《仪礼·丧服传》:“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殇,十五至十二为中殇,十一至八岁为下殇,不满八岁以下为无服之殇。”年,岁。已,通“以”。
(2)杖于家:《礼记·王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
(3)乡饮酒之礼:先秦一种尊贤养老的礼仪。《礼记·乡饮酒义》说:“乡饮酒之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悌。民入孝悌,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
(4)异馔(zhuàn):不同菜肴。
(5)优耆耄(mào):优待老年人。
(6)故老者非肉不饱,非帛不暖:《孟子·尽心上》:“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
(7)服:驾车。挽:拉车。输:运输。
(8)并给:同时供给。
(9)古有大丧者,君三年不呼其门:《春秋公羊传·宣公九年》:“古者,臣有大丧,则君三年不呼其门。”大丧,指父母之丧。
(10)遂:满足,成全。
(11)自尽:自己尽心。《论语·子张》:“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必也亲丧乎?’”
(12)僵尸:指刚死的人。
(13)弃衰绖(dié):脱掉丧服。从戎事:参加战争。衰,同“缞(cuī)”,古代丧服。绖,古代用麻做的丧帽。
(14)周公抱成王听天下: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年幼,周公辅佐成王治理天下。
(15)塞:充满。
(16)泽:恩泽。被:覆盖,普及。四表:四方。
(17)矧(shěn)惟人面:何况是长有人的形貌。矧,何况。人面,人的形貌。人,原作“南”,据王利器说校改。《国语·越语下》:“余虽靦然而人面哉。”
(18)含仁保德:含周公之仁,保有周公之德。
(19)夙夜基命宥密:见于《诗经·周颂·昊天有成命》。夙夜,日夜。基命,顺应天命。宥密,宽大宁静。
(20)富于春秋:指年轻。
【译文】
文学曰:“十九岁以下青少年去世称之为殇,因为他们尚未成人;二十岁举行冠礼;三十岁娶妻,可以参与战事;五十岁以上称为艾老,在家拄拐杖,不从事出力的徭役,这是为了扶助年幼者和扶养老年人。在乡饮酒的礼仪场合,老年人吃不同的菜肴,这是用来优待老年人,表明养老的宗旨。因而老年人没有肉就吃不饱,没有丝帛就穿不暖,没有拐杖就不能出行。如今五十以上至六十岁的人,与子孙一起驾车、拉车、运输,一起服徭役,这不符合传统养老的精神。古代家中有父母大丧,君主三年不上门叫他服役,这是为了宣传孝道,满足孝子丧亲的悲哀伤痛的心情。君子特别看重而尽心尽力的事情,大概只有父母的丧事吧!如今有的家庭刚刚死人,孝子就要脱下丧服去参加战争,这不是爱民如子、顺应他们孝悌之心的方式啊。当年周公抱着年幼的成王处理天下政事,恩德充满海内,泽惠覆盖四方,何况所有人都含周公之仁、保有周公之德呢,没有人不得到合适的安置。《诗经·周颂·昊天有成命》写道:‘周王日夜操劳,顺应天命,政治宽大宁静。’陛下非常年轻,将政事委任给大臣,公卿辅佐陛下理政,政令教化未能均调,因此引发老百姓议论。”
御史沉默不语,不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