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帝内经(中华经典藏书·升级版)
- 姚春鹏译注
- 5136字
- 2021-03-03 17:30:45
生气通天论篇
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天,是自然界。中医认为,人体生命之气时时与自然相通,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人体内的五味、五气等都取之于自然界;而五味、五气失于正常,又能伤害人体。本篇具体讨论了这些问题,故名《生气通天论篇》。本篇提出的重要思想有: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成为后世重视阳气的温补学派的理论渊薮。二、“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阐明了阴阳的平秘对于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成为中医学认识人体生命的最高原理和养生治疗的最高价值追求。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1],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2],皆通乎天气。其生五[3],其气三[4]。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注释】
[1]六合:四方上下为六合。
[2]九州:古指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为九州。九窍:上七窍:耳二、目二、口一、鼻孔二;下窍二:前阴、后阴。十二节:四肢各有三大关节,上肢:腕、肘、肩;下肢:踝、膝、髋,共十二节。
[3]其生五:其,指天之阴阳。五,指金、木、水、火、土五行。
[4]其气三:指阴阳之气各有三,即三阴三阳。
【译文】
黄帝说:自古以来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变化就是息息相通的,这是生命的根本,生命的根本就是阴阳。在天地之间,四方上下之内,无论是地之九州,还是人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自然之气相通。天之阴阳化生地之五行之气,地之五行又上应天之三阴三阳。如果经常违反阴阳变化的规律,那么邪气就会伤害人体。所以说阴阳是寿命的根本。
苍天之气[5],清净则志意治[6],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7],弗能害也。故圣人传精神[8],服天气而通神明[9]。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10],卫气散解[11],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注释】
[5]苍天:天空,天气。
[6]治:平和调畅。
[7]贼邪:贼风邪气,泛指外界致病因素。
[8]传:通“抟(tuán)”,专一,集中。
[9]服天气:即《上古天真论篇》之“呼吸精气”,吸取天地之气。神明:指阴阳的变化。
[10]壅:阻塞。
[11]卫气:属于阳气的一种,如同保卫于人体最外层的樊篱,所以称“卫气”。
【译文】
自然界的天气清净,人的意志就平和,顺应这个道理,阳气就固密。即使有贼风邪气,也不能侵害人体。所以善于养生的圣人,能够聚集精神,呼吸天地精气,而与天地阴阳的神明变化相统一。如果违背这个道理,在内会使九窍不通,在外会使肌肉壅阻,卫阳之气耗散,这是自己造成的伤害,而使阳气受到削弱。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12]。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注释】
[12]折寿:短寿。不彰:不明。彰,明,著。
【译文】
人体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太阳不能在其轨道上正常运行,万物就不能生存;人体的阳气不能正常运行于人体,就会缩短寿命而不能使生命成长壮大。所以天体运行不息,是借着太阳的光明,同理人体健康无病,是依赖阳气的轻清上浮保卫于体表。
因于寒,欲如运枢[13],起居如惊[14],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15],体若燔炭,汗出乃散。因于湿,首如裹[16],湿热不攘[17],大筋緛短[18],小筋弛长[19],緛短为拘[20],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21],阳气乃竭。
【注释】
[13]运枢:因天寒,当深居周密,如枢纽之内动,不应烦扰筋骨,使阳气发泄于皮肤,而为寒邪所伤。
[14]惊:妄动。
[15]烦则喘喝,静则多言:指阳证热证的一种表现。喝,是指喘促而发出的一种声音。
[16]首如裹:头部沉重不爽,如有物蒙裹。
[17]攘:排除。
[18]緛(ruǎn)短:收缩。
[19]弛:松懈。
[20]拘:踡缩不伸而拘挛。
[21]四维:古人认为天由四柱支撑,称作“四维”。这里指人的四肢。
【译文】
人感受了寒邪,阳气就会像门户的开阖一样相应抗拒,起居不宁;如果起居妄动,神气浮越,阳气就不能固密了。如果感受暑邪,就会多汗,烦躁,甚至喘促,喝喝有声;及至暑邪伤气,即使不烦喘时,也会多言多语,身体发热如炭烧,必须出汗,热才能退。如果伤于湿邪,头部就会沉重,如同裹着东西,如果湿热不能及时排除,就会出现大筋收缩不伸,小筋弛缓无力,大筋收缩不伸叫拘,小筋弛缓无力叫痿。如果气被风邪所缚,发为气肿,四肢交替肿痛不休,这是阳气已衰竭了。
阳气者,烦劳则张[22],精绝[23],辟积于夏[24],使人煎厥[25]。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26],汩汩乎不可止[27]。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28],使人薄厥[29]。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30]。汗出偏沮[31],使人偏枯[32]。汗出见湿,乃生痤疿[33]。高梁之变[34],足生大疽,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35],郁乃痤。
【注释】
[22]张:亢盛而外越。
[23]精绝:是指水谷精气衰竭。因阳气亢盛而导致阴精伤耗。
[24]辟积:病久积累。辟,通“襞”,裙褶。这里引申为累积。
[25]煎厥:病名。因这种厥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有其一定的原因,如物之煎熬而然,因此称煎厥。临床表现为耳鸣、目盲,突然昏厥。
[26]溃溃:溃决。都:水泽所聚之处。
[27]汩汩(ɡǔ):象声词,形容水势汹涌而不可遏止。
[28]血菀(yùn)于上:血淤于头部。菀,蕴淤。
[29]薄厥:即“暴厥”,发病急骤之厥证。
[30]不容:肢体不能随意运动。
[31]汗出偏沮(jū):汗出偏于身体半侧。
[32]偏枯:半身不遂。
[33]痤(cuó):小疮疖。疿(fèi):汗疹。
[34]高:同“膏”,指肥甘之味。梁:同“粱”,即细粮、精米。
[35]皶(zhā):粉刺。
【译文】
人体的阳气,由于过度烦劳,就会亢盛外越,导致阴精耗竭,病拖延到了夏天,就容易使人发生煎厥病。主要症状是眼睛昏蒙看不清东西,耳朵闭塞听不见声音,病势危急,就像湖水溃决,流速迅急,不可遏止。人体的阳气,大怒时会造成形与气隔绝,血郁积头部,使人发生暴厥。大怒之后不发暴厥之证的,那就会伤筋。筋受伤,会弛缓不收,肢体行动不自由。半身汗出的,会发生偏枯病。汗出以后感受湿邪,会发生小疖和汗疹。多吃肥甘厚味,能够使人生大疽,发病就像拿着空器皿盛东西一样容易。劳动之后,汗出当风,寒气阻遏于皮肤,会成为粉刺,郁积不解,可成为疮疖。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36]。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陷脉为瘘[37],留连肉腠[38]。俞气化薄[39],传为善畏,及为惊骇。魄汗未尽[40],形弱而气烁[41],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注释】
[36]大偻(lóu):曲背。
[37]陷脉:邪气深入脉中。瘘(lòu):凡日久成脓溃漏,都叫做“瘘”。
[38]留连:留滞。肉腠:肌肉纹理。
[39]俞(shù):通“腧”,经络的孔穴。
[40]魄汗:自汗。魄,本意是与人体同时存在的生理本能,如目视耳听。熟语有“体魄”一词。这里的“魄”可理解为“体”,魄汗,即体汗、自汗。
[41]气烁:气消。
【译文】
人体的阳气,养神则精微,养筋则柔软。如果腠理开阖失调,寒邪乘机侵入,就会发生背部屈曲的大偻病。如果寒气入于经脉,营气不能顺着经脉走,阻滞在肌肉之中,会发生臃肿。邪气留滞在肌肉纹理,日久深入血脉,可以形成瘘疮。外邪从背部腧穴侵及脏腑,会出现善畏和惊骇之证。汗出不透,形体衰弱,阳气消耗,腧穴闭塞,就会发生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阳气拒,虽有大风苛毒[42],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注释】
[42]苛毒:厉害的毒邪。
【译文】
风是引发各种疾病的始因,但是,只要精神安静,意志安定,腠理就能闭密,阳气就能卫外,即使有大风苛毒,也不能造成伤害。这是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规律来养生的结果。
故病久则传化[43],上下不并[44],良医弗为。故阳畜积病死[45],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亡[46]。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47]。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48],形乃困薄。
【注释】
[43]传:病邪传入其他经络或脏腑。化:变生其他病证。
[44]上下不并:上下之气不相交通。
[45]畜:同“蓄”,蓄积。阳气蓄积之后就乖隔不通,所以说“阳气当隔”。
[46]粗:粗工,技术低下的医生。
[47]气门:汗孔。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外合于皮毛,故皮肤的汗孔称为“气门”。
[48]三时:指平旦、日中、日暮。
【译文】
所以病的时间长了,就会传导变化,发生其他症候;如果病人上下之气不能交通,再高明的医生,也无能为力了。人的阳气过分蓄积,也会致死,因为阳气蓄积,隔塞不通,应该用泻法。如果不赶紧治疗,水平低下的医工就会败亡人体正气而致病人死亡。人身的阳气,白天都运行于人体外部,日出时人体的阳气开始生发,中午阳气最旺盛,到日落时阳气衰退,汗孔也就关闭了。这时,就应当休息,阳气收藏于内而拒邪气于外,不要扰动筋骨,不要冒犯雾露,如果违反了平旦、日中、日暮阳气的活动规律,形体就会为邪气所困,而日趋衰弱。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49];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50],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51],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注释】
[49]藏精而起亟(qì):张景岳:“亟即气也。”体内贮藏的阴精是气的来源。
[50]薄疾:急迫而快速。薄,迫,冲击。
[51]陈:陈列得宜,不使偏胜。
【译文】
岐伯说:阴是把精气蓄藏于体内,而不断充养阳气;阳是保卫人体外部而坚固腠理的。如果阴不胜阳,那么经脉往来流动就会急迫快速,而发为狂病;如果阳不胜阴,那么五脏之气就会不调,以致九窍不通。所以圣人调整阴阳,使之各安其位,才能筋脉舒和,骨髓坚固,气血畅通。这样内外阴阳之气调和,邪气不能侵害,耳聪目明,真气运行正常。
风客淫气[52],精乃亡[53],邪伤肝也[54]。因而饱食,筋脉横解[55],肠澼为痔[56]。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57]。
【注释】
[52]客:邪气从外面侵入,如客从外来。淫:渐渐侵害元气。
[53]亡:损耗。
[54]伤肝:《阴阳应象大论》:“风气通于肝。”所以说伤肝。
[55]横解:横逆弛缓。解,通“懈”。
[56]肠澼(pì):泻脓血,即痢疾。
[57]高骨:腰间脊骨。
【译文】
风邪侵入人体,渐渐损害元气,精血就要消亡,这是由于邪气伤害了肝脏。这时,如果再过饱,会使胃的筋脉横逆弛缓,而形成下泻脓血的痢疾,进而引发痔疮。如果饮酒过度,肺气就会上逆。如果勉强入房,就要损伤肾气,使脊椎骨损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58],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59]。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注释】
[58]不和:指阴阳偏胜。和,平衡协调。
[59]圣度:最好的养生方法或治疗方法。
【译文】
大凡阴阳的关键,在于阳气固密于外,阴气才能持守于内。如果阴阳失去平衡和谐,就像一年当中,只有春天没有秋天,只有冬天没有夏天一样。因此,调和阴阳,是最好的养生方法。如果阳气过于亢盛,不能固密,阴气就要亏耗而衰竭;阴气和平,阳气周密,精神就会旺盛;如果阴阳分离而不相交,那精气也就随之而耗竭了。
因于露风[60],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61];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冬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注释】
[60]露:露水。这里引申其意,作动词,有“触冒”之意。
[61]洞泄:急泻。
【译文】
如果触冒风邪,就会发生寒热。所以,春天被风邪所伤,邪气留滞不去,到了夏天,就会生洞泄病;夏天被暑邪所伤,潜伏于内,到了秋天,就会发生疟疾;秋天被湿邪所伤,到了冬天,就会气逆而痰咳,进而发展为痿厥病;冬天被寒邪所伤害,到了春天,必然发生温热病。风寒暑湿这些四时邪气,会交替伤害五脏。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62],阴之五宫[63],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64],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65],心气抑[66];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濡[67],胃气乃厚[68];味过于辛,筋脉沮弛[69],精神乃央[70]。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注释】
[62]五味:酸、苦、甘、辛、咸。这里指饮食的五味。
[63]五宫:五脏。五脏,古文作“五藏”。“藏”本为藏物之处。古人认为,五脏是储藏精气之所,故命名为“藏”。后又造“臟”以与普通藏物之处相区别。简化作“脏”。宫,上古泛指房屋。房屋为人之居所,所以,“宫”与“藏”意义相同,故五脏也称为“五宫”。
[64]津:渡口。这里引申为“聚集”。
[65]短肌:皮肤干枯,不润泽。
[66]气抑:气郁滞不舒。
[67]濡:濡滞。
[68]厚:反训为“薄”。
[69]沮:败坏,衰败。
[70]央:通“殃”,受伤。
【译文】
阴精的产生,来源于饮食五味的营养,但是,贮藏精血的五脏,又因为过食五味而受伤害。所以过食酸味,会使肝气集聚,脾气就会衰弱;过食咸味,会使骨气受伤,肌肉枯槁,心气也就郁滞了;过食甜味,会使心气喘闷,肾气就衰弱了;过食苦味,会使脾气濡滞,胃气也就薄弱了;过食辛味,会使筋脉渐渐衰败,精神也就颓废了。所以谨慎地调和五味,使得骨骼正直,筋脉柔和,气血流通,腠理固密,这样,就会气精骨强了。谨慎地按照养生之道的法则去做,就可以享受自然的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