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明疼痛学
- 艾登斌 谢平 许慧主编
- 7174字
- 2020-08-28 22:46:53
第三节 神经丛阻滞
一、颈丛阻滞
(一)应用解剖
1.颈丛是由C1~4脊神经的前支组成。
C1脊神经又名枕下神经,在寰椎后弓与枕骨之间,行于椎动脉下。其他几对脊神经离开椎间孔后,从椎动脉和椎静脉后面横过,到达横突尖端的结节间沟分为升支和降支,这些分支与相邻的颈脊神经分支相连接,形成一系列的环状神经,称为颈丛。颈丛位于胸锁乳突肌深面,中斜角肌和肩胛提肌的浅面。
2.颈神经丛分为浅丛和深丛。
浅丛沿胸锁乳突肌的后缘中点穿出深筋膜并分为四支:①枕小神经(C2~3),经胸锁乳突肌后缘向后上方行走;分布于枕部及耳廓背面上部的皮肤;②耳大神经(C2~3),经胸锁乳突肌表面向前行,分布于耳廓及其附近的皮肤;③颈横神经(C2~3),横过胸锁乳突肌的浅面向前,分布于颈部皮肤;④锁骨上神经(C3~4),有2~4条,行向外下方,分布于颈侧部、胸壁上部及肩部的皮肤。深丛分支支配颈部深层的肌肉,并发出膈神经支配膈肌的运动。
(二)操作方法
1.解剖标志
触摸乳突,乳突尖下方一横指(约1.5cm)处为C2横突所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颈外静脉的交叉点(相当于甲状软骨上缘水平)为C4横突所在,二者之间为C3横突的位置。C6横突为诸颈椎横突中最突出者,相当于胸锁乳突肌后缘环状软骨水平,一般可用手扪到。
2.三点法阻滞
患者去枕取仰卧位,头偏向对侧,充分暴露胸锁乳突肌。常规消毒皮肤,在胸锁乳突肌后缘标定的C2~4横突位置,用7号针头从颈侧面与皮肤垂直刺入,进针2~3cm时触及骨质即为横突结节,回吸无血和脑脊液,即可缓慢注入局麻药或阻滞液3~5ml,使整个颈深丛阻滞。然后将针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相当于C4水平)刺入,至颈阔肌深面,回吸无血后注入局麻药或阻滞液3~5ml,也可将药物在皮下呈扇形浸润,以阻滞颈浅丛。
3.一点法阻滞
体位同三点法。常规消毒皮肤,在胸锁乳突肌后缘、甲状软骨上缘水平,触及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之间的肌间沟,针头垂直皮肤向肌间沟方向刺入,遇异感时停止进针,若无异感可再行穿刺,但进针深度不能超过横突,出现异感后,回吸无血和脑脊液,注入局麻药或阻滞液10~15ml,注药的同时压迫针下方的肌间沟,使药物沿肌间沟上行,从而阻滞颈深丛。颈浅丛阻滞同三点法。(图3-2-6)
图3-2-6 颈丛体表定位
(三)适应证
颈丛阻滞的范围是颈部的前面和侧面、头后枕部、肩及上胸部。颈丛阻滞适应于咽部恶性肿瘤所致的疼痛、枕后部神经痛、颈部外伤后疼痛、颈及上胸部疱疹后神经痛等。
(四)禁忌证
颈部有炎症、结核及颈部畸形的患者禁用。
(五)并发症及防治
1.局麻药毒性反应
多因局麻药误入血管所致,椎动脉在其附近,容易被误伤。穿刺时针尖深度应不超过横突,注药时要反复回吸。此外,颈部血管丰富,局麻药吸收较快,故应严格控制用药量。
2.药物误入硬膜外间隙或蛛网膜下隙
药物一旦误入硬膜外间隙或蛛网膜下隙,会导致高位硬膜外阻滞或蛛网膜下隙阻滞,呼吸、循环抑制,甚至呼吸、心跳停止。其原因是由于穿刺针过深,进针方向偏内、偏后。穿刺时应防止进针过深,进针方向应向前下方,避免与椎间孔方向平行或由下向上穿刺。另外,注药前应回吸,确认无脑脊液后再注药。
3.膈神经阻滞
膈神经主要由C4脊神经组成,同时接受C3和C5脊神经的部分纤维。颈丛阻滞时常累及膈神经,表现为胸闷和呼吸困难,应及时吸氧或辅助呼吸。双侧膈神经同时阻滞时,会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故禁用双侧颈深丛阻滞。
4.喉返神经阻滞
颈丛阻滞后部分患者出现声音嘶哑、失声或呼吸困难。原因是进针太深,阻滞了喉返神经。应注意进针不宜太深,同时应避免双侧颈深丛阻滞,以免两侧喉返神经同时受到阻滞,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
5.Horner综合征
表现为阻滞侧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结膜充血、面部无汗,系由于穿刺偏内、过深,颈交感神经受累所致。
6.椎动脉损伤
穿刺过深或位置不准确,可损伤椎动脉,引起出血,有时可出现眩晕等症状。
二、臂丛阻滞
(一)应用解剖
1.臂丛是由C5~8脊神经的前支组成,有时C4和T1脊神经的前支也分支加入其中。根据其走行与锁骨的关系,将臂丛分为锁骨上部和锁骨下部。在锁骨上部,组成臂丛的脊神经出椎间孔后,位于前、中斜角肌间隙内,向外下行走,形成上、中、下三干,上干由C5~6脊神经的前支组成,下干由C8和T1脊神经的前支组成,C7脊神经的前支单独组成中干。三支神经干在锁骨平面上方,穿过前、中斜角肌间隙,每干分为两股,伴锁骨下动脉向前、向外、向下延伸,通过锁骨中点和第1肋骨之间,经腋窝顶部进入腋窝,再汇合成外、内、后三束,与腋血管伴行,并分支至肩、上臂、前臂及手部,支配上肢绝大部分的感觉和运动。
2.主要分支
(1)胸长神经(C5~7):起自脊神经根,自臂丛进入腋窝后,沿前锯肌表面下降,支配此肌。
(2)肩胛背神经(C4~5):起自脊神经根,穿中斜角肌,在肩胛骨与脊柱之间下行,支配菱形肌和肩胛提肌。
(3)肩胛上神经(C5~6):起自臂丛上干,向后经肩胛骨上缘入冈上窝,绕至肩峰与肩胛颈之间入冈下窝,支配冈上肌和冈下肌。
(4)肩胛下神经(C5~7):起自后束,支配肩胛下肌和大圆肌。
(5)胸内外侧神经(C5~7):起自内侧束和外侧束,支配胸大肌和胸小肌。
(6)胸脊神经(C6~8):起自后束,沿肩胛骨外侧缘伴肩胛下血管下降至背阔肌,支配此肌。
(7)腋神经(C5~6):起自后束,穿四边孔,绕肱骨外科顶的后方至三角肌深面,支配三角肌和小圆肌,皮支分布于肩及臂外侧上部的皮肤。
(8)肌皮神经(C5~7):起自外侧束,斜穿喙肱肌,经肱二头肌和肱肌之间下降,并发出肌支支配这3块肌肉,皮支则分布于前臂外侧的皮肤。
(9)尺神经(C8~T1)、桡神经(C7~T1)和正中神经(C6~T1)分别起自内侧束、外侧束和内外侧束共同发出。下行分布于前臂、上臂及手部的皮肤和诸肌肉。
(二)操作方法
1.肌间沟法
患者去枕仰卧位,头略后仰并转向对侧,手臂贴在体侧。嘱患者做抬头动作,以显露胸锁乳突肌及其后缘的前、中斜角肌,在前、中斜角肌之间触及肌间沟,沿此沟相当于C 6横突水平(环状软骨水平)处作为穿刺进针点。常规消毒皮肤后,用7号穿刺针朝对侧腋窝(即向内、向后、向下)或对侧脚跟方向穿刺,出现异感或触及C 6横突,回抽无血和脑脊液,注入局麻药物或阻滞液。
图3-2-7 臂丛肌间沟入路
2.锁骨上法
患者去枕取仰卧位,肩下垫一薄垫,头偏向对侧,肩下垂。于锁骨中点上方1.5cm处,扪及锁骨下动脉搏动的外缘为穿刺点。常规消毒皮肤,用7号穿刺针,针尖向内、后、下方穿刺,触及第一肋骨时在其上寻找异感,回抽无血即可给药(药量用肌间沟法)。如找不到异感,不必勉强反复寻找异感,将药物沿第一肋骨表面呈扇形注射即可。
3.腋路法
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对侧,被阻滞侧上肢呈举手行礼状。先在腋窝处触及腋动脉搏动,沿动脉向上至胸大肌下缘动脉搏动消失处稍向下,取动脉搏动最高点处为穿刺点,常规消毒皮肤,持7号针由穿刺点刺入,穿刺针与动脉呈20°夹角,缓慢推进至出现刺破纸样的落空感时,表明针尖已刺入腋血管鞘内,松开针头,此时针头应随动脉搏动而摆动,回吸无血即可注入阻滞液(药物同前,药量25~35ml)。
(三)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
适用于上肢血管性疾病、肿瘤、外伤、骨折等原因引起的上肢疼痛、颈肩部软组织痛、肩周炎的治疗以及手、上肢手术的麻醉。也可用于中枢性或周围性上肢疼痛的鉴别诊断。
2.禁忌证
穿刺部位有感染或肿瘤的患者禁用。
(四)并发症及防治
1.阻滞液误注硬膜外或蛛网膜下隙
多见于肌间沟法。
2.局麻药毒性反应
腋路法多于肌间沟法和锁骨上法。因局麻药直接注入血管或局麻药用量过大所致,注药前及注药过程中应反复回吸。
3.气胸或血气胸
多见于锁骨上法,因进针方向不正确、进针过深超过第1肋骨或穿刺过程中患者突然咳嗽所致。锁骨上法穿刺不必过分强调寻找异感。穿刺过程中或穿刺后患者主诉咳嗽、胸痛时应引起注意,仔细听诊、叩诊,密切观察,必要时行透视或拍胸片以明确诊断。单纯性气胸一般无明显不适,张力性气胸时可出现呼吸困难、缺氧等症状,严重者须行胸腔穿刺或置管引流,经1~3天一般可治愈。
4.出血和局部血肿
穿刺中损伤血管可导致出血及局部血肿,局部加压一般可以止血。
5.隔神经阻滞
多见于肌间沟法和锁骨上法。表现为腹式呼吸减弱、胸闷、气短、缺氧及呼吸困难、一旦发生应给予吸氧或辅助呼吸。
6.喉返神经阻滞
可发生于肌间沟法和锁骨上法。表现为声音嘶哑,一侧喉返神经阻滞一般不会发生明显的呼吸困难,两侧同时阻滞时可发生上呼吸道梗阻。
7.Horner综合征
多见于肌间沟法。表观为同侧眼睑下垂、瞳孔缩小、面部无汗、眼结膜充血,一般不需特殊处理。
三、腹腔神经丛阻滞
(一)应用解剖
1.腹腔神经丛
(1)位于膈肌下的后腹膜内,围绕在从腹主动脉上部发出的肾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的起始部。
(2)腹腔神经丛的主要组成部分:位于腹主动脉起始部两侧的左、右腹腔神经节,各由形态、大小各异的1~4个扁平的神经节构成。神经节之间有许多交通支相联络,它们进入腹腔神经丛而终止。腹腔神经丛向周围发出许多分支,形如太阳的光芒,因而腹腔神经丛也称太阳丛。
(3)腹腔神经丛接受来自内脏大、小神经,即下胸(T5~12)及上腰(L1~2)段的椎旁交感神经纤维,同时也有迷走神经的纤维加入,起自肝、胃肠、脾、大网膜等上腹部脏器的向心性交感神经纤维。也经腹腔神经丛进入脊髓后根。
(4)腹腔神经丛发出的分支经许多副丛如膈神经丛、肝神经丛、胃神经丛、脊神经丛、肾上腺神经丛、腹主动脉神经丛、肠系膜上动脉神经丛、肠系膜下动脉神经丛等大部分腹腔脏器相连系。因而腹腔神经丛与内脏痛和血管痉挛有关,阻断腹腔神经丛可以消除这些器官的疼痛。
(5)腹腔神经丛上端始于T12,覆盖L1前面,下端止于L2上缘,其中心部位是L1。由于它位于疏松结缔组织内,容易被局麻药阻滞。
(二)操作方法及阻滞药物
自1901年Jouboulay首次试图为一脊髓痨患者行腹腔神经丛阻滞(celiac plexus block)以缓解疼痛,以及Kappis于1919等报道首例背侧入路经皮腹腔神经丛阻滞以来,这项技术已做了许多改进。目前常用的方法是以手术的方式开腹后行腹腔神经丛阻滞和在背部经皮穿刺行腹腔神经丛阻滞。在疼痛治疗中,后者更常使用。
1.后方入路阻滞法
(1)术前通过CT片明确腹腔神经丛于周围脏器的关系,确定穿刺的体位、穿刺点的位置、途径、角度及深度等。术前禁食6~8小时,术前3~4小时最好不用任何镇病药或镇痛措施,以利于判断阻滞效果。操作前建立输液通道。
(2)患者侧卧位或俯卧位,俯卧位时腹下垫一薄枕。取L 1棘突上缘向外旁开5~6cm处为穿刺点。常规消毒皮肤,局麻,用长10~12cm的7号~9号穿刺针,从穿刺点稍向内侧进针3~4cm,触及L 1横突,然后退针至皮下,再把针尖向内侧、向上方(10°~15°)重新刺入,紧靠L 1横突上缘滑过直达L1椎体侧面,将针尖朝向内侧,使针沿椎体骨面滑过,如滑过椎体时阻力过大,则将针稍向外倒重新穿刺至滑动感消失,再进针1~1.5cm即到达腹腔神经丛,成人的距离一般为7~8cm。回吸无血和脑脊液,即可注入局麻药10~15ml。若阻滞效果良好,数分钟后原有的疼痛应减轻,腹部出现温暖感及血压下降等。血压下降是判断阻滞效果的重要指标。若注药时阻力过大或注入局麻药后血压下降不明显,说明针尖仍在腰肌或膈肌脚内,可再进针少许到达腹膜后间隙内,晚期癌病患者为获得较长时间的阻滞效果,常用乙醇等使腹腔神经丛毁损(神经变性),由于乙醇对周围组织也有损害,因而穿刺最好在X射线监视下进行。穿刺成功后先注入造影剂,观察造影剂有无进入血管或向脏器内扩散,造影剂在腹膜后间隙扩散呈头尾方向的条案状阴影,证明针的位置正确,注入局麻药3.5ml。出现满意的阻滞效果后再注入75%乙醇每侧15ml或95%的乙醇每侧8~10ml,拔针前注入生理盐水少许以防拔针过程中针内残留的乙醇泄露,引起周围组织损伤或神经炎。
2.经椎间盘入路阻滞法
(1)此操作应在X射线监视下进行。体位同后方入路阻滞法。
(2)取L1~2椎体间隙水平、正中线旁开3~4cm处为穿刺点。常规消毒皮肤,用10~12cm长的7~9号穿刺针,在X射线透视引导下,先将穿刺针刺入椎间盘,然后向椎间盘前缘推进,到达椎间盘前缘时,将装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与穿刺针相连,边推注射器边进针,至注水对阻力消失,注入少量造影剂,可见造影剂沿椎体腹侧扩散的阴影,注入试验量局麻药阻滞效果满意后,再注入局麻药或神经破坏剂。此方法适用于从后方入路困难或无法明确腹腔神经丛与周围脏器关系的患者。
3.前方入路阻滞法
手术开腹后切开小网膜,触及L1椎体,用10~12cm长的7号~9号穿刺针,穿刺到椎体前方,触及骨质感回吸无血,注入试验量局麻药,出现血压下降等征象后,再注入局麻药或神经破坏剂。此方法主要用于无法从背侧入路进行穿刺的患者。
(三)适应证
腹腔神经丛阻滞适用于胃、胰腺、肝、胆等上腹部脏器引起的疼痛。也有学者指出,凡硬膜外阻滞范围在T5~10范围内能消失或明显减轻的疼痛,均可用腹腔神经丛阻滞,据文戴报道,腹腔神经丛阻滞使用最多、效果最好的是胰腺癌引起的腹痛。
近年来有学者认为,硬膜外阻滞效果确切是确定实施腹腔神经丛阻滞的必要条件,硬膜外间隙注入局麻药后,腹部产生温暖感时疼痛消失的患者最适于应用腹腔神经丛阻滞。而硬膜外阻滞镇痛无效的患者,腹腔神经丛阻滞的效果也不佳。此外,与内脏神经纤维(向心性纤维)无关的疼痛,如食管、胸壁、腹壁、肠系膜根部、宫颈、膀胱等处产生的疼痛,腹腔神经丛阻滞的镇痛效果不佳或无效。
(四)并发症及防治
1.穿刺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1)出血:
常因穿刺方向不正确刺破腹主动脉或肾血管所致,除非有出血倾向或应用抗凝药物者,一般不导致严重的出血。
(2)损伤内脏:
最常见为肾脏损伤。表现为穿刺后血尿。
(3)局麻药毒性反应:
多见于局麻药用量过大、注入血管或由于恶病质、低蛋白血症、局麻药耐量降低的患者。注药时注意回吸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局麻药的用量。
(4)低血压:
注入局麻药后即可出现血压降低,注入乙醇时更明显,一般在注药后15~20分钟血压最低。因此,阻滞前一定要建立输液通道并予以补液,阻滞中常规监测血压,一旦出现血压降低或低血压休克,应快速输液,应用升压药。术毕1小时内密切观察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5)醉酒(一过性乙醇中毒):
表现为注入乙醇后心率加快、面色潮红、呼吸急促、恶心、呕吐等,常见于饮酒量少或无饮酒经历者。
2.阻滞后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1)腹部症状:
交感神经阻滞后肠蠕动增强,可出现腹痛、腹泻、腹胀等。一般持续数日能自行消失。出现一过性腹痛不应认为阻滞无效。
(2)安静时低血压:
有的患者阻滞后出现安静时持续性低血压,一般经输液、使用升压药后,在24小时内恢复正常。阻滞后低血压应与出血和低血糖相鉴别。
(3)体位性低血压:
安静时低血压恢复后,有的患者在阻滞后2~3天,甚至1周内出现坐位或立位时低血压,必要时可口服升压药治疗。
(4)胸痛、气胸:
膈肌根部胸膜腔受乙醇浸润,可出现胸痛或气胸。
(5)非治疗目的的神经阻滞:
局麻药或乙醇扩散引起其他神经阻滞时,会出现相应的症状,如腰交感神经阻滞时出现下肢温暖感。也有出现硬膜外及蛛网膜下隙阻滞的报道。因此,有条件者,应在X射线监视下进行操作并行造影,根据造影及局麻药阻滞的征象,判断穿刺针的位置,对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非常必要的。
(6)截瘫:
是腹脏神经丛乙醇毁损术最严重的并发症。原因可能是乙醇损害了向腰段脊髓供血的动脉。尽管发生率极低(各国学者25年中报道600例腹腔神经丛阻滞中仅发生4例),但也应注意预防。
(7)其他:
有文献报道,腹腔神经丛阻滞后出现排尿困难、性功能障碍和急性胃扩张的病例。此外,行腹腔神经丛阻滞后1年内,接受全麻或硬膜外麻醉时应警惕严重低血压的发生。治疗前严格检查,复习CT片,掌握腹腔神经丛与周围脏器的解剖关系,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极其有益。
四、腰骶丛阻滞
(一)应用解剖
1.腰骶部脊神经穿出椎间孔后部分为前支、后支和脊膜支。其前支组成腰骶丛,然后再分支支配腰骶部及下肢的相应部位。
2.腰丛由L 1~3脊神经的前支和L 4脊神经前支的大部组成,有时也接受T 12脊神经的部分纤维。L 4脊神经的余部和L 5脊神经的前支合为腰骶干。腰丛除分出肌支支配髂腰肌和腰方肌外,还有分支分布手腹股沟区及大腿的前部和内侧。其主要分支有髂腹下神经(T 12~L 1)、髂腹股沟神经(L 1)、股外侧皮神经(与L2~3)、股神经(L2~4)、闭孔神经(L2~4)、生殖股神经(L1~2)。
3.骶丛由腰骶干(L4~5)、骶神经(S1~5)及尾神经的前支组成。骶丛分支分布于盆壁、臀部、会阴部、股后部、小腿及足部皮肤,除直接发出肌支支配梨状肌、闭孔内肌、股方肌外,还发出下列分支:坐骨神经(L4~5,S1~3)、臀上神经(L4~S1)、臀下神经(L5,S1~2)、阴部神经(S2~4)、股后皮神经(S1~3)等。
4.腰大肌间沟是位于腰大肌后方的肌筋膜间隙,其前方是腰大肌及其筋膜,后面为腰椎横突、横突间肌及横突间韧带,外侧为腰大肌及腰方肌。该肌间沟上达第12肋水平,下至盆腔的骶前间隙,从此沟注入局麻药后药物沿该沟扩散,可以阻滞腰骶丛。
(二)操作方法及阻滞药物
1.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并屈膝屈髋。取L3~4棘突间隙向骶部3cm再向患侧旁开5cm处为穿刺点。
2.常规消毒皮肤,用10cm长7号穿刺针垂直刺入皮肤,然后稍偏向头端进针至横突后,退针少许,向头端倾斜25°进针,从横突上缘滑过后再进针1~2cm,有抵抗感时即达腰方肌及其筋膜,接装有空气的注射器,再向前推进1cm,抵抗感消失,说明针尖已达腰大肌间沟。一般从皮肤至腰大肌间沟的距离为5~7cm,回吸无血和脑脊液即注入局麻药15~20ml。注药后保持侧卧位15~20分钟,然后改平卧位。
3.为使药液在肌间沟内充分扩散,注药前可先注入10ml空气;也可用粗的穿刺针穿刺置管连续注药。
(三)适应证与并发症
1.腰骶丛阻滞适用于坐骨神经痛、股神经痛、股外侧皮神经痛、腰肌劳损、腰椎骨质增生等,以及下肢血管性疾病等。
2.并发症除常见的出血、局麻药毒性反应、椎管内阻滞等并发症外,应注意防止穿刺过深进入腹腔,损伤腹腔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