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逝者如斯:六十年知见学人侧记
- 赵珩
- 1625字
- 2021-04-09 18:09:24
兴趣广博
陈梦家先生的精力非常充沛,除了做研究工作还有很多爱好,是一个兴趣非常广博的人。王世襄先生一说起明清家具收藏,必提到陈梦家。王世襄说:“今天拿我当成明代家具专家,其实我跟陈梦家没法比,他的收藏、研究深度比我强多了。”王先生对陈梦家的诗也很佩服,曾经和我说起过。我不懂家具收藏这一门,但我记得去陈梦家家里见过不少红木家具,而且都是日常使用的,不是作为收藏品。记得他有一个脸盆架,是明代的,平时也用,我印象很深。
他也很好吃,曾带我去过好多次隆福寺。别看他是浙江上虞人,生长在南京、上海,对北方的东西也很喜欢。我家那时搬到东四不久,对周边不太了解,他就介绍了一家小馆子,专门吃面食,是从切面铺发展起来的,叫灶温,最有名的是小碗干炸,还有一窝丝,是一种油酥饼。
他也特别喜欢看戏,尤其喜欢地方戏。实际上我看戏的历史也很长,从五岁就开始了,但我们家主要是看京剧,不看地方戏。我父母看地方戏都是陈梦家带去的,印象最深的是他请我父母带我去看川剧。他对川剧演员很熟悉,比如名小生曾荣华、名丑周企何,还有当时比较年轻的一生一旦,一生是袁玉堃,一旦就是陈书舫。
不光是川剧,小地方的戏他也看,像陕西秦腔《火焰驹》、甘肃陇剧《枫洛池》,这些戏后来我再也没看过。
当时人民市场的最后面有一个小剧场叫东四剧场,他经常去,现在早已经拆了。东四剧场不在街面上,窝在里面,生意很不好。记得有一次来了个邯郸地区的曲周豫剧团,当时叫河南梆子,后来叫豫剧。这个剧团挑班的是在邯郸地区非常出名的一位旦角,名叫肖素卿。邯郸地区曾经有这样的谚语:不打油,不点灯,不吃饭,不买葱,攒钱要看肖素卿。
这个剧团属于民营公助,当时东四剧场在节假日才能上四五成座,平时也就是两三成。戏班在那里演出两个多月,不敢住旅社,全班人马都住在剧场后台。当时是冬季三九天,腊月严寒,后台连取暖的设备都没有,生活条件很艰苦。但这个肖素卿真有本事,一个月戏码不翻头(注:不重复的意思)。陈梦家能够一个月看十几二十场,也带我看了很多,比如《三上轿》、《金水桥》、《对花枪》、《梵王宫》、《大祭桩》等,文戏武戏都有。
肖素卿当时三十出头,是一个有点乡土气的女演员,长得很周正,白白净净的,一口河南话,穿着非常朴素,就是一身蓝色的棉袄棉裤。陈梦家很喜欢她,很捧她。之前陈梦家没听说过肖素卿,一听她的戏就觉得好。那时候票价便宜,马连良的戏不过也就一块钱一张,如果张、马、谭、裘合作,能够卖一块五或者两块钱,二流演员卖八角六角,肖素卿那时的最高票价大概是三四毛钱。
小剧场卖不上座,陈梦家就买了很多票送认识的人。他有时候还写点戏曲评论,发表在报纸上,也写过捧肖素卿的文章。他请肖素卿吃过饭,我也曾跟着去过。吃饭就在东四附近的小馆子,白魁或者灶温,一块多钱就吃得很好了。现在想找一张肖素卿的剧照都很难,有一张模糊不清的,是上妆照,便装照没有。那个时候陈梦家在他的朋友间掀起了一股肖素卿热,我在他的影响下,也喜欢上了地方戏。
陈梦家很懂戏。有几位特别棒的川剧演员,他们有什么好处,他都分析得头头是道,经常讲给我听。比如曾荣华当时有一出戏叫《铁笼山》,这和京剧《铁笼山》是两回事,是演元代铁木儿的事。曾荣华在其中是小生的扮相,篡位下毒时打油脸。油脸就是演员在粉底后画黑眼圈,再抹很多油。我就问陈梦家为什么脸上要抹很多油,他说这是人物心里面想坏事呢,表现他很惊恐。后来我发现很多戏里都有这样的扮相,例如《乌龙院》、《伐子都》都在表现宋江、子都内心惶恐时打油脸。
他还讲过地方戏的一些特点,很多是我没有注意到的细节,比如演员穿的褶子(注:袍子,传统戏装中的一种便服),川剧和京剧就不一样。川剧中的褶子开气很高,能开到腰,一踢腿,会露出鞋子和彩裤;京剧中褶子开气低,走路时是不能露出里面穿的彩裤的。
陈梦家是一个南方人,在南京长大,在上海写新诗,又从小喜欢英美文学,后来成为考古学家,他对戏曲能那么喜欢,真是很难得的事情。但是赵萝蕤先生对此就没什么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