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有温度的影像故事

名家月月谈:对话居杨

主讲人:居杨

法制日报社美术摄影部主任,高级记者;第九届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第七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第八届范长江新闻奖

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获得者

曾担任中国新闻奖、中国摄影金像奖、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金镜头评选等评委

参加过“98抗洪”“抗击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

“建国五十周年和六十周年庆典”“9.3阅兵”等采访报道

拍摄《丢丢的故事》《金三角禁种罂粟纪实》《重刑犯》《接访记事》《大漠深处的兵团监狱》《康巴高原上的甘孜监狱》等新闻纪实专题

影像故事中的“深”,一定意义上讲的是采访的深入扎实,更是思想的深刻独到。这要看摄影者对所拍摄领域的调查研究,对题材的理解把握,对问题的思考判断,体现的是“内功”。所以,我们要注意对拍摄所涉及的领域进行学习研究,对社会问题保持经常性思考。

大家好,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摄影记者,从1995年开始到《法制日报》任摄影记者,一直在一线采访拍摄,至今已经22个年头了。我也常常思考:在全民摄影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拍摄什么样的照片,怎么样去拍摄照片呢?我想用这些年的一些采访拍摄实践,跟大家分享对摄影的感悟和体会。

2015年9月3日在中国北京天安门广场拍摄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

这张照片拍摄于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上,是我在天安门广场国旗杆西侧观礼台的最后面拍摄的。我原本是在前面中间几排位置,但是因为观众们都在高举着手机,非常努力、热情、持续不断地拍照,我坐在人群中镜头里面全是手机,很难完成拍摄。为了不被遮挡,我不得不退到观礼台最后一排,站在梯子上完成阅兵式的拍摄。那一天,阅兵式还未结束,相关图片已在互联网上“爆棚”,这是全民摄影时代显现出的状态。

全民摄影时代,摄影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繁荣,影像爆发,拍照片的人数显著增加,影像阅读需求也增加了。在这样一个时代下,我们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大家对什么是好照片,提出了更高要求。放在20多年前我刚刚成为摄影记者的时候,如果拍摄了曝光正确、焦点清晰的图片,大家就认为拍得不错。现在,这样已经远远达不到标准了,要求我们拍的照片更加耐人寻味,具备更多的思想、情感和细节,让照片更有厚度、深度和温度。

怎样用影像讲好故事呢?今天我想从以下几方面与大家进行交流:

有效抓取瞬间

选准题材

做足准备

加强影像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