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易学建构(陈鼓应著作集)
- 陈鼓应
- 1419字
- 2021-03-31 21:40:29
道家易学探究回顾(代序)
自1994年我出版《易传与道家思想》之后,现在(2002年)又完成《道家易学建构》一书。前者对《易传》各传主要内容,逐篇论证其主体思想属道家学派。后者从阴阳学说、道论(如道器说、太极说)以及对待与流行等思想观念(包括辩证思维方式及动静观、变动观各方面)等角度,重构道家易学。这两书为建立道家易学的姊妹作。它们的问世,连带破除了《周易》经传专属儒家经典的神话,同时也将改写先秦哲学史以及易学哲学史。
从《易传与道家思想》到《道家易学建构》,两书的撰写时间长达十二个年头。在这跨世纪的日子里,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有着不少的变动,但研究课题却从未间断。这是我学术生涯中最值得回忆的一段时日,容我在这里叙说一下自己的学术研究概况。
1979年,我在白色恐怖时代离开台湾,旅居美国,经杜维明教授的推荐,到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作研究。1984年秋自美国回祖国,我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讲授尼采和老庄等课程。回想在北大十二年期间,通常每学期只需任教一二门课,所以大部分时间都可以用在读书和写作上,但我运思下笔如蜗牛爬行,十分缓慢,1985年至1987年间,完成《尼采哲学的价值重估》、《尼采哲学与庄子哲学的比较研究》等论文,用我第一本书《悲剧哲学家尼采》作为书名,将各类文稿汇编成册(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香港商务印书馆则以《尼采新论》书名在港台印行)。1992年,我们创办《道家文化研究》学刊,同年我出版《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印行)。从1973年初台大哲学系事件爆发,到1992年之后,我个人学术生活有了一个较大的转折,借用《易经》卦名来形容,我开始由屯、蒙而否极泰来,渐由谷底向上爬坡。1990年,我重返北大的课室,讲授稷下道家和马王堆黄老帛书的课程,1995年出版《易传与道家思想》、《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
我在1991年春应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陈方正所长之邀,作短期访问研究。旅港期间,得识青松观香港道教学院院长侯宝垣道长及副院长罗智光先生,承侯院长鼎力支持,如今《道家文化研究》已编成二十辑。这份刊物汇聚了数十位中外学者,使得道文化研究空气蓬勃起来。这期间获得香港道教学院校董们的大力相助,我们在北京和广州前后共开了两次道家文化国际研讨会,使得道文化学术探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1997年我重返台大哲学系任教,又获凯胜公司董事长黄胜得先生支持,成立三清道家道教文化基金会,黄董事长每年向数十名大陆多所大学研究生颁发助学金,并支持中青年为主的学者从事专著写作,这项成果由北大汤一介教授和我负责主编,已出版十余册道家道教学术丛书(上海文艺出版社)。回想起来,20世纪末道文化阵营的学术研究,颇有一番非凡的景象。
我之喜好道家哲理,和个人在现实上追求自由民主理念是相互彰显的。20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在漫长的途径里,我踽踽独行,如今看到道家文化研究的群起之势,颇感鼓舞,我们更忘不了道教界前辈和各界朋友的相助鞭策。
《道家易学建构》成书,让我对易学哲学的研究画上一个句号。往后的岁月,除了继续主编《道家文化研究》外,个人的研究和著述将集中在两个课题上,一是继续完成道家哲学主干说的论著,二是继续撰写道家思想的现代诠释专书。前者目前笔者正探讨宋儒思想体系结构中道家哲学的组成部分,后者笔者将以庄子学派为核心,跟古代道家进行思想心灵的对话。前后约莫十年的时光花费在易学的研究上,事实上我对《庄子》的欣赏远胜过《周易》,深感庄子哲理对世人颇有“洗心”与救世之效,但愿日后我能透过笔耕完成这一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