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等生必会的数学技巧
- 于雷等编著
- 4597字
- 2021-03-30 02:10:07
二、数的运算
1.加法
(1)加法的意义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作加法。
在加法里,相加的数叫作加数,加得的结果叫作和。如a+b=c中,a和b叫作加数,c叫作和。
(2)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和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3)加法的计算法则
①整数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字相加满十,则向前一位进一。
②小数加法。相同数位对齐(即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法的法则计算。和的小数点要和加数的小数点对齐。
③分数加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异分母分数相加,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相加的法则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4)加法的运算定律
①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b+a。
②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5)加法的验算
①用加法验算。利用加法交换律,把加数交换位置,再加一次,如果两次计算的结果相同,就说明计算是正确的。
②用减法验算。用第一次计算所得的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如果得到的结果与另一个加数相同,就说明计算是正确的。
(6)和的变化规律
①如果一个加数增加(或减少)一个数,另一个加数不变,那么它们的和也增加(或减少)同一个数。
用字母表示为a+b=c,则(a+m)+b=c+m,a+(b-m)=c-m。
②如果一个加数增加一个数,另一个加数减少同一个数,那么它们的和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a+b=c,则(a+m)+(b-m)=c。
③如果一个加数增加(或减少)一个数,另一个加数也增加(或减少)一个数,那么它们的和就增加(或减少)这两个数的和。
用字母表示为a+b=c,则(a+m)+(b+n)=c+(m+n),(a-m)+(b-n)=c-(m+n)。
1)用凑整法做加法
方法:
(1)在两个加数中选择一个数,加上或减去一个数,使它变成一个末尾是0的数。
(2)同时在另一个数中相应地减去或加上这个数。
口诀:一边加,一边减。
例子:计算2991+1452=_______。
解:2991差9到3000
则有:
2991+1452=(2991+9)+(1452-9)=3000+1443=4443
所以,2991+1452=4443。
注意:两个加数要一边加,一边减,才能保证结果不变。
2)用补数法做加法
若两数之和是10、100、1000、…、10n(n是正整数),那么这两个数就互为补数。例如,4和6、88和12、455和545等就互为补数。而广义上来讲,假定M为模,若数a和b满足a+b=M,则称a、b互为补数。也就是说,补数是一个数为了成为某个标准数而需要加的数。在数学速算中,一般经常会用到的有两种补数:一种是与其相加得该位上最大数(9)的数,称为9的补数;另一种是与其相加能进到下一位的数,称为10的补数。
补数法是从凑整法发展出来的,也算作是凑整法的一种特例。
方法:
(1)在两个加数中选择一个数,写成整十数或者整百数减去一个补数的形式。
(2)将整十数或者整百数与另一个加数相加。
(3)减去补数即可。
口诀:加大减差。
例子:计算89+53=_______。
解:89的补数为11,
则有:
89+53=(100-11)+53=100+53-11=153-11=142
所以,89+53=142。
注意:
(1)这种方法适用于其中一个加数加上一个比较小的、容易计算的补数后可以变为整十数或者整百数的题目。
(2)做加法一般用的是与其相加能进到下一位的补数。而另外一种补数,也就是与其相加能够得到该位上最大数的补数,以后我们会学习到。
3)用基准数法做连加法
基准数就是选一个数作为标准,方便其他的数和它比较。通常选取一组数据中最大值和最小值中间的某个比较整的数。
基准数法多用于一组比较接近的数的求和或求平均值,也可用于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的乘法和乘方的速算。
基准数法用于求和的基本公式如下。
(1)和=基准数×个数+浮动值。
(2)平均数=基准数+浮动值÷个数。
许多数相加,尤其是在统计数据时,如果这些数都接近一个数,我们可以把这个数确定为一个基准数,以这个数为“代表”,乘以相加的个数,再将其他的数与这个数比较,加上多出的部分,减去不足的部分。这样就可以使计算过程大大地简便。
方法:
(1)观察各个加数,从中选择一个适当的中间数作为基准数。
(2)通过对各个加数的“割”“补”,变成基准数加上或减去一个很小的数的形式,采用“以乘代加”和化大数为小数的方法进行速算。
例子:计算87+98+86+97+90+88+99+93+91+87=_______。
解:
原式=90×10-3+8-4+7-2+9+3+1-3=90×10+16=916
所以,87+98+86+97+90+88+99+93+91+87=916。
4)用拆分法做加法(1)
数的拆分是解决一些分段数学问题的有效方法,一般可以把一个数拆分成几个数的和或者积的形式。我们可以根据数字的性质,尤其是整除特性和尾数规律,运用我们学过的运算定律,有目的地对数字进行快速拆分,以达到比采用常规的列方程、十字交叉和代入排除等方法省时省力的目的。数的拆分和转化可以将数量的间接联系转化为直接联系,进而能够利用已知条件进行直接的比较和计算。
例如,计算10634×4321+5317×1358。
此题如果直接乘之后相加,数字较大,而且非常容易出错。如果将10634变为5317×2,规律就出现了。
10634×4321+5317×1358=5317×2×4321+5317×1358=5317×8642+5317×1358=5317×(8642+1358)=5317×10000=53170000
提取公因式是运用拆分法的典型例子。提取公因式进行简化计算是一个最基本的四则运算方法,但一定要注意提取公因式时公因式的选择。
例如,计算999999×777778+333333×666666。
方法1:
原式=333333×3×777778+333333×666666=333333×(3×777778+666666)=333333×(2333334+666666)=333333×3000000=999999000000
方法2:
原式=999999×777778+333333×3×222222=999999×777778+999999×222222=999999×(777778+222222)=999999×1000000=999999000000
方法1和方法2在公因式的选择上有所不同,导致计算的简便程度不相同。
我们在做加法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右往左计算,这样方便进位。而在印度,他们都是从左往右算的。因为我们写数字的时候是从左往右写的,所以从左往右算会大大提高计算速度。这也是印度人计算速度比我们快的主要原因。从左到右计算加法就需要对数字进行拆分。
方法:
(1)我们以第二个加数为三位数为例。先用第一个加数加上第二个加数的整百数。
(2)用第(1)步的结果加上第二个加数的整十数。
(3)用第(2)步的结果加上第二个加数的个位数即可。
例子:计算756+829=_______。
解:756+800=1556
1556+20=1576
1576+9=1585
所以,756+829=1585。
注意:这种方法其实就是把第二个加数拆分成容易计算的数分别相加。
5)用拆分法做加法(2)
上面的方法中我们把一个加数进行了拆分,下面我们来学习如何把两个加数同时进行拆分。下面以三位数加法作为示例:如果两个加数都是三位数,那么可以把它们分别分解成百位、十位和个位三部分,然后分别进行计算,最后相加。
方法:
(1)把两个加数的百位数字相加。
(2)把两个加数的十位数字相加。
(3)把两个加数的个位数字相加。
(4)把前三步的结果相加,注意进位。
口诀:百加百,十加十,个加个。
例子:计算328+321=_______。
解:首先计算300+300=600,
再计算20+20=40,
再计算8+1=9,
结果就是600+40+9=649。
所以,328+321=649。
注意:这种方法还可以做多位数加多位数,而且并不一定需要两个加数的位数相等。
6)用分组法求连续数的和
分组法,是根据算式中数字的特征以及计算规律,把可以凑整或者可以提取公因式的若干项归为一组,可以快速而简便地计算出题目的结果。
一般能用分组法来计算的题目都会有四项或六项或大于六项,一般四项的分组分解有两种形式:2+2分法,3+1分法。
2+2分法:
ax+ay+bx+by=(ax+ay)+(bx+by)=a(x+y)+b(x+y)=(a+b)(x+y)
我们把ax和ay分一组,bx和by分一组,利用乘法分配律,两两相配。同样,这道题也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来分组。
ax+ay+bx+by=(ax+bx)+(ay+by)=x(a+b)+y(a+b)=(a+b)(x+y)
3+1分法:
2xy-x2+1-y2=1-(x2-2xy+y2)=1-(x-y)2=(1+x-y)(1-x+y)
一些看起来很难计算的题目,采用分组法,往往可以使它很快地解答出来。
求连续数的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运用分组法。所谓连续数就是有一定顺序和规律的序贯数字,比如1、2、3、4、5、…
方法:
(1)把首尾两个数相加。
(2)把第(1)步的结果除以2。
(3)再乘上这些数字的个数[(2)、(3)两步可以调换顺序]。
原理:著名的德国数学家高斯小时候就做过的“百数求和”的问题,即求1+2+3+…+99+100=_______。
方法其实很简单,只要进行分组即可。
1和100一组;2和99一组;
3和98一组;4和97一组;
……
这样一共可以分成100÷2=50(组),而每组都是1+100=101。
所以,1+2+3+4+…+99+100=(1+100)×100÷2=5050。
这种算法的思路,见于书籍中最早的是我国古代的《张丘建算经》。张丘建利用这一思路巧妙地解答了“有女不善织”这一名题。
“今有女子不善织,日减功,迟。初日织五尺,末日织一尺,今三十日织讫。问织几何?”
题目的意思是有位妇女不善于织布,她每天织的布都比上一天减少一些,并且减少的数量都相等。她第一天织了5尺布,最后一天织了1尺,一共织了30天。问她一共织了多少布?
张丘建在《张丘建算经》上给出的解法:“并初末日织尺数,半之,余以乘织讫日数,即得。”“答曰:二匹一丈。”
这一解法,用现代的算式表达,就是:(5尺+1尺)÷2×30天=90尺。
因为古代算法为1匹=4丈,1丈=10尺,所以,90尺=9丈=2匹1丈。
这道题的解题思路为如果把这妇女从第一天直到第30天所织的布都加起来,算式应该是5+…+1。在这一算式中,每一个往后加的加数,都会比它前一个紧挨着它的加数递减一个相同的数,而这一递减的数不会是个整数。若把这个式子反过来,则算式便是1+…+5,此时,每一个往后的加数,就都会比它前一个紧挨着它的加数递增一个相同的数。同样,这一递增的相同的数,也不是一个整数,而且这个递增的数与上一个递减的数是相同的。
假如把上面这两个式子相加,并在相加时利用“对应的数相加和会相等”这一特点,那么,就会出现下面的式子。
共计30个6。
所以,这个妇女30天织的布是6×30÷2=90(尺)。
例子:计算1+2+3+4+5+6+7+8+9+10=_______。
解:1+10=11
11÷2=5.5
5.5×10=55
所以,1+2+3+4+5+6+7+8+9+10=55。
扩展阅读
等差数列
在一列数中,任意相邻两个数的差是一定的,这样的一列数就叫作等差数列。
(1)基本概念
首项:等差数列的第一个数,一般用a1表示。
项数:等差数列的所有数的个数,一般用n表示。
公差:数列中任意相邻两个数的差,一般用d表示。
通项:表示数列中每一个数的公式,一般用an表示。
数列的和:这一数列全部数字的和,一般用Sn表示。
(2)基本思路
等差数列中涉及五个量:a1、an、d、n、Sn,通项公式中涉及四个量,如果已知其中三个,就可求出第四个;求和公式中涉及四个量,如果已知其中三个,就可以求出第四个。
(3)基本公式
通项公式:an=a1+(n-1)d
即an等于“首项+(项数-1)×公差”。
数列和公式:Sn=(a1+an)n/2
即Sn等于“(首项+末项)×项数/2”。
项数公式:n=(an-a1)/d+1
即n等于“(末项-首项)/公差+1”。
公差公式:d=(an-a1)/(n-1)
即d等于“(末项-首项)/(项数-1)”。
所以,关键问题就是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进而确定该使用什么公式。
(4)性质
①等差数列的平均值等于正中间的那个数(奇数个数)或者正中间那两个数的平均值(偶数个数)。
②任意角标差值相等的两个数之差都相等,即An+i-An=Am+i-Am。
(5)一些常见等差数列的和
自然数和:1+2+3+…+n=n(n+1)/2
奇数和:1+3+5+…+(2n-1)=n2
偶数和:2+4+6+…+2n=n(n+1)
7)用格子法做加法
方法:
(1)根据要求的数字的位数画出(n+2)×(n+2)的方格,n为两个加数中较大的数的位数。
(2)第一行第一列的位置写上“+”,然后在下面的格子里竖着写出第一个加数(每个格子写一个数字,且要保证两个加数的位数一致,如果不足,将少的前面用0补足)。
(3)第二列空着,留给结果进位使用。
(4)从第一行第三列的位置开始横着写出第二个加数(每个格子写一个数字)。
(5)分别将两个加数的各位数字相加,百位加百位,十位加十位,个位加个位,然后把结果写在它们交叉的位置上(超过10则进位写在前面一格中)。
(6)将所有结果竖着相加,写在对应的最后一行上,即为结果(注意进位)。
例子:计算3721+1428=_______。
解:如图2-1所示,将1428写在第一列加号的下面,3721写在第一行第三列至第六列。然后对应位置的数字相加:1+3=4,4+7=11,2+2=4,1+8=9,并分别写在对应的位置上。最后将四个数字竖向相加,得到5149。
图2-1
所以,3721+1428=5149。
注意:
(1)前面空一位是为进位考虑,在最高位相加大于10时向前进位。
(2)两个加数的位数要一致,如果不足,将少的用0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