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头挛耳,唇历齿

(宋玉)

汉字身世小档案

■“历”是形声字,从厂力声。

■“历”是“歴”和“暦”的简化字,“歴”指经历、历史,本义即指农人栽种禾苗时的足迹;“暦”则指日历、历法。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个“历”字,一望而知是形声字,从厂(hàn)力声。但是如果问一句这个字为什么当作经历、历史讲,相信很多人都会哑口无言。事实上,“历”是“歴”和“暦”的简化字,“歴”指经历、历史,“暦”则指日历、历法。

歴,甲骨文字形,可以清楚地看出,上面是两株禾苗,下面是一只左脚。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一只右脚。

造字的先民到底想用这两株禾苗表示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看《说文解字》的释义:“秝,稀疏适也。”南唐学者徐锴解释说:“适者宜也。禾,人手种之,故其稀疏等也。”张舜徽先生在《说文解字约注》一书中进一步解释说:“立苗欲疏,秝字实像稀疏适宜之意。”也就是说,农人栽种禾苗的时候,间距要稀疏合适才能长得好。因此,两株禾苗的“秝()”字其实就是“歴”和“暦”字的本字。

而下面的一只脚,则很显然是农人的足迹,或表示农人栽种禾苗时的足迹,或表示农人在田间踏看巡视的足迹。

歴,甲骨文字形,上面变成了两“木”,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山林,但甲骨卜辞中以两“禾”为最多,因此两“木”应该视作两“禾”的省写。金文字形,上面添加了一个表示山崖的“厂”,意为崖前的庄稼地里,农人在栽种或巡视;下面则定型为“止”,即脚。小篆字形,大同小异。

《说文解字》:“歴,过也。”张舜徽先生解释说:“歴之言秝也,谓足之所至,其迹秝秝可数也……歴之本义为足所过,引申为一切经过之称。”也就是说,“歴”的本义即指农人的足迹经过栽植整齐的禾苗;而禾苗的间距稀疏适宜,一棵一棵历历可数,因此引申为一个一个物体清晰分明,比如“历历在目”这个成语,形容所有的东西都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

而如果把“歴”下面的“止”换成“日”,就造出来“暦”字,从字面意思看是指太阳运行过栽植整齐的禾苗,但其实是因为农业生产与太阳等天象的运行有密切关系,因此“暦”才当作历法、日历的义项。当“歴”和“暦”不由分说一刀切地统一简化为“历”字之后,造字的本义就完全看不出来了。

战国时期楚国辞赋家宋玉的名作《登徒子好色赋》中如此描述登徒子之妻的丑陋:“其妻蓬头挛耳,齞唇历齿,旁行踽偻,又疥且痔。”“蓬头”指头发散乱;“挛(luán)”指蜷曲,“挛耳”即耳朵张不直,蜷曲着;“齞(yàn)”指张口见齿,“齞唇”即齿露唇外;“历齿”指牙齿稀疏不整齐,如同禾苗的间距一样,用的正是“历”字的本义;“旁行”指摇摇晃晃走路的样子;“踽偻( lóu)”指弯腰驼背;“疥”即疥疮,“痔”即痔疮。宋玉下笔,真是刻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