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透视与产品速写
- 孟凯宁 刘嘉豪 孟颖
- 3498字
- 2020-08-28 12:52:56
第三节 透视图的分类
学习要点
1. 掌握透视的分类。
2. 通过学习透视的相关知识,掌握各种透视的规律。
根据立方体的放置状态,即三组主要轮廓线与画面构成的角度,方形物体的透视图分三种情况,即一点透视、两点透视、三点透视。下面分别介绍三种透视图的画法。
1. 一点透视
组成立方体的两组主要轮廓线与画面平行,另一组深度方向的轮廓线向远处消失于一个灭点,这种透视称为一点透视,也叫平行透视,如图2-3-1所示。
图2-3-1 一点透视
在一点透视图中,三组主要轮廓线的透视方向是:①垂直;②水平;③向主点。其中,①、②两组轮廓线是与画面平行的,是原线,透视方向不变,仍然是垂直、水平的,没有灭点。也就是说由①、②两组线组成的平面与画面平行,保持实形和原来的比例关系,而深度方向轮廓线③与画面垂直,所以向主点消失。一点透视的灭点就是主点,如图2-3-2所示。
图2-3-2 一点透视规律
主点是画者的中视线与画面垂直相交在视平线上的一点。主点不一定非在画面正中,为了构图的取舍,可稍移动,但不能在画框外,如图2-3-3所示。
图2-3-3 一点透视图/NV工作室
2. 两点透视
组成立方体的一组主要轮廓线与画面平行,另外两组水平方向的线与画面构成一定角度(除直角外的角度),向左右两个灭点消失,这种透视称为两点透视,也称成角透视,如图2-3-4所示。
图2-3-4 两点透视
在两点透视中,三组主要轮廓线的透视方向为:①垂直;②向左余点;③向右余点。只有①与画面平行,是原线,没有灭点。②、③线是与地面平行的变线,与画面各成一定的角度,分别向地平线上左、右两个灭点集中。
余点的位置:从画者眼睛引两条与立方体两组边线平行的直线,两直线在主点左右的地平线上相交的两点,就是该左右余点的位置。
下面重点讲一下两点透视的三种状态及余点的运动。
为了能更充分地表现一个物体的形态结构,通常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画出各个角度的透视图,这就要求我们掌握立方体在运动中的透视规律。因此,我们有必要从一件立方体的旋转过程中认识立方体的透视变化特征,以及立方体的一对余点沿着地平线移动的规律。
通常情况下,立方体的两对竖立面与画面之间有正侧的不同关系。竖立面与画面平行或接近平行为正面;与画面垂直或接近垂直为侧面。如图2-3-5一面若为正面,则相邻另一面为侧面。竖立面的正侧不同,使得他们各自的灭点远近也不同,正面的余点离主点远,侧面的余点离主点近。
图2-3-5 两点透视的三种状态
立方体作90°旋转的整个过程中,可归纳为四种透视状态,即平行透视(也就是一点透视),微动状态成角透视,对等状态成角透视,一般状态成角透视。
①平行透视:旋转开始和结束时的状态,都是平行透视。在平行透视中,正面同画面平行,余点在无穷远处,即没有灭点;侧面同画面垂直,余点离主点最近,近到与主点重合,边线向主点集中,如图2-3-6(a)所示。
图2-3-6 立方体四种状态的解析
②微动状态成角透视,旋转刚刚开始和即将结束时的状态,同平行透视非常接近,为微动状态。在微动状态中,正面同画面接近平行,余点在很远处,边线的斜度接近水平状;侧面与画面接近垂直,余点靠近主点在画框以内,如图2-3-6(b)所示。
③对等状态成角透视:旋转过程的中间为对等状态。在对等状态中,两对竖立面与画面之间都成45°角,正侧相等,两余点都落在距点上,所以他们离主点的距离相等。两距点之间的距离在所有成角透视的两余点的距离中是最近的,如图2-3-6(c)所示。
④一般状态成角透视:旋转在微动状态和对等状态之间为一般状态。在一般状态中,比较正的面余点在距点以外不远处;比较侧的面的余点在距点以内,画框以外,如图2-3-6(d)所示。
总之,在两点透视中,方形景物可归纳为微动、对等、一般三种状态。三种状态的一对余点都在地平线上移动,范围是:微动状态时,一余点在画框内,另一余点在很远处的地平线上;一般状态时,一余点在画框外,另一余点在距点外不远处;对等状态时,两余点就在两个距点的位置上。
在两点透视中,立方体的两个余点确定位置可以用反比定位法来确定。
①先确定出主点和距点的位置,主点与距点的距离应为取景框宽度(高大于宽取高)的一倍以上,以1.5~2倍为宜,使取景框在正常视域内。
②如果一个余点在主点与距点之间的1/4的位置,另一个余点必在主距的4倍处,如图2-3-7所示。
图2-3-7 两点透视的规律
距点位置的远近对作图效果影响很大,距点与主点的距离就是视距,所以距点近,视距就近;距点远,视距就远。主点与距点的距离应大于画框宽度的1倍,使取景框在正常视域内,主点和距点确定后,再定余点的位置,以确定透视状态。
距点远近不同,作图效果就形成了近看和远看的不同画面效果,不同之处有4点。
①物面的深度:近看宽,远看窄。
②变线的斜度:近看斜度陡,远看斜度缓。
③高度的悬殊:近看远近物体高度差距大,远看远近物体高度差距小(体量大小同理)。
④圆柱弧线的弯度:近看弯度大,远看弯度小。
近看的构图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物面的深度,变线的陡斜能加强构图的运动感,远看的构图远近物体高低悬殊小,物面浅窄,变线的陡缓能加强构图的移定感。如图2-3-8两图为近看、远看的不同效果。
图2-3-8 近看(左)、远看(右)的不同效果
许多与画面不平行的方向相同的方形面,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他们的透视变形也就不同。这些方向相同的方形面有一条共同的灭线,以灭线为标准,离灭线远的透视面宽,离灭线近的透视面窄,处在灭线上的则成一条直线。
水平方形面的灭线就是地平线,水平方形面作上下移动时,离地平线近的面窄,离地平线远的面宽。正在地平线上的则成一条直线。地平线上方见到的是地面,地平线下方见到的是顶面。水平方形面作远近移动时,近处的面离地平线远而宽,远处的面离地平线近而窄,如图2-3-9所示。
图2-3-9 水平方形面的透视规律
竖直方形面的灭线是通过垂直面变线的灭点所作的垂直线。竖直方形面在灭线的左右移动时,离灭线远的宽,离灭线近的窄,正在灭线上的则成一条直线;竖直方形面作远近移动时,近处的离灭线远而宽,远处的离灭线近而窄,如图2-3-10所示。
图2-3-10 竖直方形面的透视规律
两点透视图的示例,如图2-3-11所示。
图2-3-11 两点透视图例/NV工作室
3. 三点透视
组成立方体的三组主要轮廓线与画面都不平行,分别向三个灭点集中,这种透视称为三点透视,也叫倾斜透视,如图2-3-12所示。三点透视表现为仰视和俯视的情况,在两点透视的情况下仰视或俯视所得的透视图就是三点透视图。
图2-3-12 三点透视的两种情况
(1)在三点透视中,画者的注视方向呈仰视或俯视,画面与地面不垂直,地平线与视平线分离,仰视时画面前俯,视平线在地平线的上方;俯视时画面后仰,视平在地平线的下方,如图2-3-13所示。
图2-3-13 三点透视
在俯视中,视平线上方的灭点称为天点。如俯视时,地平线在视平线的上方,地平线上的点称主天点、距天点、余天点如图2-3-14所示。同理,视平线下方称为地点,如仰视时,地平线上的点称主地点、距地点、余地点。
图2-3-14 三点透视的相关点
(2)透视方向:三点透视是在两点透视的情况下仰视或俯视形成的,所以三点透视与两点透视有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共同点:表现在立方体的与地面平行的两组边线上。平视时,两点透视中向地平线上的左右余点消失,左右余点、主点都在地平线上;三点透视中这两组边线的透视方向不变,仍然向地平线上的左余点和右余点消失,这时地平线上的灭点称左余地(天)点,右余地(天)点。
不同点:表现在立方体的与地面垂直的边线上。平视时,与地面垂直的边线是原线,不发生透视变化,没有灭点;三点透视中,这些边线变成了变线,俯视时,近高远低向地点消失,仰视时,近低远高向天点消失。天点和地点在主点的垂线上,如图2-3-15所示。
图2-3-15 三点透视
(3)三个灭点的位置:三个灭点在一个T字形轨道上运动。T字形轨道由地平线和过主点的垂线构成,两线交点是主天点或主地点。俯视时,是正T形;仰视时,是倒T形。
两对灭点在T形轨道上运动,一对是地平线上的左余天(地)点和右余天(地)点;另一对灭点是主点垂线上的主天(地)点和地(天)点,如图2-3-16所示。
地平线上的左余天(地)点和右余天(地)点离开主天(地)点的远近位置取决于立方体两竖立面对画面的正侧关系以及俯仰角度的大小。
另一对灭点是过主点垂线上的主天(地)点和地(天)点。主天(地)点和地(天)点离主点的距离远近取决于俯仰角度的大小,俯仰角度小时,主天(地)点离主点近,地平线离视平线近,地(天)点远;俯仰角度大时,主天(地)点离主点远,地平线离视平线远,地(天)点离主点近;角度恰好为45°时,主天(地)点和地(天)点离主点的距离相等,其距离等于主点到距点的距离,即视距。
两灭点的确切位置可以用反比法确定:以俯视为例,主地点至主点的距离若为主点到距点的2/3,那么天点到主点的距离为主距的3/2倍,如图2-3-16所示。
图2-3-16 三点透视规律
图2-3-17 三点透视的实际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