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 考古寻踪:穿越人类历史之旅
- (德)赫尔曼·帕辛格
- 5773字
- 2019-08-01 17:52:18
全球文化发展的现代化——创新精神与伟大艺术
新人类的新世界
智人是距今20万年到10万年之间在非洲从晚期直立人的一些人种中逐步形成的,这时尼安德特人正在欧洲和近东等地繁衍、发展。南非的布隆伯斯洞穴(Blombos Hhle)是在非洲大陆上发现有智人遗迹的重要遗址之一。在距今大约7.5万年的古老地层中蕴藏的遗迹显示出该文化的现代性。这是现代人类有别于之前远古人类的根本所在。这种文化的现代性主要反映在对材料的修饰——如在赭石上刻画交叉线——和制造首饰,比如发现了经过钻眼的蜗牛壳,也许是穿在一起作为项链佩戴或是缝在衣物上。另外还有用骨料或石料制作精良的长矛头,其完美的形状和极高的命中率都不亚于今天布须曼人(Buschmann)在狩猎时仍在使用的武器。
距今大约6万年前,第一批智人离开了非洲。在几千年间,智人就蔓延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并将一些当地故有的土著人排挤掉。与此同时,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最长的漫游远行。经红海和阿拉伯半岛,智人在5.5万年前沿着海岸到达亚洲东南部和东部。在那里他们遇见直立人晚期的人种,但是我们现在对这次相遇的情况一无所知。在印度尼西亚的弗洛勒斯(Flores)岛上,那时生活着被称作弗洛勒斯矮人(Homo floresiensis)的直立人的一支亚种。这一人种对于新到来的智人来说应该是非常奇特的。因为他们的身高只有一米,属于迄今所发现的最矮小的人种。尽管弗洛勒斯矮人的脑容量约同今天的大猩猩的一样大,但我们绝对不能低估他们的能力:他们从事群体狩猎,制造工具,同时也可能会说话。换句话说,他们具备了我们将人称之为人的一切重要特征。
在距今5.5万年到5万年前,智人到达了澳大利亚,或者说是冰川时期被称为萨胡尔(Sahul)的南方大陆。那时大量的海水还以冰的形态被冻结在两极,因此海平面水位比今天低120米,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和其他岛屿连成巨大的南方大陆。当时东南亚和萨胡尔有大约70千米的水路相隔,智人乘木筏或独木舟漂游渡海,这是他们的一大显著成就。这一事实证明了智人的计划性思维和非凡的胆识。智人到达澳大利亚时遇到了尚生存在那里的晚期大型动物:3米高的袋鼠、7米长的蜥蜴、50公斤重的蛇以及像犀牛一般大的袋熊等。不久后,他们就将这些物种全部捕杀,使其绝种。有趣的是,智人首次纵火焚毁整片区域,将茂密的森林变为大草原,以便那里既能更好地生长水果灌木,又宜于狩猎。就是这样,人类在冰川时期尚未结束前,就大规模地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了。
距今1.3万年前后,智人从西伯利亚东北部出发抵达美洲,然后很快地散布到了这两个大陆的全部区域,直抵它的最南端。他们去美洲的路上,经过连接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的白令陆桥(Beringia)。偶尔有人推测,是否海豹捕猎者有可能在早些时候——大约2万年前——似乎偶然地,就像10世纪时的维京人(Wikinger),从西北欧出发,在北冰洋南部边沿顺着格陵兰岛和加拿大东北部到达美洲。但是这一论断的依据只是欧洲和美洲的燧石矛头有某些近似的地方,而西欧的矛头要比美洲发现的标本早几千年。与此相反,智人从西伯利亚迁徙到美洲是有确凿证据的,而且这一理论也得到了古遗传学对古DNA研究的证实。直到今天我们尚能辨认出一些印第安部族的遗传基因同西伯利亚居民在遗传基因上的这种古老关系。
在杳无人烟的美洲大地上,生长着各种巨大的哺乳动物,其中一些成群地游荡在草原上,这里对这些移民者来说简直是天堂。作为经验丰富的猎人,智人使用长矛和投掷枪很可能不用费多大力气就能捕杀大量的猛犸象、巨型野牛、巨型树懒和野马。这就导致非常迅速地出现了一种欣欣向荣的文化——克洛维斯(Clovis)文化,它以打造完美的树叶状的矛头为典型代表。这种克洛维斯文化的承载者,之后从北美洲经过巴拿马非常迅速地抵达美洲双重大陆的最南端巴塔哥尼亚。
冰川末期的智人
就这样,智人在冰川时期结束前就到达了世界各地——当然极端荒凉的不毛之地除外。但是甚至更早,即4万年前,智人移民欧洲后不久,其文化经历了一次难以想象的繁荣,它表现为真正的精神高度并伴随着优秀艺术作品的创作,甚至包括首批乐器的出现。它的文化成就和现代人的文化表现功力在欧洲体现得淋漓尽致。智人在欧洲的出现标志着所谓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开始,即冰川时期结束前旧石器时代的最后阶段。旧石器时代晚期在欧洲又细分为四个文化时期:即距今3.8万年到3.2万年的奥瑞纳(Aurignacien)文化,距今3.2万年到2.4万年的格拉维特(Gravettien)文化,距今2.3万年到2万年的梭鲁特(Solutréen)文化,以及最后距今1.7万年到1.2万年的马格德林(Magdalénien)文化。
智人的生活方式从根本上并没有区别于他们的祖先:他们是惯于群体协作、经验丰富、善于战略思考的猎人。他们对植物十分了解,具有丰富的认知,知道哪些适合食用或哪些有其他用途。此外,他们选择一些临时的宿营地,便于定期更换,这样无疑使他们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自然界的季节性变化。智人向我们展示了专业的野生猎取者的形象,他们对周边环境了如指掌,知道如何运作,并在一定程度上知道如何控制它。不仅如此,他们还发明了新的器具,体现出了巨大的创造力。鱼在智人的饮食中占有固定比例,他们发明的用兽骨做的鱼叉显著地方便了渔猎。他们发明的另一件器具是标枪的投掷器,极大地提高了标枪的速度、穿透力和命中率。在更新世结束前后,大约距今1.2万年前,智人又发明了弓和箭——一种直到近现代仍为人类所使用的武器,直到火药发明后才渐渐失去其意义。智人所有这些发明都是伴随着优化其狩猎策略而来的,具有彻底的革新性。
人类是怎样驯化狗的
上述情况也适用于人类最早的驯化成就,即马格德林文化时期对狗的驯养,自更新世晚期,这种四足动物发展演变成现代人的持久伴侣。狗不仅是最古老的家畜,也是被当时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的人类驯化的唯一的一种动物。值得注意的是,驯化狗的主要目的不是猎取食物,因为狗没有被当作肉食来食用,而是人类从一开始就想赢得一个狩猎时的伴侣和助手,而且狗还可以用于警戒。毫无疑问,在人与狗之间自始至终还存在着情感方面的关系。仅狗与人在马格德林文化时期被葬在一起的这一事实,就已经完全彰显出这种非常特殊的关系。这种特殊现象实际上同狗的群生天性有关,这一点与人类的社会行为有相似之处——所以狗作为群生动物,也可以服从和听命于人类。此外,狗还能领会人的手势和面部表情,这对人与狗之间的沟通和共存十分有利。
使用缝衣骨针以适应冰川时期的生活环境
一项非常特殊的发明,我们对其重要性应予以足够的评价,那就是针的发明。这种用兽骨做的工具极为重要,一方面,它们使现代人类能够首次做出衣物;另一方面,它们的存在证明智人已经可以制作出适合缝纫的线——或是用植物材料或是用动物的筋做成。因此,毛皮和兽皮能够更好地加以拼接和缝合,从而在寒冷地区大大提高了衣服和棚屋顶盖的质量和保温特性。在创造力、想象力、策划能力和战略思维等方面,智人显著地优于他们的祖先,而且似乎已经与当代人更加接近。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仅在生理上而且在文化上把智人视为现代人类是完全正确的原因。
对死者的祭祀和为活人的艺术
尼安德特人已经开始琢磨人死之后升入天堂的事情了,而智人重视葬礼意义的程度只能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死者被精心地下葬并首次得到随葬品。更新世晚期有线索提示,智人有明显颅骨崇拜的可能。另外,人骨上的划痕不得不让我们提出智人是否有(礼仪)食人的问题。这二者都持续到接下来的中石器时代。宗教和礼仪行为越来越重要,这些现象对智人的祖先来说都是不可想象的。
这些同样适用于艺术,艺术帮助智人实现了突破性的发展。垂饰、项链以及缝在衣服上的珍珠都显示出智人对首饰的需求,而用象牙、兽骨和烧制的泥土制作的小型雕塑以及广布全球的洞穴壁画代表了人类首批真正伟大的艺术。岩画和小雕像可以从时间上和地域上看出各有不同的重点和艺术风格,体现出了各色各样的地方性艺术特征。
特别有艺术表现力的是用象牙雕刻的动物,如野马、猛犸象、野牛或狮子以及动物和人的混合体。我们在德国南部巴登—符腾堡州施瓦本山脉(Schwbische Alb)的众多洞穴中发现了这种雕塑艺术创作的典型例子。最著名的当然是来自罗纳谷(Lonetal)的施塔德尔洞穴(Stadel-Hhle)的所谓“狮人”。这个用猛犸象牙加工而成的小型雕像表现了一个直立的人形,自下往上有双腿和肚脐,而上半身是一个洞狮形象,首端是狮头。这件作品反映了施瓦本山的奥瑞纳文化独特而超人的想象力。最近对遗址现场的研究表明,在山洞里我们可以区分不同功能区域。在找到狮人地点附近发现了用动物牙齿做成的首饰以及用象牙制作的挂件。这是不是曾经用于祭祀的地方?
较晚一些的是格拉维特文化的维纳斯雕像俑。在下奥地利州(Niedersterreich)维伦多夫(Willendorf)发现的“维纳斯”雕像是其中最有名的。这种部分高度风格化的、性特征表现尤为突出的女性形象,那时分布于从大西洋到俄罗斯内陆的广大区域。它们证明在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存在着彼此相同的信仰,这种信仰的主要内容显然是一种对生殖能力的崇拜。
尽管所谓的维纳斯雕像的表现力如此引人注目,但就艺术活力和生动性来说,在法国西南部和西班牙北部所发现的洞穴壁画之优秀,就是在冰川时期结束和人类从游猎到定居下来几千年之后,仍然是无与伦比的。冰川时期的艺术既证明了智人的抽象表现力,又显示出智人对形态和运动高度发达的观察力;当时的人就已经能够把空间的深度和透视画法融入创作中。智人的这些画作首次创造了世界级艺术,其魅力迄今不减。岩画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视觉交流的手段,它已经拥有固定的符号。
岩画艺术的中心主题是野生动物。得到艺术家特别青睐的是以其力量或速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动物;画作也反映出其创作者所处的地理环境。看起来非常有趣的事实是,这些动物大多表现为静止状态,有些也在运动中,但从未有寻衅举动。像猛兽猎杀其他生物,甚至是威胁人的情景在冰川时期的艺术中根本不存在。
有人已经反复揣摩,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在何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一种宗教性的祭祀行为,甚至是施加法术的行为。当时的人类是否企图通过艺术来影响和左右大自然呢?因此有人推测,把这些动物画下来有可能是要遏制它们的力量和潜在的威胁。照这一理论来说,早期人类的艺术创作是一种控制野生动物和自然环境的方式。
但是,对冰川时期艺术的解释迄今为止仍然是以推测和猜想为主的。很早就有人想要在这些画面中找出萨满祭祀的证据;特别是上面提到的人兽混合生物,被与巫师的神志恍惚、阴魂附身的阶段联系起来。有人甚至推测,也许艺术家本身就是通过麻醉品——如通过蘑菇真菌——使自身陷入恍惚之中,然后进行岩画创作的。但这一切都得不到证明。冰川时期的画作主要是那个时代的秘密。我们如果承认它们的这种陌生性,那么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否认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包括这些艺术表现形式在内——所体现的万物有灵的本质。我们只是不知道,这些画像是祖先的替身符还是为成功狩猎而施的魔法,是启动祭祀活动的还是与其他祭祀行为有关的。但我们可以肯定,这些拥有丰富壁画的洞穴,像拉斯科(Lascaux)或阿尔塔米拉(Altamira)以及其他分布在从葡萄牙到意大利北部广大地区的众多遗址,都曾经被用作祭祀场所。
冰川时期艺术——不管能把它怎样具体解释——对人类文化历史的影响持续了超过2.5万年。这种艺术流传给我们的这些见证物不是自发的、激情涌动时的个别行为所致;正相反,这些画作都是逐渐的、多次的、可以看出是有充分准备的创作。当时一代一代的人们看到了它们,并理解了其中所传递的信息——这是一个社会传统的传递过程,而整个群体都参与了这项活动。冰川时期的艺术和象征之所以能出现,是因为当时已经有了相应的社会基础和认知的前提条件。这样的艺术不仅要有创作能力,还要有对信息传递的需求。
另外,这种艺术基于回顾过去和思考未来的能力。看起来似乎令人难以相信,这些艺术信使只是对所发生或正在发生事件的反思,只是对所见事物的简单描绘记录,而未预料未来情形或未来需求,二者都需要相当程度的抽象想象能力。但后者也需要社会的认可,以得到在文化层次上的广泛传播。有可能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时,社会开放程度具备了相应的规模,允许和促进了这种作为特殊交流手段的艺术形成。个人能力和想象力或许在此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但是在一个群体中,只有当社会对其存在某种需求时,新理念和新发展的苗头才可能持续不断地发展、壮大。
这种令人印象特别深刻的冰川时期的艺术就目前研究情况看是在欧洲西南部出现的,这种艺术的开始适逢现代人移民欧洲、同尼安德特人并行生活的那些岁月。正如这种艺术创作在距今4万年至3.5万年之间突然出现一样,它在冰川时期结束时又骤然中断了。承载冰川时期艺术的环境消失了,神话和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显然也就随之不复存在了。
值得注意的是,与这些早期艺术活动出现的同时,人类也创造了第一批乐器,即用骨管做的简单长笛。绘画、雕塑和音乐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出现的,而且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着极为紧密的联系。这使我们联想到祭祀行为或祭祀庆典活动——尤其是宏伟的洞穴壁画的环境。另外,岩壁上成人和儿童的彩色手印让我们不得不问,在何等程度上可以把狩猎和采集为生的群体,甚至家庭理解为一个祭祀集体。但是,祭祀仪式不可能没有语言,而智人已经不仅在文化上,而且在生理上具备了语言条件。因此,几乎每个方面他们都与当代人具有可比性。
一个新时代即将来临
距今1.4万年至1.3万年前,气候曲线再次显著波动,并最终导致了旧石器时代的结束。自此气候变得持久温和,但偶尔也会出现短期的温度急剧下降。冰川时期的最后寒冷期发生在距今约1.27万年前。在德国中部山脉以北地区形成北极式严寒草原,以南地区则是稀疏的松树林。冰川时期晚期由于气候波动,动物世界发生了根本改变。冰川时期动物的典型代表如大型食草动物猛犸象、长毛犀牛以及驯鹿消失了。如果今天我们发现当时用兽骨做的长笛,那么这些骨管都是来自当时新迁入的其他动物物种:马鹿、狍子、野猪和野牛,它们在温带森林找到了栖息和生存的地方。公元前9600年更新世终于结束,后冰川时期开始。
也就是说,直到冰川时期结束,人类经历了一段惊人的进化发展。这种作为猎人、渔民和采集者的狩猎采集生活和经济形态到此时几乎蔓延到了世界各地。尽管在生活和经济形式方面的关键性创新部分是由直立人完成的,但在许多方面我们还是十分钦佩智人,因为他们在文化现代化上取得了伟大的突破。一方面是无数革新性的创新,另一方面是那些延续了几千年的各种传统,二者共同书写了世界各大洲旧石器时代人类的历史,并为后来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