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

译文:

不崇尚标榜贤才,使民众不起争心;不炒作炫耀难得的货物,使民众不去做盗贼;不展现能引起人私欲的东西,使民众心不受惑乱。所以圣人的治理,使民众虚心、饱腹;减弱民众的欲望,强壮民众的身体。使民众常保持无知无欲的自然淳朴状态,那些诡计多端的人就不敢耍诈。以无为来治世,则没有治理不好的。

第一章告诉我们,这本著作里边讲的一个最核心的内容是“有”和“无”,特别强调“无”的意义和作用。第二章告诉我们一种思维方式,也就是哲学上常说的相反相成相互转化的这样的一个道理。相比较而存在,相对立而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所以沿着这个思路的第三章,老子就讲了一个问题,他认为大家对一件事情不应该只看到一面,也应该看到这个事情的另一面。这个事情就是尚贤。在王弼的本子里边,是从不尚贤开始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不是见,表现出来,展现出来,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所以大家觉得尚贤是一件好事,为什么老子一开始就提出不尚贤呢?所以大家注意这本书对问题的一个强调,就说别人都熟悉的看到的这个事情,老子一般不去说它,因为大家都知道为什么要说它。被大家忽略了的部分,不关注的那个部分,在他这里往往是强调出来的。

春秋之时我们前边说过,春秋无义战,各个国家为了自己的强大都在争。争就笼络了很多人,这些人帮着这些诸侯国的这些国王干什么呢?争天下。“一将成名万骨枯”——战争多残忍的事情。所以老子经常讲,在第三十章里边就讲,“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你老帮着人家去做这个事,所以老子首先觉得春秋时候,他觉得那些争得来那些贤本身干的这个事儿,就不是贤应该干的事。他首先对这个事情从一个大的角度进行了一个这样批判,不尚贤。另外一个意思是什么?是给这些领导者讲的,你看你只要一尚贤就出问题了。出什么问题呢?一尚贤就得有标准,你只要给贤人定一个标准,很多人就会投机取巧,按照你这个标准来打扮自己。大家注意这个话,按照他要求的标准来打扮自己,他也不一定真的有这种才能,可是他会你喜欢什么样的,他会投其所好,按照这个标准来。所以古人讲一件事情说你看啊我们订立一个标准,就像树立了一个神圣的柱子,弄来弄去这个柱子干吗了,到最后都拴驴了,最后这个事情就变得非常一塌糊涂了。其实我说这话是有隐含的,我们现在搞一流大学的什么建设,你看啊就定了很多,长江学者、秦巴人才呀,什么什么各种各样的标准,好多人就按照你的标准来努力,多一点额外的东西都不给你,你要什么标准,我只按照这个标准来做,我缺哪个我就补哪个,这其实慢慢地不就形成人的一种投机取巧嘛。真正有贤能的人是这样吗?每个人的贤和才不都是各有特色的吗?按照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那不就是一刀切嘛,这能选拔出真正的贤良人才吗?所以老子说这种尚贤的方式,常常是方便了那些投机取巧钻营的人。真正有贤能的人不屑于去做这个,不屑于按照你的标准,他有他自己的本事,有他自己的才能。所以这样往往是遗漏了真正的贤良,而选拔出来的那些都是善于表演、善于投机钻营的人。所以尚贤这个事发展到这个程度,老子认为就已经转化到它的对立面了,所以叫不尚贤,使民不争。不为了这个争破了头,不为了这个千方百计,各种表演,投机取巧。所以社会到了争的时候,你看以前是诸侯国争,现在是各个学校各个单位这种争,一到这个时候,尚贤的时候就会出这个问题。所以大家不要以为以前讲的很多事情没有现实意义,其实我觉得老子这个不尚贤,使民不争,对于我们现在非常有警醒作用。我还是那句话,真正有才能的人是不屑于按照你那个标准来给自己按照你那个去剪裁的。就像龚自珍讲的《病梅馆记》一样,这个事大家都知道,你按照那个标准培养出来的,不都是那样的人吗?出现的不都是这样的人吗?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大家首先注意这个“盗”在老子和庄子的文章里边,“盗”的含义一般来讲是比较大的,广义的盗。比如说,“窃国者侯,窃钩者诛”。窃国,这也属于大盗。当然在这个地方,老子讲的主要还是针对日常的,狭义的盗,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有些东西其实没那么大的价值,价值是炒作出来的。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把某个东西炒作得超越了它的价值,我们现在叫“泡沫”。把这个东西看得大家拿它为标准。比如说某一个阶段,大家拿手机作为衡量身份的标准,一个阶段拿车作为衡量的标准,拿戒指,拿什么东西作为衡量的标准,有人达不到这个标准的时候,又觉得自己不想掉这个身份,就开始装。这得不到的时候就起了这种非分之想,为盗。这类事情就不用细说了,太多了,偷来的东西作为炫耀。所以老子认为这个事情做得不对,你要让民心素朴,不把这些东西看作和作为自己身份的这种象征。

我听人讲“LV包”其实成本也不高,成本也就几十块钱,可是一卖卖好几万,为什么?这叫牌子、品牌嘛,注意,难得之物炒作成品牌的时候,才是高价值,不就成了难得之物吗?使民为盗。所以老子认为这种做法不对,恢复到民心素朴,本心素朴。当然我们自己对这个也应该有一个正确的判断。买不起真名牌的时候就买假名牌装。这不好吧?第三个“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河上公的本子叫“使心不乱”,意思都一样。是说别到处把这些能够引起人欲望的东西,疯狂地表现出来,展现出来,这样使大家心就乱了。

我前一段时间看一视频,是一个解放军的少将念了几条美国对中国青年人的策略,其中就有让中国的青年尽量看些黄色的刺激的书籍、电影,说这个当作一个重要的方面。因为这个东西它能够使人心产生一种混乱,引起刺激人欲望的,我们很多的广告也向着这个方面发展。很多的艺术越是这样越受到欢迎,这就成为一个问题了。所以这个人心一乱,你再把它整合起来就很困难了。大家都沿着这个方向往下走,速度当然会很快了,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都是针对当时的现实的情况。其实我们知道历史上有时候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很多的东西、很多的事情就会出现这种相同的情况和相同的后果。所以我觉得前边这三句话的排比,这是像诗一样的。其实《道德经》有时候大家可以把它当作诗一样地来读,上面的问题就出现了。大家知道:尚贤,争;然后是贵难得之物,盗;然后是见可欲,乱。问题都摆在这了,那该怎么办呢?

是以圣人之治也。在《道德经》里圣人就是一个好的领导者,好的领导人,因为老子很多话都是针对当时的那些位置比较高的领导者、管理者,针对他们讲,说一个好的国家应该怎么管理怎么来做才是好的治理的状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又是像诗一样。所以我跟大家说,大家读《道德经》的时候,你把它这个韵律掌握了,其实跟读诗集一样。所以一个好的治理的方式就是这样,让大家虚其心,虚心使人进步,虚怀若谷,这样你才能看到别人的长处,不断地向人学习,虚其心。实其腹,当然民以食为天嘛,仓廪实则知礼节,你得让大家填饱肚子,吃得饱,实其腹。弱其志,这个志是欲望,减弱我们强烈的欲望。其实人生,说到人生处事方法的时候就两种,一种是做加法,我要不断地增多,不断地要,不断地加多。有了这个想那个,要那个不断地增加。还有一种是做减法,我们没那么高的欲望,减弱自己的一分欲望,其实我们也就幸福一分。弱其志,减弱我们的欲望,又没说把欲望都消灭掉,而是放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你看《人民日报》也两次发文提倡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用不到的东西,比如有些衣服用不到的时候,你就把它捐献出来。饮食的时候按照这需求来嘛,出去吃饭的时候何必点那么多菜浪费呢。“弱其志,强其骨”,让自己的身体强健。

这十二个字,我觉得这个你看现在按照我们处理的方式,前面都是排比句跟诗一样,后边这也是一样。“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样的做法,那么就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呢?“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我想强调一下这个。大家知道这个智可不是智慧的智,是技巧。你看我们现在,这人极度聪明,现在我们确实是以聪明而论,确实是发展到历史上最聪明的时候。各种各样的工具,各种各样新兴的东西,让我们很多人的聪明度大为提高。可是很多人聪明了之后,老觉得别人会很笨,老给别人使套路,老是把这个技巧变成一种欺骗人的方式和手段。在当时也有,也有这样的人。所以老子说你像大家都是这样的,民心素朴,“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没有那么多的欲望。你不贪那些利何至于受那么多的骗。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使这些技巧多的人,套路深的人,不敢玩这些手腕,不敢动这个心思,因为动了也没人理他。动了之后大家还嘲笑他,把他放到了一个非常羞耻的耻辱柱上,那他不敢做了。“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不敢做这些事情。

我觉得这个非常好,其实我们老是骂骗子,其实可怜人也必有可恨之处,受骗的人没有可恨之处吗?我写过一本书,叫《中国古代的江湖骗子和骗术》。你看这古代人这个骗子也是这样,找那些上当的人,都是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其中我觉得最有趣的一种叫“淘沙术”。在海边、在河边有一个人在那挖泥,有人一看肯定挖出来,看这个从泥里刚挖出来的玉、镯子什么东西肯定是真的,非常便宜地买了,回去一看都是假货。你不贪那个小利能这样嘛!还有“掷包术”。掷包术就是你走在路上,啪,钱包,你看见了,刚要捡的时候上来一个人,说咱俩一起看见的,咱俩一起分啊,打开那钱包肯定都是大票。既然分不了,那这样,我不要一半了,你把这个钱是什么马克,这是什么欧元,你给我三分之一就行。你高高兴兴地以为你得利的,因为人家只要三分之一,你拿你的现钱给人家了,换回来之后回家一看又上当。这不都是你的欲望太强,贪利太强导致的这种结果嘛。大家对这个都是淡然一笑,这种小利我不要我不贪,要不然都送到派出所,失物招领处去。你看他敢不敢,你怎么能上当?所以这个大家都这样做的话,如果都这样,他就没有市场了嘛,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大家注意这个句式,为无为,什么是真正的为呢——无为。道家讲的无为第一条就是不妄为,你做事情不能瞎来,了解事物的规律、规则,为无为。领导者也是这样嘛,不要这样的见可欲,尚贤,贵难得之物。你老这样妄为,你让民心乱了,那就没办法治理了。

我再重申一遍,我们读《道德经》最好的方式,以经解经。大家看第七十五章,然后我们把“为无为”这个事情就可以很好地理解了。“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百姓为什么难治?都是你上边瞎折腾,把民心搞乱了,你别老怨他们。所以对领导者来讲,他的很好的治理的这种方式,你别老这样的妄为,这样才能够使民心素朴。“朴虽小,天下莫能臣。”这话出自第三十二章。朴素啊返璞归真啊,这种朴实、诚实是道的一个核心的品德与智慧!在对天下来讲,没有什么比它力量更为强大。所以强调民心素朴,强调政治无为,不要妄为,不要瞎折腾,要按照规律、规则来,为无为,则无不治。

你看,这三章你得结合起来读。尤其是第二章和第三章是紧密连在一块的。就说我们看问题,它不能只看到一个方面,不能一点论,而应该两点论。正反两个方面,包括他们这个动态中转化的方面。很好的一件事,很多事情是不是好事?是好事,但是它可以向相反的方面转化,就像我们很多人经常讲,我是为了你好,是为你好,但是你做的这件事情可能会产生巨大伤害。你是好心,但是它可能办成另外的坏事情。

“尚贤”本来是很好的一件事,重视人才,可是这个事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走到了它另一个方面,真正的人才反而被过滤掉了。投机取巧的人,反而被披上了这种贤的外衣,挂上贤的名声。所以老子对当时这件事是有警醒作用的,是提醒这些。因为老子的话对面都是有人的。这人可能在问国家治理,说我对我国家治理重视人才,我尚贤啊,也有的你像在春秋时期不是如墨家也讲尚贤嘛,所以老子对这个事情提出警告,任何一件事情它是有尺度的,这个度把握不好就会转化到相反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