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健康与医学模式

健康就是机体通过自稳调节维持着内部的动态平衡及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相互统一,从而使机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生理状态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宪章中也明确定义:“所谓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机体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称为疾病。人类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疾病的认识,积累经验,逐步产生了医学。也就是说,医学是探讨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研究其预防和治疗对策的科学。不同时期的人们对于自身健康和疾病所持的基本看法就是一种医学模式。医学模式又称为医学观,是人们考虑和研究医学问题时所遵循的总原则,是人们从总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以及相互转化的哲学观点,包括健康观、疾病观、诊断观、治疗观等,影响着某一时期整个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迄今为止,人类医学发展史上出现过五种不同的医学模式。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是远古时代的医学模式。远古时代,人们认为世间的一切是由超自然的神灵主宰,疾病乃是神灵惩罚或是妖魔鬼怪附身,故把患病称为“得”病,对待疾病则依赖巫术祛邪。这种把人类的健康与疾病、生与死都归之于无所不在的神灵,就是人类最早的健康疾病观,即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出现于人类医学的早期。人类开始以自然哲学理论解释健康与疾病,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如我国医学就是以《黄帝内经》为标志,建立起“天人相应”为思想特色、“阴阳五行”为理论学说的整体医学观。在希腊,以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研究成果为标志,逐步将鬼神巫术从医学领域驱逐出去,形成了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如他创立的“四体液学说”,认为体液构成的整体比例关系决定人的性格、气质、体质和疾病。

3.机械论医学模式

15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带来了社会变革。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使机械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掀起了产业革命的浪潮。顿时,机器似乎成了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神。那时起主导和进步作用的哲学思想也与机器分不开,这便是机械唯物主义。在“机械文化”的影响下,人体被看成是由许多零件组成的复杂机器,心脏是水泵,血管是水管,四肢活动是杠杆,饮食是给机器补充燃料,大脑是这架“机器”的操纵盘等。法国医生拉马特利还出版了一本《人是机器》的书,其中心思想是:人是一架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体温推动它,食物支持它,疾病是因机器某部分失灵,需要修补完善。这种以机械论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与解决健康与疾病问题的状况,就是机械论医学模式。

4.生物-医学模式

从18世纪下叶到19世纪,自然科学领域涌现出一系列重大发现。听诊器的发明、X射线的发现使用丰富了诊断方法;乙醚麻醉的使用解决了手术疼痛的问题;利用石炭酸(苯酚)消毒防菌流行于世界;显微镜的出现使人们创建了组织学、细胞学等全新学科。显微镜的发明、细胞学说的创立、进化论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动摇了形而上学、机械唯物论的自然观;工业化、都市化导致的传染病问题日益突出,推动了细菌学的发展。由此开始,西方医学对有生命的生物体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生理学、微生物学、细胞病理学、免疫学等学科的发展及其成果在医学中的应用,形成了西医学特有的科技内涵,产生了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认为健康是宿主(人体)、环境与病因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这种平衡被破坏便发生了疾病。

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医学科学有了更大的进步,青霉素和磺胺类药物的发现为抗感染开辟了一个新时代,由生物因子(细菌、病毒、寄生虫)所致的许多疾病已被人类所控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变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类疾病谱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根本变化。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精神病等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危害。同时人们还惊讶地发现,曾经为人类健康做出过重大贡献的生物-医学模式,在这些疾病面前显得束手无策。因为这类疾病的发生原因主要不是生物学因素,而是社会因素或(和)心理因素所致。于是出现了综合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与疾病影响的医学观,这就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它肯定了生物因素对人的健康与疾病的影响,也肯定了社会文化因素和心理精神因素在人类健康与疾病中的作用,使人的社会属性、精神(心理)属性和自然属性达到了有机统一。

当今,现代医学得到进一步突飞猛进的发展。微观方面,研究工作由细胞水平向亚细胞水平、分子水平深入,基因诊断、基因治疗和基因工程显示出良好、广阔的前景。宏观方面,人们放弃了长期以来把健康片面理解为“不生病”的健康标准,并认为健康不仅仅是医生和卫生部门的事情,是包括个人、社会在内的共同责任。医学模式进入到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新模式。新的医学模式强调了卫生服务的整体观,即把病人称为患有疾病的、有心理活动的、处于现实社会的活生生的人来对待,并指引学科不断分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在医学专业不断分化的同时,各学科间又相互渗透与交叉。人文与社会科学与医学的渗透和交叉,产生了社会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卫生经济学等新学科。近年来循证医学新概念在临床医学领域的引入,推动了医学思维方法的转变和更新。毫无疑问,21世纪的临床医学将会发生巨大的和多方面的改变。

二、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实用医学概要是一门阐述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常见疾病的课程,主要满足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对医学知识的教学需求。本课程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人体解剖生理学、诊断学和疾病学等。教材以人体系统为主线,将人体解剖生理学、诊断学和临床常见病种等知识点纵向贯穿起来,使高职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中掌握必需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疾病,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实用性强,与岗位需求衔接较为充分。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各部正常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由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两部分组成。前者是研究人体各部正常形态结构和形态结构之间联系的科学。最早的解剖学是借助解剖手术器械切割尸体的方法,用肉眼观察各部的形态和构造,现在解剖学的研究方法先进了很多。而后者是研究人体生理功能的科学,也就是说人体是如何运作的。因此人体生理学是以人体解剖学为基础,但又能促进解剖学的发展。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既分工明确又联系密切。

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诊断学是从基础学科过渡到临床医学各学科的桥梁课,是临床各专业学科(外科学、内科学、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等)的重要基础。

疾病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病变基础的课程,包括临床各科常见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以及治疗预后等要点,是非临床医学专业,如药品类专业、医学检验专业、医学影像专业、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等学生学习和了解临床医学知识和技能的一门重要课程。

三、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以就业为导向,运用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树立良好的服务理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找到与自己所学专业的结合点,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和技能基础,使自己成为高级实用型医药类人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打好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基础,对临床医学中检体诊断、病史询问、常见症状有一个概要的认识,应掌握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要点、治疗原则与方法。同时要培养认真负责的态度,学会尊重病人,除了关心疾病本身的诊断和治疗外,还应考虑诊疗过程给病人带来的躯体、心理、经济等方面的影响,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任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