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直线及其方程
[课前导读]
在平面解析几何中,把平面曲线看作动点的轨迹,从而得到轨迹方程——曲线方程的概念.同样,在空间解析几何中,任何曲线都可以看作满足一定几何条件的动点的轨迹,动点的轨迹用方程组来表示,就得到曲线方程的概念.
空间直线是最简单的空间曲线.在本节中我们将以向量为工具讨论空间直线.
一、空间直线一般方程
任一空间直线L都可以看作是两个相交平面的交线(见图5-40).若平面Π1的方程为A1x+B1y+C1z+D1=0,平面Π2的方程为A2x+B2y+C2z+D2=0,则方程组
表示空间直线L的方程,称为空间直线的一般方程.
图5-40
例1 (1)求过点(-3,2,5),且分别与平面2x-y-5z=1和x-4z=3平行的平面Π1与Π2的方程.
(2)求平面Π1与Π2的交线方程.
解 (1)先求过点(-3,2,5)且与已知平面平行的平面.
平面Π1的法向量可取为n1=(2,-1,-5),故过点(-3,2,5)且以n1为法向量的平面方程为
Π1:2(x+3)-(y-2)-5(z-5)=0.
平面Π2的法向量可取为n2=(1,0,-4),故过点(-3,2,5)且以n2为法向量的平面方程为
Π2:(x+3)-4(z-5)=0.
即Π1:2x-y-5z+33=0,Π2:x-4z+23=0.
(2)所求直线的一般方程为
二、对称式方程及参数方程
由立体几何知道,过空间一点作平行于已知直线的直线是唯一的.因此,如果知道直线上一点及与直线平行的某一向量,那么该直线的位置也就完全确定.现在根据这个几何条件来建立直线的方程.
如果一个非零向量平行于一条已知直线,这个向量称为该直线的方向向量.直线上的任何一个向量都平行于方向向量.显然,一条直线的方向向量有无穷多个,它们之间互相平行.
由于过空间一点可作且只能作一条直线平行于已知向量,故给定直线上的一点M0(x0,y0,z0)及一个方向向量s=(m,n,p),直线的位置就完全确定了(见图5-41).如果M(x,y,z)为直线l上任意一点,则,即有
图5-41
式(2)是含有未知数x、y、z的方程组.从上面推导可知,直线l上任意一点M(x,y,z)的坐标满足式(2).反之,如果点M(x,y,z)不在直线上,那么向量与s就不平行,于是点M(x,y,z)的坐标就不会满足式(2).由此可知此式即为直线l的方程,称为直线的对称式方程,也称点向式方程.这里s=(m,n,p)的三个坐标m、n、p就称为方向数,而s的方向余弦就叫作该直线的方向余弦.
若设,则有直线的参数方程
注 在式(2)中,若有个别分母为零,应理解为相应的分子也为零.例如,m=0(n≠0,p≠0),即式(2)为
时,上式应理解为
例2 用点向式方程或参数方程表示直线
解 令x0=1,代入方程得
解得y=0,z=-2,即得到该直线上的一点M0(1,0,-2),由于直线的方向向量s与相交平面的法向量n1=(1,1,1),n2=(2,-1,3)都垂直,故可取
因此直线的点向式方程为
直线的参数方程为
例3 求过点A(1,0,1)和B(-2,1,1)的直线方程.
解 向量=(-3,1,0)是所求直线的一个方向向量,因此所求直线方程为
三、直线与平面的关系
1. 两直线的夹角
直线与平面关系
两直线的方向向量之间的夹角(通常取小于等于90°的角)称为两直线的夹角,即或两者中小于等于90°的角.
设,其中s1=(m1,n1,p1),M1(x1,y1,z1)∈ l1,
,其中s2=(m2,n2,p2),M2(x2,y2,z2)∈ l2,
则
当l1⊥l2时(见图5-42),应有
m1m2+n1n2+p1p2=0.
图5-42
当l1//l2时(见图5-43),应有
图5-43
例4 求直线和直线的夹角.
解 已知直线l1的方向向量s1=(1,-4,1),直线l2的方向向量s2=(2,-2,-1),则
故.
例5 求过点(-3,2,5)且与两平面x-4z=3和2x-y-5z=1的交线平行的直线方程.
解 设所求直线的方向向量为s=(m,n,p),平面x-4z=3的法向量为n1=(1,0,-4),平面2x-y-5z=1的法向量为n2=(2,-1,-5),根据题意知s⊥n1,s⊥n2,取
故所求直线的方程为
例6 求过点M(2,1,3)且与直线垂直相交的直线方程.
解 先作一过点M且与已知直线垂直的平面Π,即
3(x-2)+2(y-1)-(z-3)=0.
再求已知直线与该平面的交点N.
令,则
代入平面方程得,交点,取所求直线的方向向量为,即
所求直线方程为
2. 直线与平面的夹角
直线l和它在平面π上的投影直线l1所构成的角称为该直线与平面的夹角(见图5-44),记为.
图5-44
当直线与平面垂直时,规定.
设直线,s=(m,n,p),平面Π:Ax+By+Cz+D=0,n=(A,B,C),则,因此
当l//Π时,s⊥n,即有
Am+Bn+Cp=0.
当l⊥Π时,s//n,即有
例7 设直线,平面Π:x-y+2z=3,求直线L与平面Π的夹角φ.
解 平面Π的法向量n=(1,-1,2),直线L的法向量s=(2,-1,2),则
所以为所求夹角.
四、平面束
通过定直线的平面的全体称为过该直线的平面束,有时候用平面束解题非常方便,现在我们来介绍它的方程.
设直线其中系数A1、B1、C1与A2、B2、C2不成比例,λ1,λ,μ为任意常数,则过该直线的平面束方程为
λ1(A1x+B1y+C1z+D1)+μ(A2x+B2y+C2z+D2)=0, (3)
或
A1x+B1y+C1z+D1+λ(A2x+B2y+C2z+D2)=0. (4)
注意:若式(3)中λ1≠0,则可将式(3)写成式(4);但式(4)中并不包括平面
A2x+B2y+C2z+D2=0.
例8 一平面过直线和点(1,1,-1),求该平面方程.
解 设过已知直线的平面束为
x+y-z+λ(x-y+z-1)=0,
又点(1,1,-1)满足方程,即由1+1-(-1)+λ(1-1-1-1)=0,得,因此所求平面方程为
x+y-z+(x-y+z-1)=0,即5x-y+z-3=0.
例9 过直线作平面Π,使它垂直于平面Π1:x+2y+z=0.
解 设过直线L的平面束的方程为(x+2y-z-6)+λ(x-2y+z)=0,即
(1+λ)x+2(1-λ)y+(λ-1)z-6=0.
现要在上述平面束中找出一个平面Π,使它垂直于题设平面Π1,故平面Π的法向量nλ垂直于平面Π1的法向量n1=(1,2,1).于是nλ·n1=0,即
(1+λ)+4(1-λ)+(λ-1)=0,
解得λ=2,故所求平面方程为
Π:3x-2y+z-6=0.
容易验证,平面x-2y+z=0不是所求平面.
例10 在一切过直线的平面中找出平面Π,使原点到它的距离最长.
解 设通过直线l的平面束方程为(x+y+z+4)+λ(x+2y+z)=0,即
(1+λ)x+(1+2λ)y+(1+λ)z+4=0.
要使为最大,
即使(1+λ)2+(1+2λ)2+(1+λ)2=为最小,得,
故所求平面Π的方程为
x-y+z+12=0.
易知,原点到平面x+2y+z=0的距离为0,故平面x+2y+z=0非所求平面.
例11 一平面过直线,且与平面x-4y-8z+12=0成角,求该平面的方程.
解 设过已知直线的平面束为λ(x+5y+z)+μ(x-z+4)=0,即
(λ+μ)x+5λy+(λ-μ)z+4μ=0,
已知
即
或9λ2+12λμ=0,即λ(3λ+4μ)=0,得λ1=0,,因此所求平面为
x-z+4=0或x+20y+7z-12=0.
习题5-3
1. 求满足下列条件的直线方程.
(1)过点(2,-1,4)且与直线平行;
(2)过点(2,-3,5)且与平面9x-4y+2z-1=0垂直;
(3)过点(3,4,-4)和(3,-2,2).
2. 求过点(1,1,1)且同时与平面2x-y-3z=0和x+2y-5z=1平行的直线方程.
3. 用点向式方程及参数方程表示直线
4. 求过点(1,0,-2)且与平面3x+4y-z+6=0平行,又与直线垂直的直线方程.
5. 确定下列各组中的直线和平面间的位置关系.
(1)和4x-2y-2z=3;
(2)和3x-2y+7z=8;
(3)和x+y+z=3.
6. 求直线和平面x-y-z+1=0的夹角.
7. 求点(1,2,1)到平面x+2y+2z-10=0的距离.
8. 求直线在平面4x-y+z=1的投影直线方程.
9. 求过点M(3,1,-2)及直线的平面方程.
10. 求过直线且与平面x+4y-3z+7=0垂直的平面方程.
11. 已知直线过点A(2,-3,4)且和y轴垂直相交,求该直线方程.
12. 求过点(0,2,4)且与直线平行的直线.
13. 求点P0(2,3,1)在直线上的投影.
14. 求点P0(3,-1,-1)在平面Π:x+2y+3z-40=0上的投影.
15. 求过点A(1,0,-2),且与平面Π:3x-y+2z+3=0平行,并与直线相交的直线l的方程.
16. 分别求过直线且垂直于各坐标面的平面方程,并求直线l在平面3x+2y+z-10=0上的投影.
17. 过点M1(7,3,5)引方向余弦等于的直线l1,设直线l过点M0(2,-3,-1),与直线l1相交且和x轴成角,求直线l的方程.
18. 求通过点(2,1,3)且与直线垂直相交的直线方程.
19. 求证:两直线在同一平面上的条件为
20. 一直线过点(1,2,1),又与直线相交,且垂直于直线,求该直线方程.
21. 一直线l过点A(-3,5,-9)且与两直线相交,求此直线方程.
*22. 设直线,其中s=(m,n,p),M0(x0,y0,z0),直线l外一点为M1(x1,y1,z1),证明:点M1到直线l的距离为.
*23. 设直线,其中s1=(m1,n1,p1),M1(x1,y1,z1),直线,其中s2=(m2,n2,p2),M2(x2,y2,z2),证明:异面直线l1与l2之间的距离为.
*24. 设直线,直线,试求:
(1)直线l1、l2之间的距离;
(2)直线l1与l2的公垂线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