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心搏骤停和心肺复苏

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是一种临床突发事件,通常没有明显预兆,由于心脏突然停止泵出血液,引起脑血流显著减少,导致突发意识丧失。这种现象发生后,如果早期开始心肺复苏(cardiac 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则有可能逆转,但如果没有进行抢救或CPR开始的过晚,则可能导致不可逆转的死亡。在心脏停搏的早期,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建立临时性呼吸循环支持,才有可能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
研究者一直致力于建立早期抢救的方法并进行普及。直至20世纪50年代及20世纪60年代,心肺复苏的研究才取得长足进步并逐渐应用于临床。1954年,Zoll和Kouwenhoven成功地研究出了一种体外电休克除颤技术。1956年,Zoll首次报道应用电除颤技术成功抢救一例心室颤动患者。1960年,Kouwenhoven报道胸外心脏按压成功。至此,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现代呼吸复苏,即口对口呼吸法,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胸外心脏按压,加上20世纪50年代的体外电击除颤法,构成现代复苏的三大要素,从而建立了现代心肺复苏术,并系统地提出了现代心肺复苏的基本程序:即基础生命支持(BLS),进一步生命支持(ALS)和长程生命支持(PLS)。
1966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HA)编写了第一个心肺复苏(CPR)指南,此后定期进行更新。1974年开始向公众普及。1980年建立高级生命支持指南。1986年建立儿童和新生儿指南。在此基础上,1992年成立了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International Liaison Committee on Resuscitation,ILCOR),于2000年颁布第一部国际性复苏指南,即《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00》。此后,ILCOR召开一系列会议,总结复苏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进行科学的证据评估,就复苏指南的修订达成国际性协调意见。过去的50年间,以早期识别和呼叫、早期CPR、早期除颤和早期开展急诊医疗救治为基础的方法,已成功挽救了全世界成千上万条生命,这些成功抢救的生命证明心肺复苏研究和临床验证的重要性。
2015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症救治指南的出版,代表着现代CPR经历了50周年发展的成果,进一步规范了心搏骤停患者的抢救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