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是指生产经营单位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国家和行业标准,结合各单位的生产经营范畴、作业危险程度、工作性质及其具体工作内容的实际情况,以生产经营单位名义颁发的有关安全生产的规范性文件,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等特点。一般包括:规程、标准、规定、措施、办法、制度、指导意见等。

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是生产经营单位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国家和行业标准,贯彻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的行动指南,是生产经营单位有效防范安全风险,保障从业人员安全健康、财产安全、公共安全,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措施。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生产经营单位搞好安全生产,保证其正常运转的重要手段。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发展得如何,经济实力如何,在市场上有没有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取决于其各项规章制度制定的严格程度,包括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健全,事故频繁发生,经济损失巨大,社会影响不好,生产经营单位的效益就不好,在市场上也就不能生存。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关系到生产经营单位的生存和发展。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也是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在生产经营单位的具体化。党和国家关于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政府部门有关安全生产的规定,只有通过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才真正落实到实处,落实到基层,落实到每个职工。操作规程是生产经营单位针对某一具体工艺、工种、岗位所制定的具体规章制度。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本身是一项安全生产的基础工作,是搞好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生产经营单位只有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才能建立和规范安全管理程序,有效地搞好安全生产。

一、建立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必要性

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生产经营单位的法定责任

生产经营单位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安全生产法》第四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遵守本法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生产”;《劳动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所有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本单位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事故隐患”。所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明确的生产经营单位的法定责任。

2.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

安全风险来自于生产、经营过程之中,只要生产、经营活动在进行,安全风险就客观存在。客观上需要企业对生产工艺过程、机械设备、人员操作进行系统分析、评价,制定出一系列的操作规程和安全控制措施,以保障生产经营单位生产、经营工作合法、有序、安全地运行,将安全风险降到最低。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积累的大量风险辨识、评价、控制技术,以及生产安全事故教训的积累,是探索和驾驭安全生产客观规律的重要基础,只有形成生产经营单位的规章制度才能够得到不断积累,有效继承和发扬。

3.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生产经营单位保护从业人员安全与健康的重要手段

国家有关保护从业人员安全与健康的法律法规、国家和行业标准在一个生产经营单位的具体实施,只有通过企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体现出来,才能使从业人员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同时,也为从业人员遵章守纪提供标准和依据。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可以防止生产经营单位管理的随意性,有效地保障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

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设的依据

1.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以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国家和行业标准、地方政府的法规和标准为依据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首先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要求,以及生产经营单位所在地地方政府的相关法规、标准的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一系列法律法规在生产经营单位生产、经营过程中具体贯彻落实的体现。

2.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建设,其核心就是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和控制

通过对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才能提高规章制度建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保障安全生产。同时,生产经营单位要积极借鉴相关事故教训,及时修订和完善规章制度,防范类似事故的重复发生。

3.以国际、国内先进的安全管理方法为依据

随着安全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安全系统工程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安全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也日益丰富,如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风险评估和安全评价体系的建立,也为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设的原则

1.与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保持一致性的原则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建立,必须与国家的安全生产法规保持协调一致,应该有利于国家安全生产法规的贯彻落实。在某些方面要求可以高于国家相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但不能低于国家相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否则就可能从根本上造成了管理方面的缺陷,为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2.主要负责人负责的原则

我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对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设有明确的规定,如《安全生产法》规定,“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是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的职责”。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建设和实施,涉及生产经营单位的各个环节和全体人员,只有主要负责人负责,才能有效调动和使用本单位的所有资源,才能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规章制度的落实才能够得到保证。

3.系统性原则

安全风险来自于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之中。因此,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建设,应按照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涵盖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全员、全方位。主要包括规划设计、建设安装、生产调试、生产运行、技术改造的全过程;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个环节、每个岗位、每个人;事故预防、应急处置、调查处理全过程。

4.规范化和标准化原则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建设应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以确保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设的严密、完整、有序。即按照系统性原则的要求,建立完整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体系;建立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起草、审核、发布、教育培训、执行、反馈、持续改进的组织管理程序;每一个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编制,都要做到目的明确,流程清晰,标准准确,具有可操作性。

四、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建立

目前我国没有明确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分类标准。按照安全系统工程和人机工程原理建立的规章制度体系,一般分为综合管理、人员管理、设备设施管理和环境管理四类;按照标准化工作体系建立的规章制度体系,一般分为技术标准、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三类,即所谓的“三大标准体系”;按照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建立的规章制度体系,一般包括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

一般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应包含以下内容(高危行业因其行业的特殊性,应根据相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实际情况补充相应的内容)。

1.综合安全管理制度

(1)安全生产管理目标、指标和总体原则 应包括:本单位安全生产的具体目标、指标,明确安全生产的管理原则、责任,明确安全生产管理的体制、机制、组织结构、安全生产防范和控制的主要措施,日常安全生产管理的重点工作等内容。

(2)安全生产责任制 应当明确:生产经营单位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及各生产岗位的安全生产职责、权利和义务等内容。安全生产责任制就是要解决“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立的基础,其他规章制度解决的是“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

(3)安全管理定期例行工作制度 应当包括:本单位定期安全分析会议、定期学习制度、定期安全活动、定期安全检查等内容。

(4)承包与发包工程管理制度 应明确:本单位承包与发包工程的条件、相关资质审查、各方安全责任、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施工安全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现场安全检查与协调等内容。

(5)安全设施和费用管理制度 应明确:本单位安全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安全生产费用保障;根据国家、行业新的安全生产管理要求或季节特点,以及生产、运营情况等发生后,本单位临时采取的安全措施及费用来源。

(6)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 应明确: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定期检测、评估、监控,相应的应急预案管理;上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内容及管理。

(7)危险物品使用管理制度 应明确:本单位存在的危险物品名称、种类、危险性;使用和管理的程序、手续;安全操作注意事项;存放的条件及日常监督检查;针对各类危险物品的性质,在相应的区域设置人员紧急救护、处置的设施等。

(8)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应明确:本单位消防安全管理的原则、组织机构、日常管理、现场应急处置的原则和程序;消防设施、器材的配置、维护保养、定期试验;定期防火检查、防火演练等。

(9)隐患排查和治理制度 应明确:应排查的设备、设施、场所的名称,排查周期、排查人员、排查标准;发现问题的处置程序、跟踪管理。

(10)交通安全管理制度 应明确:车辆调度、检查、维护、保养、验收标准,驾驶员学习、培训、考核的相关内容。

(11)防灾减灾管理制度 应明确:本单位根据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及生产经营性质,防范台风、洪水、泥石流、地质滑坡、地震等自然灾害相关工作的组织管理、技术措施、日常工作等内容和标准。

(12)事故调查报告处理制度 应明确:本单位内部事故标准,报告程序、现场应急处置、现场保护、资料收集、相关当事人的调查、技术分析、调查报告编制等;明确向上级主管部门和监管部门报告事故的流程、内容等。

(13)应急管理制度 应明确:本单位的应急管理部门,预案的编制、发布、演练、修订和培训等;总体预案、专项预案、现场处置方案等。

(14)安全奖惩制度 应明确:本单位安全奖惩的原则;奖励或惩处的种类、额度等。

2.人员管理制度

(1)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本单位各级管理人员安全管理知识培训、新员工三级教育培训、转岗培训;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使用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培训;应急培训等。同时应明确各项培训的对象、内容、时间及考核标准等。

(2)劳动防护用品发放和管理制度 应明确:本单位劳动防护用品的种类、采购程序、适用范围、领用程序、使用前检查标准和使用寿命、报废程序等。

(3)安全工器具的使用管理制度 应明确:本单位安全工器具的种类、使用前的检查标准、定期检验和器具寿命的周期等内容。

(4)特种作业及特殊危险作业管理制度 应明确:本单位特种作业的岗位、人员,作业的一般安全措施要求等。特殊危险作业是指危险性较大的作业,应明确作业的组织程序,保障安全的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的制定及执行等问题。

(5)岗位安全规范 应明确:本单位除特种作业岗位外,其他作业岗位保障人身安全、健康,预防火灾、爆炸等事故的一般安全要求。

(6)职业健康检查制度 应明确:本单位职业禁忌的岗位、职业禁忌症、定期健康检查的内容和标准、女工保护,以及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要求的相关内容等。

(7)现场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应明确:现场作业的组织管理制度,如工作联系单、工作票、操作票制度,以及作业现场的风险分析与控制制度、反违章管理制度等内容。

3.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制度

(1)“三同时”制度 应明确:本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三同时”制度的审查、验收、上报、备案的执行程序等。

(2)定期巡视检查制度 应明确:本单位日常检查的责任人,检查的周期、路线、标准、线路及发现问题的处置方法等内容。

(3)定期维护检修制度 应明确:本单位所有设备、设施的维护周期、维护范围、维护标准等。

(4)定期检测、检验制度 应明确:本单位必须进行定期检测的设备种类、名称、数量;有权进行检测的部门或人员;检测的标准及检测结果管理;安全使用证、检验合格证或者安全标志管理等。

(5)安全操作规程 应明确:为保证国家、企业、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物料性质、工艺流程、设备使用要求制定的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操作程序。对涉及人身安全健康、生产工艺流程及周边环境有较大影响的设备、装置,如电气、起重设备、锅炉压力容器、内部机动车辆、建筑施工维护、机加工等,则应制定安全操作规程。

4.环境安全管理制度

(1)安全标志管理制度 应明确:本单位现场安全标志的种类、名称、数量、安置地点和位置;安全标志的定期检查、维护、更换等。

(2)作业环境管理制度 应明确:本单位生产经营场所的通道、照明、通风等管理标准;人员紧急疏散方向、标志的管理等。

(3)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应明确:本单位尘、毒、噪声、高低温、辐射等涉及职业健康有害因素的种类、场所;定期检查、检测及控制等管理内容。

五、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执行

1.起草

根据安全生产责任制,由本单位负责安全生产管理的部门或者相关职能部门起草。起草前应对目的、适用范围、主管部门、解释部门及实施日期等给予明确,同时还应做好相关资料的准备和收集工作。规章制度的编制,应做到目的明确、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用词准确、文字简洁、标点符号正确。

2.会签或公开征求意见

起草的规章制度,应通过正式渠道征得相关职能部门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以利于规章制度颁布后的贯彻实施。当意见不能取得统一时,应由分管领导组织讨论,统一认识,达成一致。

3.审核

制度在签发之前应进行审核。一是由本单位负责法律事务的部门进行综合性审查;二是专业技术性较强的规章制度应邀请相关专家进行审核;三是安全奖惩等涉及全员性利益的制度,应经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代表进行审核。

4.签发

技术规程、安全操作规程等技术性较强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一般由本单位主管安全的领导或者总工程师签发,涉及全局性的综合管理制度应由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签发。

5.发布

规章制度应采用固定格式进行发布,如红头文件形式、内部办公网络等。发布的范围涵盖应执行的部门、人员。有些特殊的制度还正式送达相关人员,并由接收人员签字。

6.培训

新颁布或修订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应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安全操作规程类规章制度还应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考试。

7.反馈

应定期检查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建立信息反馈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执行效果。

8.持续改进

本单位每年应制定规章制度、修订计划,并应公布现行有效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清单。对安全操作规程类规章制度,除每年进行审查和修订外,每3~5年应进行一次全面修订,并重新发布,确保规章制度的建设和管理有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