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地图

闵父奇怪的问:“那么大个的鱼虾,河蚌怎么吃?”

周书灿赶紧解释道:“父,河蚌不是直接吃鱼虾,它是吃小虫子之类的浮游生物,和水里藻类这些东西,这些也是鱼虾喜欢吃的。河滩地大且水流缓慢,淄水河水温暖又不结冰,河草茂盛,这样的环境特别适合鱼虾贝壳类的动物生存。但是太多的河蚌,已经把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挤没了。”

闵父茫然的看着周书灿,他还是不太明白,可儿子说的大概意思他是知道的,点点头道:“这样啊。”

既然闵父不会怀疑他的身份,周书灿现在已经不顾及闵父是否理解,继续按照他的思路说:“父,我家只有五口人,且两个弟弟年幼,我们需要帮手,只有采用任命家臣的方式,用这样的管理方式换取他们的忠心。”

“这个我是有考虑的,伯牛、乙他们的祖辈,之前就是我家的家臣,他们跟随我家从汶上搬来此处。只是封地太穷了,又不是交通要道,周边三处环山,仅有河边的水浇地耕种,你祖不忍心多收赋税,我们连邑城的城墙都建不起来。”

周书灿想起来闵家的封地,封地又叫汤沐邑,是指古代中央王朝分封给王室成员及大臣、诸侯的土地,君主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向下面分封的土地。土地所有者具有这块土地,税收,征兵等权利。

“封地”顾名思义,是这块地带有封闭边界的土地,原则上先是测量划定土地的边界,沿着边界挖一圈浅沟,挖出来的泥土翻在两旁,让人明显能看出来边界。这也是“封而建之””的制度即封建制的由来。

闵家的封地显然就是邑这么大,四周不会有具体的边界,迁徙到此恐怕没有什么邻居了。不然,闵父之前也不会有把邑迁到河滩地的想法。这时没有地图,这种偏僻的山野之地,怎么可能有精确到位的测量呢?闵家的封地迁徙至此,鲁侯大概就是让他们在此自生自灭了。

闵家虽然是三面环山,山林资源丰富,可现在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依靠山林狩猎是不可能生存的,只有依靠湖泊河流开垦农耕,才能发展绵延子嗣。就像周书灿的家乡,不就是因为三面环山,才导致贫困的嘛,后世都是如此,更何况春秋时代。

想到此,周书灿道:“父,现在鲁侯对邑管理很是松散,我们可以通过家臣的管理,扩大我们的邑地,继而把周边的山林都占位己有。想要这样,必须现在就去挖煤炼铁。可是,现在我们不能把这些全部交给奴隶们做,他们还没有归属感,必须我们邑民一部分,奴隶一部分,这样才不会让奴隶逃跑和反抗。”

闵父全然不懂,机械的问:“子骞,你说具体怎么做?”

“父,我需要大概三十位青壮年,邑民和奴隶各占一半,我带着他们先去找煤矿。伯牛对山林很熟悉,您把他给我做向导吧。先找到煤矿,之后就是铁矿。制衡会打铁,让他带着人开始打制铁农具。

父,您继续卖珍珠买粮食,我们邑增加这么多的人口,肯定需要大量的粮食。但是,父,珍珠您一定不要急着卖,不能价格相差悬殊,这样我们就自毁长城了。”

这次闵父听懂了,他赞同道:“子骞,我也正有此意,不过,我想去一趟鲁城,我感觉珍珠在鲁城会卖的很好。阳关太小,要很久才有新的商旅,我不能在阳关一直等着他们。”

“是个好主意,父,要多买小麦。这样我们开春也有种子了。”

“子骞只要小麦?”

“是,父,小麦要多买些。”

闵父不太明白为什么多要小麦,在他看来小麦和其他农作物没有什么区别。周书灿也不想过多的解释,以后小麦才是主产粮食,没有做成面粉食物,没有太明显的对比效果。

父子俩商量好行动计划,接下来开始实施。闵父确实是大气的人,他把闵家的大麦拿出来,掺合炒熟的河蚌肉,让邑中妇人们做成饭团,给各个准备出发的小队做干粮。

邑主对邑拥有征税的权利,邑民出工自带干粮这是正常的。邑民不是奴隶,是自由民,时值隆冬季节,本来就是饥寒交迫的状态,如果没有闵父的这种行为,依靠邑民自己的力量,很难让他们做到一心一意的去做事。

另外也是证明,闵家对邑民应该没有收多少税,不然这些邑民早跑掉了。闵家周围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不太适合此时的人居,至今还能保留两百多人口,真的很不容易,绝对和闵家的仁政有关系。

周书灿现在还不完全能确定闵家的具体位置,他依靠记忆,在地上画了几分详细的地理分解图,让闵父和伯牛识别闵家的具体位置。闵父和伯牛的嘴巴张的可以塞下馒头,这么详细的舆图他们可是没未见过。闵父第一个念头就是,这些图可以换很多的东西。

地图古代叫做“舆图”,“天地有覆载之德,故谓天为盖,谓地为舆。”

地图最开始纯粹是靠人力边走边量。人文始祖之一的炎帝,就曾经为了丈量土地,徒步走了几十万里。大禹在治水的时候,地图也是必不可少的,他也曾派两个徒弟,带着准绳、规矩,到水灾泛滥的地方去丈量,从而获得基本的数据。所以,古代也将地图称为“禹迹图”。

这样徒步的丈量,实在太过于辛苦,于是在汉代出现了一种新的方法,它借助于一辆特制的马车完成。马车分为上下两层,每层都有一个假人。车行一里时,下面地假人就会击鼓一次,车行十里地时候,上面的假人就会响铃一次。

这样,负责丈量的人,就只需要记录下响铃或者击鼓的次数,便能将行进的距离准确算出来。这种方法,就叫做“记里鼓车”,计量的那辆车,被称为“大章车”。这个大章,正是大禹派出丈量土地的徒弟之一。

西晋之后,采用“记里鼓车”方法绘制出很多地图后,有一位天才般的人物横空出世。他叫做裴秀,虽然出生于战乱纷飞的三国时代,但他却没有在沙场建功扬名,而是以另外一种方式青史留名。

裴秀对于地图很感兴趣,他在总结前人绘制地图的经验时,发现了不少有益的方法。于是,裴秀对于这些方法进行了归纳提炼,提出了“制图六体”法,并且按照这个方法,他亲自完成了《禹贡地域图》,这是我国最早的地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