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化学
- 杨娟 李横江 曾小华
- 2924字
- 2020-08-28 20:26:52
4.2 酸碱理论
人们对于酸碱的认识是从实际观察中开始的。如酸有酸味,使石蕊变红等;碱有涩味,使石蕊变蓝,并且能与酸中和等。根据阿伦尼乌斯的酸碱理论:凡是在水溶液中能解离生成的正离子全部是H+的物质叫酸;所生成的负离子全部是OH-的物质叫碱,此即酸碱电离理论。此理论简单明了,至今仍有应用。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它把酸和碱局限于水溶液中,比如HCl气体具有酸性,NH3气体具有碱性,它们不仅在水溶液中能生成NH4Cl,就是在气体状态下或在苯中,也同样会生成NH4Cl。再比如氨水呈碱性,却并不存在NH4OH分子等。为了能解释除水溶剂以外,在其他能解离的溶剂(如液态NH3、冰HAc等)中进行的酸碱反应,1905年富兰克林(Franklin)提出了酸碱的溶剂理论。1923年布朗斯特(Bronsted)和劳莱(Lowry)各自独立地提出了酸碱质子理论,几乎同时,路易斯(Lewis)提出了酸碱电子理论。为了解决路易斯酸碱反应方向等问题,1963年皮尔逊(Pearson)根据路易斯酸碱之间授受电子对的难易程度,又提出了所谓“软硬酸碱”的概念。这些都是酸碱理论发展史中的组成部分,本章着重讨论酸碱质子理论。
4.2.1 酸碱质子理论
酸碱质子理论认为:凡能给出质子的物质是酸,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是碱。可用简式表示:
例如
由上述例子可见,酸碱可以是中性分子、正离子或负离子。酸与其释放H+后形成的相应碱为共轭酸碱对,如HCl和Cl-、NH4+和NH3以及和均互为共轭酸碱对。在共轭系统中,是碱,在共轭系统中,是酸,这种既能给出质子也能接受质子的物质称为两性物质(amphoteric compound)。上述各个共轭酸碱对的质子得失反应,称为酸碱半反应。质子理论认为,酸碱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得失)。为了实现酸碱反应,例如为了使HAc转化为Ac-,HAc给出的质子必须被同时存在的另一物质碱接受。因此,酸碱反应实际上是两个共轭酸碱对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HAc在水溶液中的解离,由下面两个平衡组成:
总反应为
如果没有作为碱的溶剂水的存在,HAc就无法实现其在水中的解离。同样,碱在水溶液中接受质子的过程,也必须有溶剂水分子的参加。例如,NH3溶于水:
同样是两个共轭酸碱对相互作用而达到平衡,其中溶剂水起了酸的作用。
从质子理论来看,任何酸碱反应都是两个共轭酸碱对之间的质子传递反应。即
而质子的传递,并不要求反应必须在水溶液中进行,也不要求先生成质子再加到碱上去,只要质子能从一种物质传递到另一种物质上就可以了。因此,酸碱反应可以在非水溶剂无水溶剂等条件下进行。比如HCl和NH3的反应,无论是在水溶液中,还是在气相或苯溶液中,其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是H+转移反应:
质子理论大大扩大了酸碱的概念和应用范围,并把水溶液和非水溶液统一起来。同时盐的概念需要重新认识,许多盐类,如NH4Cl中的是酸,而NaAc中的Ac-是碱,盐的“水解”其实就是组成它的酸或碱与溶剂水分子间的质子传递过程。根据质子理论,电离理论中所有的酸、碱、盐的离子平衡,都可归结为质子酸碱反应。例如:
HAc的解离反应
HAc与NaOH的中和反应
NaAc的水解反应
在酸碱反应过程(即质子传递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争夺质子的竞争,其结果必然是强碱夺取强酸放出的质子而转化为它的共轭酸——弱酸,强酸放出质子后,转变为它的共轭碱——弱碱。也就是说,酸碱反应总是由较强的酸与较强的碱作用,向着生成较弱的酸和较弱的碱的方向进行,相互作用的酸、碱越强,反应进行得越完全。
4.2.2 酸碱的相对强弱
4.2.2.1 水的解离平衡和离子积常数
酸碱强弱不仅取决于酸碱本身释放质子和接受质子的能力,同时也取决于溶液接受和释放质子的能力,因此,要比较各种酸碱的强度,必须选定同一种溶剂,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作为溶剂的纯水,其分子与分子之间也有质子的传递:
其中一个水分子放出质子作为酸,另一个接受质子作为碱而形成H3O+和OH-,我们称这种溶剂分子之间存在的质子传递反应为溶剂自递平衡。对水而言,反应的平衡常数称为水的质子自递常数,以表示。
(4-1)
为标准态浓度(1mol·L-1),为简便起见,本书在平衡常数表示式中常省去,故上式可简写为
也称水的离子积常数(ionization produce of water)。精确实验测得在室温(22~25℃)时的纯水中:
c(H3O+)=c(OH-)=1.0×10-7mol·L-1
则
随温度升高而变大,但变化不明显。一般在室温范围时均采用。
溶液中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浓度的改变能引起水的解离平衡的移动,但=c(H+)·c(OH-)保持不变。
4.2.2.2 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在水溶液中,可以通过比较质子转移反应中平衡常数的大小,来比较酸碱的相对强弱。平衡常数越大,酸碱的强度也越大。酸的平衡常数用表示,称为酸的解离常数,也叫酸常数,越大,酸的强度越大;碱的平衡常数用表示,称为碱的解离常数,也叫碱常数,越大,碱的强度越大。例如HAc、、HS-三种酸与H2O的反应及相应的值如下:
(1) (2)
(3)
值愈大酸性愈强,这三种酸的强弱顺序为。
又如HAc、、HS-的共轭碱分别为Ac-、NH3、S2-,它们与H2O的反应及相应的值如下
(1) (2)
(3)
由的大小,可知这三种碱的强弱顺序为S2->Ac->NH3。质子酸的酸性越强,越大,则其相应的共轭碱的碱性越弱,值越小。共轭酸碱对的和之间有确切的关系。例如,共轭酸碱对HAc-Ac-的和有:
因此在水溶液中共轭酸碱对和的关系如下;
(4-2)
因此,只要知道了酸或碱的解离常数,则其相应的共轭碱或共轭酸的解离常数就可以通过式(4-2)求得,一些常用的弱酸、弱碱在水溶液中的解离常数见附录2,HCl、HClO4等是强酸,在水溶液中能把质子几乎全部转移给水分子,例如
反应强烈地向生成水合质子H3O+的方向进行,测得反应的平衡常数,在水溶液中几乎没有HCl分子形式存在。Cl-是HCl的共轭碱,它几乎没有夺取质子的能力,其值小到难以测定,因此,是一种极弱的碱。
多元弱酸﹑弱碱在水溶液中是逐级解离的。例如磷酸(H3PO4)在水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
磷酸各级共轭碱的解离常数分别为;
碱强度大小为。
总之,共轭酸碱对中的酸的解离常数和它对应的共轭酸碱的解离常数,两者的乘积等于水的离子积常数。注意,三元弱酸的解离常数最大的其共轭碱的解离常数是最小;而最小的和最大的相对应。
【例4-1】 已知,求其共轭碱,并判断NaH2PO4水溶液是呈酸性还是呈碱性。
解 H3PO4的共轭碱是,它们的共轭关系为:
按酸碱质子理论,属酸碱两性物质,它在水溶液中存在以下平衡:
酸式解离
碱式解离
由于的,说明在水溶液中给出质子的能力大于得到质子的能力,因此溶液显酸性。
4.2.2.3 解离度和稀释定律
解离度α及弱酸、弱碱的酸常数、碱常数,都表示弱酸、弱碱与H2O分子之间质子传递的程度,但二者是有区别的。、是弱电解质溶液的一种解离平衡常数,平衡常数不受浓度影响;而且由于弱酸、弱碱与H2O分子之间质子传递反应的热效应不大,因此温度对其影响也不大。而解离度α是化学平衡中转化率在弱电解质解离平衡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浓度对其有影响,浓度越稀,其解离度越大。所以弱酸、弱碱的解离常数,比解离度α能更好地表明弱酸、弱碱的相对强弱。
解离度α与弱酸、弱碱的解离常数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弱电解质AB溶液的起始浓度为c0,解离度为α;
当弱电解质α<5%时,1-α≈1,于是可用以下近似关系式表示
(4-3)
这个关系式成立的前提是,c0不是很小,c0不是很大。它表明了弱电解质的解离常数、解离度和溶液浓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例4-2】 氨水是一弱碱,当氨水浓度为0.200mol·L-1,解离度α为0.946%,问当浓度为0.100mol·L-1时NH3·H2O的解离度α为多少?
解 因为解离度α<5%,所以可以用式(4-3)计算,即
故
由此可见,浓度减少一倍,解离度从0.946%增加到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