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史》光绪二十——二十四年鉴注

光绪二十年 甲午(1894) 三十七岁

导读:光绪是清皇帝爱新觉罗·载湉(1871—1908)的年号,庙号为德宗,史家多用年号称载湉为光绪帝。他于同治十三年(1874)登位,由慈禧太后实行垂帘听政。光绪十五年(1889)亲政,但大政仍由慈禧太后所掌持。

此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年份,由明治维新而走向强大的日本,以朝鲜为题目,发动了对中国的战争。是年干支纪年为甲午,史称“甲午战争”。清朝海陆军在黄海、朝鲜、辽东等处战败。

康有为(1858—1927),此年为虚岁三十七岁。他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江浦司银塘乡苏村(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其祖父康赞修,道光年间为举人,曾任广东连州训导。其父康达初,曾随其叔祖父康国器从军,为江西候补知县,未补任而于同治七年(1868)病故。康有为从此随其祖父生活。光绪二年(1876),师从朱次琦,入礼山草堂,光绪四年离开。光绪十六年,开堂授徒。光绪十九年,中举人。

此年康有为的主要经历是参加会试,并因给事中余联沅弹劾其《新学伪经考》而一度陷于困境,于是去广西授学,另有收获。

手稿本光绪二十年初页右上角,有康有为手书“卷二”字样。顾颉刚抄本亦有“卷二”字样。

题头上括号内的公元纪年,是我添加的。后同。

(20·1)二月十二日,与卓如同入京会试,寓盛祭酒伯熙邸。伯熙先生,肃王从弟也,藏书冠满洲,颇见其秘书、玉牒、金石之藏,园亭幽靓。既而移居三条胡同金顶庙,与梁小山同寓。五月六日,下车伤足,遂南归。六月,到粤。

据手稿本,“三条胡同”为添加,补在行间;“六月到粤”为添加,补在行间。

此是康有为第三次来京。其第一次为光绪八年(1882),第二次为光绪十四年(1888)至十五年,主要目的是参加顺天府乡试。康有为,荫监生,可以参加顺天府乡试,也可参加广东乡试。康的荫生资格,朱维铮曾提出疑义,认为康的父亲与祖父皆是微员,似无可能获荫,有可能是捐监生。(《康有为在十九世纪》,《求索真文明》,第170、202页)据康有为《我史》手稿本,康于同治十年、十一年参加童试,皆不售,即此时他尚未有生员资格。同治十二年、光绪二年他参加广东乡试,此两次乡试,当以捐监生的资格。康有为之孙康保延《恭述先祖南海先生二三事》称:“缘先高祖于连州水灾殉职,先祖获赐荫监生,其赴试名‘祖诒’者,殆取义于此,盖纪念祖德也。”(《广东文献》,第7卷第2期,1977年6月)康有为祖父于光绪三年去世,可能于此年获荫生。翁同龢光绪十四年《杂记册》中记:“南海布衣康祖诒,拟上封事,由成钧代递,同乡京官无结,未递。其人初称布衣,继称荫监,乃康国器之侄孙也。”(转引自孔祥吉:《翁同龢与康有为上清帝第一书》,《晚清佚闻丛考》,第145页)而康有为在《殿试策》中自称:“应殿试举人臣康有为……由荫生应光绪十九年本省乡试中式。”(《康有为全集》,第2集,第65页)光绪十九年正月初一日,光绪帝以明年为慈禧太后六十寿诞,特于当年举行癸巳恩科乡试,明年举行甲午恩科会试。军机处《上谕档》,光绪十九年正月初一日。康有为参加广东癸巳恩科乡试,中举人。该科广东乡试题为:“首题,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二题,书同文;三题,诗云既醉以酒至文绣也;诗题,赋得崖树雨摘南枝花(得花字五言八韵)。”(《万国公报》,第58号,光绪十九年十月,〔台北〕华文书局影印本,第22册,第14017页;《清秘述闻再续》卷一,《清秘述闻三种》,中华书局,1982年,下册,第977—978页)《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一文见《康有为全集》,第2集,第4页。又,叶昌炽在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十四日日记中称:“康长素所著《新学伪经考》,鄙人一见,即洞烛其奸。蔚若之使粤也,鄙人与蒿隐临别赠言,告以此才必不可入彀,蔚若早从吾两人言,则或不致酿此祸也。”(《缘督庐日记》,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册,第2745页)光绪十九年广东乡试正考官为通政使司副使顾璜,副考官为翰林院编修吴郁生。吴郁生,字蔚若,江苏元和人,光绪三年进士。后官至军机大臣。蒿隐,王颂蔚(1848—1895),字芾卿,号蒿隐,光绪六年进士,任户部主事,军机章京。《丛刊·戊戌变法》第1册录此段日记,不知为何漏“蒿隐”之记录。此时来京为参加甲午恩科会试。当时的交通路线是从广州坐轮船到上海,再从上海坐轮船到天津,由天津入北京。

卓如,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十六年第一次赴京参加会试。落榜后回籍,拜康有为为师,是康门大弟子。冯自由称:“梁启超号轶赐。”(《戊戌前孙康二派之关系》,《革命逸史》初集,第47页)赐,端木赐,字子贡。十七年冬,再次来北京,与乡试考官李端棻的堂妹李蕙仙完婚,并参加十八年的会试,亦未售。此亦是其第三次来京,也是第三次参加会试。梁启超后办《时务报》,以文显世。

盛伯熙,名昱(1850—1900),又字伯羲、伯希,号意园。肃亲王豪格七世孙。曾祖父永锡,袭封肃亲王;祖父敬征,道光年间任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父恒恩,同治年间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盛昱于同治九年(1870)中顺天举人,光绪二年(1876)中满洲第一名进士。光绪十年授国子监祭酒,十五年去职。盛昱以病辞职后,康有为曾致信问候。(见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编《康有为遗稿·戊戌变法前后》,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93页,以下简称《遗稿·戊戌变法前后》)康有为《汗漫舫诗集》中有《赠盛伯熙祭酒》,题注云:“戊子,吾以诸生诣阙上万言书,首请变法,诸公格不达。盛公时为祭酒,黄仲弢编修与友善,为介焉。先生慨然代递,遂过引爱,频馆其家,读其藏书。所居郁华阁藏金石万千……”(《遗稿·万木草堂诗集》,第34页)由此可知康通过黄绍箕而结识盛昱。他于经史、地舆、国朝掌故,皆清核谙详。工书法,善绘画,拓满洲石碑,搜八旗文经,著述精要。又好结交,与各地名士多有交往,其家也常待来客。胡思敬在《国闻备乘》中记:“盛昱在宗室中颇有才名,诗文皆有雅趣,谈国朝掌故,历历如数家珍。收蓄金石图籍多至数十万金,好延揽四方名士,每晨起,未及栉漱,宾客已咽集其门。”(《国闻备乘》,中华书局,2007年,第31页)徐一士对此也有大体相同的说法。(《一士类稿·一士谈荟》,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第133—134页)他一生最出名的事,是光绪十年(1884)劾“枢臣怠职”,结果为慈禧太后利用,成为引发“甲申易枢”的原因之一。康有为与盛昱的交往,始于光绪十四年康第二次进京。其时康以国子监荫监生的身份,请求由国子监为其代奏上书,盛任祭酒,与管理国子监大臣翁同龢联络。翁拒之。翁同龢于光绪十四年十月十三日日记称:“南海布衣康祖诒上书于我,意欲一见,拒之。”二十七日日记中称:“盛伯羲以康祖诒封事一件来,欲成均代递。然语太讦直,无益,祇生衅耳。决计复谢之。”(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第4册,中华书局,1992年,第2232、2234—2235页)

“三条胡同金顶庙”,康有为来京多次居住的地方,据周育民考证,是位于北京东华门外东皇城根烧酒胡同(今韶九胡同)的关帝庙。周育民:《康有为寓所金顶庙考》,见林克光、王道成、孔祥吉主编:《近代京华史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489—493页。当时的庙宇中,有一种为“庙寓”,出租客舍,供旅人居住。

梁小山,名庆桂(1856—1931),字伯扬,号小山,广东番禺人。祖上是广东十三行的天宝行商。其祖父梁同新,道光进士,入翰林院,后任湖南学政、内阁侍读学士、通政使司副使、顺天府尹。父亲梁肇煌,随父进京读书,咸丰进士,入翰林院,后任翰林院侍讲,云南学政,顺天府尹(任职为1870—1879)、江宁布政使等职。梁庆桂,光绪二年举人,任内阁中书,京中多有熟人。他与梁鼎芬、康有为交善。康有为《延香老屋诗集》中有两首涉及到梁庆桂,《梁小山中书爱姬陨落,述其美德清节,悼之至痛,以此塞其哀》、《秋病头风连日,买舟与梁小山游花埭半塘诸园,晚至河南万松园,主人殷勤乞留题》,从诗中可见,康与梁私交甚笃。(《遗稿·万木草堂诗集》,第20—21、31页)“中书”,即内阁中书舍人,当时举人多捐中书。梁庆桂与康同进京,也有可能是参加会试。刘圣宜作《梁庆桂传略》,称梁庆桂与梁鼎芬、康有为“时相往来,为兰契交。据康氏近亲所述,康有为读书勤奋,常自南海县西樵乡到广州西关下九甫梁庆桂家借书阅读,有时在梁家住下读书。而且康有为入京考试的费用也常由梁家供应。梁家晚辈犹记幼时呼梁鼎芬、康有为为大叔公、二叔公。”(黄启臣、梁承邺编著:《广东十三行之一:梁经国天宝行史迹》,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52页)其中称康从西樵乡来下九甫读书,似有误。康有为经常住在广州,另有祖父所遗菊香书屋。戊戌时,列名保国会。庚子事变后,奔赴西安行在,奉旨“五品衔内阁中书梁庆桂著以侍读升补”。此后赴美办理侨校,任学部参议等职。参见《广东十三行之一:梁经国天宝行史迹》第二章《梁同新传略》、《梁肇煌传略》、《梁庆桂传略》等篇;并参见梁承邺、章文钦:《广东十三行考·跋文》,见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考》,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29—430页。梁庆桂之子梁广照,捐刑部主事,后留学日本,任法部员外郎;梁广照之子梁方仲、梁嘉彬,皆为历史学家。

康有为此次入京时间较晚,未能参加各省新中举人复试,二月二十六日,他参加在保和殿举行的各省新中举人补行复试。试题为四书题一道:“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诗题一道:“赋得实事求是(得求字,五言八韵)”。军机处《上谕档》,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十九日。此次补行复试共560人,一等60人,二等240人,三等258人,四等2人。与康同行的大弟子麦孟华中二等第169名,康本人(使用祖诒之名)中二等第221名。二十八日上谕:此次补行顺天及各省乡试举人列入一、二、三等者“俱准一体会试”。军机处《随手档》,光绪二十年二月十一日;军机处《上谕档》,光绪二十年二月二十六日、二十七日、二十八日。梁启超不是新举人,参加过会试,故不必参加新举人复试。

正式的会试为三场,时间是每年固定的,即三月初八日入场,初十日出场,十一日入场,十三日出场,十四日入场,十六日出场。该科会试正考官为礼部尚书李鸿藻,副考官为左都御史徐郙、工部左侍郎汪鸣銮、左副都御史杨颐;会试钦命四书题为:一、“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二、“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三“庆以地”。诗题为“赋得‘雨洗亭皋千亩绿’(得皋字,五言八韵)”。军机处《上谕档》,光绪二十一年三月初三日。四书题分别典出《论语·子罕》、《中庸》、《孟子·告子》;诗题典出张说:《奉和圣制春日出苑应制》。《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见《康有为全集》,第2集,第5页。又,该科会试同考官为:编修鲍临、周树谟、刘学谦、冯光遹、翁斌孙、王荫槐、戴兆春、中允文焕、编修高熙喆、赵惟熙、张孝谦、李盛铎、刘启端、汪凤梁、华煇、王式文、华俊声、朱锦。(《清秘述闻再续》卷三,《清秘述闻三种》,下册,第1024—1025页)参加该科会试的举人总数为6534人。《翁同龢日记》,中华书局,第5册,1997年,第2682页。康、梁、麦此次会试皆未中式。

康有为在京师伤足事,曾有一诗记其事,“京师晋阳寺下车伤足,陈简持庶常、黄湜生孝廉为吾裹药,赋谢(甲午五月)”,诗云:“康子下车伤其足,夜投萧寺求一宿。扶墙跛躃行不得,颓卧匡床如枯木……”《遗稿·万木草堂诗集》,第59页。“庶常”,翰林院庶吉士;“孝廉”,举人。康回粤后,梁启超仍留在北京,据其致汪康年函,是年十月初六日才离开北京。《梁启超年谱长编》,第34页。

康有为的南海同乡张荫桓,在此年日记中对康有为来京有多处记载,值得注意:

二月二十九日,“……法源寺桃花尚盛,凌闰台遂约餐僧饭……座客有康长素。深入法海,谈禅不倦,不图城市中有此清凉世界。晚宿山舅寓庐,长素、闰台夜话将曙。”

三月二十四日,“……申正返寓,康长素、梁少山、梁卓如已来,检埃及各图与观,诧叹欲绝。长素屡言谋国自强,而中外形势惜未透辟,席间不免呶呶,此才竟不易得,宜调护之。”

四月十九日,“……返寓后长素来谈,山舅在寓,相与抵掌,余得先睡。”

四月二十七日,“长素因山舅觥筵大醉,逾夕始醒。前日相过,询其拼醉之故,为诗调,昨来寓,夜谈甚畅,酒力微矣。”

四月二十九日,“余曩阅叔耘日记亦虑及之,不悟叔耘竟尔印行。前晚长素啧啧称道即此书也。”任青、马忠文整理:《张荫桓日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第465—466、472、478、480、481页。“闰台”为军机章京凌福彭之号,广东番禺人。“山舅”系张氏之舅李宗岱,字山农,广东南海人,曾任山东济东泰武临道,长期主持山东招远金矿。“梁少山”,似为梁小山,即梁庆桂。“叔耘”为驻英、法、意、比四国公使薛福成之字,所言“叔耘日记”即薛福成的《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

张荫桓(1837—1900),字皓峦,号樵野,广东南海人。捐班出身,以知县发往山东,阎敬铭、丁宝桢、李鸿章皆器重之,处理对外事务精明强干。光绪十年即“甲申易枢”后,以安徽宁池太广道赏三品卿,在总理衙门大臣上行走。由李鸿章保荐,任驻美国公使,兼任驻西班牙(日斯巴尼亚)、秘鲁公使。时任总理衙门大臣、户部左侍郎。他是光绪帝的宠臣,常被召见。从日记来看,康有为是由同乡京官军机章京凌福彭介绍给张荫桓的。从此之后,张对康之事业多有帮助。

后来与康有为甚有关系的户部尚书翁同龢,在日记中亦有记录:

五月初二日,“看康长素(祖诒,广东举人,名士)《新学伪经考》,以为刘歆古文无一不伪,窜乱六经,而郑康成以下皆为所惑云云。真说经家一野狐也,惊诧不已。”

五月初五日,“答康长素,未见。”《翁同龢日记》,第5册,第2696—2697页。

翁同龢(1830—1904),字声甫,号叔平,晚号松禅,江苏常熟人。大学士翁心存之子。咸丰六年状元。光绪帝师傅。曾任军机大臣、工部尚书。“甲申易枢”后,退出军机处。时任户部尚书。光绪二十年再入军机处,并为督办军务处大臣、总理衙门大臣。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七日被革职。翁同龢曾向光绪帝密保康有为。(参见24·20)

(20·2)七月,给事中余晋珊劾吾惑世诬民,非圣无法,同少正卯,圣世不容,请焚《新学伪经考》,而禁粤士从学。沈子培、盛伯羲、黄仲弢、文芸阁有电与徐学使琪营救。张季直走请于常熟,曾重伯亦奔走焉。皆卓如在京所为也。以电文“伯羲”字误作“伯翊”,徐花农疑为褚伯约之误也。时褚方劾李瀚章,而余之奏实乡人陈景华贿褚为之。李畏褚,遂令自行焚毁。粤城谤不可闻。

据手稿本,“给事”前删“余”字,后添加“中余晋珊”四字,补在行间;“同少正卯,圣世不容”为添加,补在行间;“新学”二字为添加,补在行间;“盛伯羲”三字为添加,补在行间,且而“羲”与前写“熙”不同;“电文伯羲”之“羲”,诸刊本抄本皆作“熙”;“方劾”之“劾”字,由“参”字改;“而余之奏实乡人陈景华贿褚为之”为添加,补在行间;“李畏褚”之“畏”字前删“惧”字;“自行焚毁”的“自行”二字由“板书”改。

余晋珊,名联沅(?—1901),湖北孝感人。同治四年报捐内阁中书,七年考取军机章京,光绪元年传补军机章京。光绪三年榜眼,入翰林院。十四年补河南道御史,时任吏科掌印给事中。二十一年十月授福建盐法道,后任上海道、浙江巡抚等职。

沈子培,名曾植(1850—1922),号乙盦,浙江嘉兴人。光绪六年进士,以主事分发刑部。时任总理衙门章京、刑部郎中。他是京中的名士,与翁同龢等人多有交往。光绪二十三年丁忧,赴湖北等地,后任上海南洋公学监督、安徽提学使等。据康有为《我史》及《汗漫舫诗集》,康与沈交往始于光绪十四年康第二次赴京时。康有为《我史》光绪十一年记:“乡试,不售。时所问策有《宋元学案》及蒙古事,场中无对者,皆来抄问,粤城传之。策为沈刑部子培所问,知沈君以此也。”十四年记:“……乃发愤上书万言,极言时危,请及时变法。黄仲弢编修绍箕、沈子培刑部曾植、屠梅君侍御仁守,实左右其事。”光绪十五年,康作《与沈刑部子培书》,见《遗稿·戊戌变法前后》,第206—211页。

黄仲弢,名绍箕(1854—1907),号鲜庵、漫庵,浙江瑞安人。黄体芳之子。光绪六年进士,入翰林院,散馆后授编修。二十四年四月,升翰林院侍讲,九月补詹事府左春坊左庶子。他也是京中的名士,与张之洞等人甚有关系。后任翰林院侍讲学士、侍读学士、湖北提学使等职。康与黄交往也始于光绪十四年康第二次赴京时。康有为于光绪十四年作《与黄仲弢编修书》,见《遗稿·戊戌变法前后》,第198页;康有为《汗漫舫诗集》中有《题黄仲弢编修〈龙女行云图〉》,题注称黄“笃行通学,忠诚忧国,即为我上书奔走者”。(《遗稿·万木草堂诗集》,第35—36页)

文芸阁,名廷式(1856—1904),字道希,号云阁,又作芸阁,江西萍乡人。光绪十六年榜眼,授翰林院编修。二十年大考翰詹,光绪帝亲擢一等第一名,超擢翰林院侍读学士,兼日讲起居注官。甲午战争期间,文廷式极为活跃,是翁同龢门下大将之一。光绪二十二年为御史杨崇伊弹劾去职。(参见21·26)文与康有为的交往,很可能初始于光绪六年。康有为《陈庆笙秀才墓志》称:“光绪六年,君与萍乡文道希诣余,始识君……”(《遗稿·戊戌变法前后》,第248页)又据康有为《我史》光绪十二年所记,两广总督张之洞是年命文与康负责翻译西方政书,未成。然后一说法,我尚未能证实。

徐琪(1849—1918),字花农,号玉可,浙江仁和人。光绪六年进士,入翰林院,散馆后授编修,此时以编修出为广东学政。后任内阁学士、署兵部侍郎等职。“学使”即为学政。

张季直,名謇(1853—1926),号啬庵,江苏南通人。光绪二十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他是翁同龢门下大将之一。后在家乡以开办近代纺织业出名。民国期间,曾任农林部长、工商部长。据康有为《汗漫舫诗集》,康与张的交往始于光绪十四年康第二次赴京之时。《遗稿·万木草堂诗集》,第45—46页。

曾重伯,名广钧(1866—1929),湖南湘乡人。曾国藩之长孙,曾纪鸿长子。光绪十五年进士,入翰林院,散馆后授编修。他与康有为的交往始于光绪十四年康第二次赴京时。

李瀚章(1822—1899),字筱泉,安徽合肥人。李鸿章之兄。拔贡生。时任两广总督。

余联沅弹劾康有为一事,时为光绪二十年七月初四日,余上了一折三片,其中第三片为“广东南海县举人康祖诒有新学伪书请饬查禁片”。称言:

“查有广东南海县举人康祖诒,以诡辨之才,肆狂瞽之谈,以六经皆新莽时刘歆所伪撰,著有《新学伪经考》一书……康祖诒自号长素,以为长于素王,而其徒亦遂各以超回、轶赐为号……康祖诒乃逞其狂吠,僭号长素,且力翻成案,以痛诋前人,似此荒谬绝伦,诚圣贤之蟊贼,古今之巨蠹也。昔太公戮华士,孔子诛少正卯,皆以其言伪而辨,行僻而坚,故等诸梼杌、浑敦之族。今康祖诒之非圣无法,惑世诬民,较之华士、少正卯有其过之,无不及也……相应请旨饬下广东督抚臣行令,将其所刊《新学伪经考》立即销毁,并晓谕各书院生徒及各属士子,返歧趋而归正路,毋再为康祖诒所惑。至康祖诒离经畔道,应如何惩办之处,恭候圣裁。”余联沅上奏时间见军机处《随手档》,光绪二十年七月初四日。原片见《军机处档》,133658,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献馆藏。又,该片收入《翼教丛编》时误为安维峻所上,与原档相对照,文字完全一样。(《翼教丛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25—26页)并可参见孔祥吉:《安维峻弹劾〈新学伪经考〉辨误》,《戊戌维新运动新探》,第310—314页。

又据康自称,此次弹劾由其同乡张乔芬托余联沅办之。康有为《我史》光绪十九年记,他与张乔芬因家乡“同人局”事务而对峙,康派其学生陈千秋回乡办理,张的“同人局”局戳亦被追。于是,“张缘怨托言官劾我”。康的这一说法,未能得到证实。(参见21·1)《新学伪经考》是康有为刊刻的第一部重要著作,主要内容为:历代所重之古文经典,如《周礼》、《古文尚书》、《左传》、《毛诗》都是西汉末年刘歆所伪造,以适应王莽之新朝,而孔子所创经典并未亡缺。该书的写作方式是大量引用《史记》等文献,康加按语。以今人的研究来判识,康的基本立论“刘歆伪造说”不能成立。该书前有康有为序文,署日期为“光绪十七年夏四月朔”。《康有为全集》,第1集,第355—558页。康又称:“门人好学,预我玄文。其赞助编检者,则南海陈千秋,新会梁启超也,校雠讹夺者,则番禺韩文举、新会林奎也”;“属门人新会梁启超搜集群书,表之如左”(伪经传授表);“属门人同县陈千秋辨之如左,并编‘尚书篇目异同真伪表’附焉”(书序辨伪之十三)。当日,光绪帝发出给两广总督李瀚章的寄信谕旨,措辞严厉:

“有人奏,广东南海县举人康祖诒刊有《新学伪经考》一书,诋毁前人,煽惑后进,于士习文教大有关系,请饬严禁等语。著李瀚章查明,如果康祖诒所刊《新学伪经考》一书,实系离经畔道,即行销毁,以崇正学而端士习。原片著钞给阅看。”军机处《上谕档》,光绪二十年七月初四日。

“即行销毁”一语,表示光绪帝已同意余联沅的处置方案。此时在北京的梁启超,听到消息后,大为活动。他当时给夏曾佑两信,提到此事:

“昨日嘉兴致花农一电。今日小湘乡致合肥一电。惟闻花农监临,重伯又非甚重之人,仍恐未得当耳。前仆已面托通州君,若相见时可再托之,但得常熟允致电(待此间自行电去)。其电语或由本人自定,或仆处代拟亦可耳。

“前仆已面托通州君,若相见时可再托之。”《梁启超年谱长编》,第32页。“监临”为管理考试场务。“嘉兴”,沈曾植;“花农”,徐琪;“小湘乡”、“重伯”,曾广钧;“通州”,张謇;“合肥”,李瀚章;“常熟”,翁同龢。又,该年谱编者将“合肥”误为李鸿章,故文中解读不通。又,《翁同龢日记》未见有直接记载,与此相关者见三条:一、七月十六日,“曾仲博(广钧)来见,与语,大奇之。”(“仲博”,即重伯)二、十八日,“文云阁、张季直先后来谈时事,可怕也,然耸人骨,抵晚始去。”三、八月初八日,“晚张季直来谈。”(《翁同龢日记》,第5册,第2719、2720、2727页)然此时为甲午战争关键期,曾、张与翁所言,亦可能非仅是康事甚至非为康事。

由此可见,沈曾植为此发电给广东学政徐琪,曾广钧为此发电给两广总督李瀚章。梁启超恐分量不够,再托张謇,由张出面请翁同龢发电。梁氏以上两信的目的,是让夏曾佑出面向张謇说项。八月下旬,梁又致信康有为,说明其在京中的运动情形:

“前参案已屡发粤电,近更有事否?同学咸言进呈,某已言其不可,有公函复诸君矣。即驳奏,觅人亦不易易,非肝胆交及深明此道者,安肯为力!且政府向无交情,曲折更数人乃始达之,未有能尽心者也。顷欲俟杨副宪出关商之,惟太迟耳!原奏语甚辣,若有人从而媒蘖,亦可招大祸,故某以为事若逼迫,则板勿爱惜也。一片江山,已近黄昏时候,纵为无道,亦只若嬴秦之于六艺耳,何足芥蒂,但在粤稍窒耳!其实已经此事,此后若有来游者,必皆命世之才也,所缺者亦不过风流沾被之人,多寡不关轻重,听之而已。

“季直来云:常熟已允周旋一切,惟日来军务倥偬,常熟又病剧,已请假十日矣,恐未必能十分尽力也(季直亦往三次,始见之)。”转引自杨天石:《梁启超为康有为弭祸》,《光明日报》,2003年7月8日史学版。梁启超此信前半部分写于八月二十四日,后半部分在慈禧太后寿诞后补充。

“同学咸言进呈”一语,似有将该书进呈光绪帝以作断评之意,“驳奏”一语,即请人上奏驳斥余联沅之片,梁对此表示反对。“杨副宪”,似指左副都御史杨颐,广东茂名人,为同乡京官。当时的印刷为雕板刷印,“板”即已雕的木板。“某以为事若逼迫,则板勿爱惜也”一句,即梁提议可以“毁板”而避祸。该信最关键之语为“常熟已允周旋一切”,即梁启超通过张謇已打通了翁同龢的关节。这是康有为与翁同龢早期关系的重要证据。

戊戌政变后,张之洞的主要幕僚梁鼎芬撰《康有为事实》,提及此事:

“康有为所撰《新学伪经考》,私意害道,邪说诬民。御史安维峻、余联沅先后奏,恭我皇上严旨查办毁板。

“康有为中举人后,不认座主、房官为师,及被参日急,营营于房师之门,卑躬屈膝,无所不至。其时李中堂胞兄李筱泉制军瀚章为两广总督,康有为托人干谒,再四恳求宽办,制军初甚恶之,后见其卑谄,从宽不革举人。康当日曾受李家厚恩,不意后来反力攻李中堂也。”《日本外交文书》,第31卷,第1册,第731页。“安维峻”当为误。

梁鼎芬此文之目的,是向日本控康劣迹,言辞多贬意,但称康在广州也有所活动,我以为,似有其事实。在康、梁的活动下,李瀚章于九月二十一日上奏“遵旨查复康祖诒新学伪经考折”:

“伏查举人康祖诒,溺苦于学,读书颇多。应举而得科名,舌耕以资朝夕,并非聚徒讲学,互相标榜。其以长素自号,盖取颜延年文,‘弱不好弄,长实素心’之意,非谓长于素王。其徒亦无超回、轶赐等号。所著《新学伪经考》一书,大致谓秦世焚书,但愚黔首;而博士所职《诗》、《书》百家自存,后世诵习者中,有刘歆所增窜,引《史记》、《汉书》,曲为之证。以歆臣新莽,故谓其学为‘新学’。其自序有‘刘歆之伪不黜,孔子之道不著’等语,本意遵圣,乃至疑经,因并疑及传经诸儒。自以为读书得间,不为古人所欺。揆诸立言之体,未免乖违,原其好学之心,尚非离畔。其书于经义无所发明,学人弗尚,坊肆不鬻,即其自课生徒,亦皆专攻举业,并不以是相授受。虽刊不行,将自澌灭,似不至惑世诬民,伤坏士习。惟本非有用之书,既被参奏,奉旨饬查,自未便听其留存。臣已札行地方官,谕令自行销毁,以免物议。至该举人意在尊崇孔子,似不能责以非圣无法,拟请毋庸置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中华书局,1995年,第32辑,“戊戌变法”,第525—526页。黄彰健认为,“康取号长素,以常理来说,最初确可能含‘长实素心’之意,此与康幼年即有志于为圣人,乡里称康为‘圣人为’相合。惟当康徒以轶赐、超回、迈参为号时,长素二字确已含有长于素王之意了。”“……此康可自视为胜于孔子处,孔子为素王,康如果革命成功,则康即可为真王。”(《戊戌变法史研究》,第36—38页)从《我史》手稿本光绪四年中“忽思孔子则自以为孔子焉”、“忽自以为孔子则欣喜而笑”两句来看,长素确有长于素王之意。

李瀚章的奏折,全面维护康有为,一一否认了余联沅提出的指责。其折可能与李瀚章交办的官员有关。台湾《新生报》副刊1967年5月29日至6月4日载芝翁(高拜石)撰:《古春风楼琐记·义救康有为的一个县令》,称言:李瀚章将此案交电白县知县李滋然查复,李滋然的签复为康有为开脱:“此书大旨以尊崇孔子,攻讦刘歆增窜《六经》为主,自命为二千年来未有之卓识。全书援据之博,雠校之精,深思锐入,洵可称坚苦卓绝。但自信过深,偏见遂执,有不合己意者,则妄加窜改,反诬为古人所窜入,深文掊击,不遗余力,岂足为定论乎?……若遽目以非圣无法,惑世诬民,不特该举人罪不至此,即取全书词义以观,亦断不能到言伪而辨、行僻而坚之一境。至谓其能煽惑后进,靡然向风,如是书之前后乖违,自相矛盾,尚未有此学力也。”又称,李滋然,字命三,四川长寿人,为王闿运主讲之尊经书院高材生。光绪十四年举人,十五年进士。(转引自吴天任:《康有为先生年谱》,〔台北〕艺文印书馆,1994年,上册,第96—98页)李折虽提出将该书“自行销毁”,这是谕旨中已有之令;但对原折“至康祖诒离经畔道,应如何惩办之处,恭候圣裁”一句,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拟请毋庸置议”的处理意见。该折于十一月二十一日到京,光绪帝朱批:“知道了”。军机处《随手档》,光绪二十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褚伯约,名成博,浙江余杭人。光绪六年进士,入翰林院,散馆时授编修。二十年五月,由掌江西道监察御史迁吏科给事中,二十二年九月转礼科掌印给事中,后迁广东惠潮嘉道。

陈景华(1865—1913),字陆逵,号无恙生,广东香山人。光绪十四年(1888)举人。二十一年赴京参加会试,在梁启超领衔的广东公车80人上书中列名第五位,未久以其领衔广东公车289人上书(参见21·4)。曾在广西任知县等官。二十八年被清朝革职查办,逃往暹罗(今泰国),组织同盟会暹罗分会。辛亥革命后任广东警察厅长,被龙济光所杀。陆丹林:《革命史谭》中有《民初悍吏陈景华》一篇,对陈晚年的历史描述甚详。(《近代稗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册,第624—631页)

康称“时褚方劾李瀚章”一事,为是年六月初二日。该日光绪帝发下明发上谕:

“前据两江总督刘坤一奏保道员李经楚,两广总督李瀚章奏保道员陆维祺,经吏部带领引见,降旨:将李经楚发往江苏补用,并交军机处记名,请旨简放;陆维祺发往广东补用,并仍交军机处记名,请旨简放。嗣于李经楚谢恩召见时,因其在江苏服官,询以洋务等事,奏对未能明晰。念系大员之子,未加深究。兹据给事中禇成博奏,该员从未亲民,并无实在政绩,与原保讲求政治得失各节,诸多不符等语。刘坤一向来办事尚属认真,此次保奏,未免瞻徇。所有李经楚前得发往江苏补用及记名简放之处,即著撤销。又据奏,陆维祺前充李瀚章幕友,李瀚章辄行保奏,殊属不合。陆维祺所得发往广东补用及记名简放之处,亦著撤销。嗣后各省督抚保举属员,务当懔遵叠次谕旨,秉公核实,毋得稍涉冒滥,用副朝廷延揽人材慎重名器至意。”

李经楚(1868—1913),字仲衡,号佑三,是李瀚章的次子;由刘坤一出面奏保李经楚,显然是大员之间的一种交易。陆维祺系前任两广总督张之洞奏调,后李瀚章所保。新任广东巡抚马丕瑶奉旨查访此事。褚成博出奏弹劾李瀚章、刘坤一,当属当时的政治斗争之一幕。李瀚章保陆维祺片上于光绪十八年二月二十七日,其片称:“二品顶戴在任候选道防城县知县兼袭云骑尉陆维祺,原系分发湖南知县,前两广总督张之洞以该员操履清端,熟悉洋务,奏调广东差遣……前经臣奏补防城县知县,并蒙特旨准补,钦遵在案。该员操守廉正,才识优长,在粤七年经办一切要务,无不尽心擘画,而于交涉事件尤能坚守约章,力持大体……仰恳天恩,量加擢用,俾得及时自效……”从该片所录的履历册来看,陆维祺,浙江钱塘人,三十五岁,光绪四年报捐县丞,九年在宜昌关专办文案,十二年加捐知县,分发湖南,由张之洞调往广东,办理本署及厘务局文案,十六年补防城知县,委署广州府粮捕通判。(《总理衙门清档·李瀚章保陆维祺案》,01-04/1-15,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马丕瑶查复的附片称:“……又片奏,道员陆维祺应在部候选,乃竟赴粤禀到,李瀚章教以指捐,旬日间委派要差多处等语,即著马丕瑶按照原参各节确切查明,据实具奏……查陆维祺由湖南试用知县于光绪十三年经前督臣张之洞奏调到粤,委办督署文卷,保留广东。十五年督臣李瀚章抵任,仍留该员在署当差,并非游幕。十六年补授防城县知县,委署广州通判。十七年报捐道员,在任候选。十八年劝办赈捐出力,经直隶督臣李鸿章保加二品顶戴,又经李瀚章保奏,奉旨交军机处存记。二十年赴部引见,奉旨以道员发往广东补用,领照到省,派洋务处、善后局各差。旋经奉上谕撤销。据该员报捐指分广东试用,督臣以其才堪造就,委派要差。惟甫经被劾,旋即指捐当差,究属取巧躁进,致招物议。拟请旨将广东试用道陆维祺摘去二品顶戴,或归部选,或饬令另指他省,以示薄惩。”(《月折档》,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日奉朱批,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献馆藏)从本案来看,陆维祺并未违反当时官场的游戏规则,而对此大做文章,与此时言路、高官及光绪帝对李鸿章、李瀚章兄弟不满有关。马丕瑶到粤后,除陆维祺事件外,还在其他查处事件中对李瀚章多有指责,导致了李瀚章的去职。

康称“余之奏实乡人陈景华贿褚为之”,其中的“余”指余联沅?或指“攻余(我)”之折?尚不可解,此一句在手稿本上是康添加的,可能有误笔;如果从字面上直解,即为“余联沅的奏折实由乡人陈景华贿赂褚成博而成”,似说不通;且与《我史》光绪十九年称“张(乔芬)缘怨托言官劾我”一句,即“张乔芬因同人局一事托余联沅劾康”,不相吻合。(参见21·1)

(20·3)八月,游罗浮。九月,归,复讲学。十月,曹箸伟卒。箸伟聪悟,坚苦成学,以诣罗浮求道,感瘴死,率同门吊其家,痛哉。

据手稿本,“复讲学”至“率同门吊其家,痛哉”一段为添加,补在行间。又,此处顾抄本上有眉批:“十月任公出京。丁文江。”

罗浮,即广东罗浮山,在博罗县西部,又称东樵山,为广东四大名山之首,与南海县之西樵山,并称“南粤名山数两樵”。山为道教与佛教的圣地,属道教的十大洞天之一,有葛洪炼丹灶、洗药池等古迹。康有为《万木草堂诗集》中有《游罗浮》一首,自注云:“《伪经考》被劾焚,携门人叶湘南同游。”《遗稿·万木草堂诗集》,第71页。即指此事。而叶湘南在《我史》手稿本上的跋文称:

“回忆从先师游,自光绪十九年始,平日追随先师最亲切而领益多者两次。一、《新学伪经考》被劾后,游罗浮山半月,遣予随行,登峰造极,事事物物皆有开示……”

叶明确说明了游罗浮山的背景。

曹泰,字箸伟,广东南海人,康有为的早期弟子。冯自由称:“曹泰号越伋。”(《戊戌前孙康二派之关系》,《革命逸史》,初集,第47页)伋,孔伋、燕伋,此处似指燕伋。曾助康编《孔子改制考》。“瘴”,凡指热带病。梁启超在康有为悼曹泰诗后记:“既受业于万木草堂,则皈依佛法,苦行深造,既乃欲研究密宗,闻罗浮有异僧,往访之,遇病而卒。”(《遗稿·万木草堂诗集》,第70页)梁启勋在《万木草堂回忆》称:“至于道家一流,则曹箸伟可作代表,箸伟名泰,南海人。性情近于庄列一派,笃信虚无学说。有一次,他闻得有一个人,名叫林太平,能飞行。他要寻访此人,约我结伴……林太平的踪迹不可得,便回万木草堂了。随后箸伟独自往罗浮,不知访哪个高行道人。在罗浮得病,回家没有几天就死了,年仅二十三岁。”(夏晓虹:《追忆康有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第243页)

康有为《我史》称,他于光绪十六年设堂讲学,最初的弟子为陈千秋、梁启超、徐勤,讲堂设在其祖父在广州的祖屋云衢书屋。云衢书屋是康有为在广州的祖屋,康有为的儿媳庞莲称:“康有为在广州的住宅,是曾祖康云衢购买诗人张南山的听松园改建的,称云衢书屋,因修筑马路拆毁。”(《康有为的家世和晚年生活》,《追忆康有为》,第493页)张伯桢称:云衢书屋在“布政司前惠爱街”。(《戊戌政变前后之万木草堂》,《丛刊·戊戌变法》,第4册,第281页)陈华新称:康健昌“辞官后于广州大塘街建造云衢书屋”。(陈华新:《康有为在广州的遗迹举要》,陈泽泓主编:《广州话旧》,广州出版社,2002年,上册,第84页)“布政司前惠爱街”,即“惠爱直街”,今为中山四路;大塘街与中山四路相交,今地名虽存,然旧屋全无;“云衢书屋”的具体地址已无法指认。光绪十七年,又收韩文举、梁朝杰、曹泰、王觉任、麦孟华,讲堂设在长兴里邱氏书室。邱氏书室为广东邱姓族人兴建,倡建人是增城举人邱觉黉,以银两千买地,1804年动工,1806年建成。耗银四五万两,建筑面积一千多平方米。在今中山四路长兴里。康有为包租书院东面二楼一部分,学生也住在那里。林克光称:“长兴里是中山四路的一条小横街,地处广州市中心闹市区,交通方便,小街内邱氏书室却又十分幽静……是一座前后三进的两层宅院,现楼板已拆,但建筑保存完好,是广州仅存的康有为活动遗迹。门前有一对小石狮,并有树木,大门楼上嵌一块‘邱氏书室’石匾(此匾现被遗弃在数十米外,成为铺路石)。”又称,邱氏书室“今长兴里3号,东方锁厂所在地”。(林克光:《革新派巨人康有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99页;并可参见马洪林:《康有为大传》,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05页)邱氏书室距离大塘街的云衢书屋很近,今已修复,改为“万木草堂陈列馆”。光绪十八年,收龙泽厚,讲堂移到卫边街邝氏祠。陈华新称:邝氏祠位于卫边街,今广卫路与吉祥路附近,遗址今不存,约在14路公车总站。(《康有为在广州的遗迹举要》,《广州话旧》,上册,第85页)卫边街即为今吉祥路之北段;陈华新所指该处,今为广州市地方税务局。马洪林称邝氏祠为广州十三中学内,似有误。(《康有为大传》,第114页)光绪十九年,讲堂迁到广州府学仰高祠,《我史》该处称:“冬迁草堂于府学宫仰高祠,赁之十年,为久计,徐君勉、梁卓如之力也。”广州府学宫,时在广州城东南隅,番山下,文明门内,规模甚大。康、徐、梁所租用的是在学宫深处文昌后殿内仰高祠及附近房屋。文明门后改为文明路,1958年,广州学宫改建为广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宫等设施与机构。仰高祠今已废,在文德路广州市第十三中学内。(林克光:《革新派巨人康有为》,第100页;陈华新:《康有为在广州的遗迹举要》,《广州话旧》,上册,第85页;马洪林:《康有为大传》,第114页)似就在此年,康有为将其讲学处正式命名为“万木草堂”。云衢书屋、邱氏书室、仰高祠三者相距甚近;邱氏祠也不太远。康称光绪二十年“复讲学”,其授学人数已有了相当的规模。

(20·4)十一月,游广西,住风洞,刻记于党人碑。搜得康岩、素洞,自名而刻石焉。桂中诸士王浚中颖初、况仕任、黎文翰来学。王颖初老矣,尝为教官,志清而气直,好心学。寓桂林凡四十日,往来在山水窟中亦四十日。日日搜岩剔壑,及赴官绅燕会,若经年矣。

据手稿本,“搜得”二字由“及”字改;“素洞”后添“自名而刻石”五字,补在行间。“颖初”二字为添加,“来学”之“学”字为添加,皆补在行间;“往来在山水窟中亦四十日”一句为添加,补在行间。又,“黎文翰”的“翰”字,《戊戌变法》本作“瀚”,顾抄本作“澣”。

王浚中,字颖初,广西马平人。后入广西圣学会。“教官”指府、州、县学的教谕、学正、训导一类的教职。

况仕任,字晴皋,广西临桂人,举人。后任《广仁报》主笔。列名保国会。

黎文翰,字晓峰。

康有为的此次广西之行,应其门人龙泽厚之请。其目的一为避祸,一为讲学。桂林此时为广西省会。康住在桂林叠彩山景风阁。风洞是一个二十余米长的山洞,多石刻,在景风阁的右后侧。康有为曾作《风洞》一诗:“我昔居桂林,高卧在风洞。岩石前后迩,俯视淮水冻……”(蒋贵麟编:《万木草堂遗稿外编》,〔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下册,第748—749页)康有为的这次广西讲学,据龚寿昌回忆称:

“康有为第一次来桂林讲学的时候,他的地位仅仅是清朝的‘孝廉’,声名不大。这时听他讲学的有:龙泽厚、况仕任、龙焕纶、龙朝辅、龙应中(后改名志泽)、汤叡、汤铭三、程式谷、黎文翰、林泽普、林惠如、任祖安、薛立之、薛佑之、赵治天、王浚中、王秀峰、胡治堂等。龙潜和我以小学生的名份,也参加听讲。”《康有为桂林讲学记》,《追忆康有为》,第247页。又,康有为《万木草堂诗集》中有《门人龙赞侯、龙左臣、胡治堂、黎晓峰、龙积之、况晴皋、周伯雅、王仁长夜饯余于枕霞阁,赞侯、积之及李小浦凌晨追送余至水月洞乃别,却寄》,提到了多位学生的姓名。(《遗稿·万木草堂诗集》,第78页)

从当时的情况来说,听学的人数已不算少。康有为讲学仍一如其特点,即诋击古文经学,倡导孔子改制说,并列举了西学书目。其大体内容见于此期所著《桂学问答》。

桂林月牙山龙隐岩有摩崖翻刻的《元祐党籍》,记录宋代蔡京所定的政敌司马光等三百余人。翻刻者为党人梁焘的曾孙梁律,意在让后人辨明世之是非。康有为见之撰题记,请人刻于《元祐党籍》右下方石壁上:

“光绪甲午之腊,南海康长素以著书讲学被议,来游此岩,观党人碑而感焉。自东汉党人,南宋庆元党禁,晚明东林党人,并此而四矣。其攻党人者,则曹节、蔡京、韩侂胄、魏忠贤。其为党人者,则李膺、司马公、朱子、高、顾二先生也。后之观者,亦不必为党为讳矣。人亦乐为李、马、朱、顾耶?抑甘从侯览、魏忠贤耶?”转引自马洪林:《康有为大传》,第191—192页。高,高攀龙;顾,顾宪成;马,司马光。

戊戌政变后,该石刻被毁,现残存“李膺、司马公、朱子、高、顾二先生”诸字尚可辨认。康有为在此题记中,明显自比党人。然康有为《万木草堂诗集》中有诗一首,题为《丁酉四月,携门人龙积之、龙赞侯、龙左臣、汤觉顿、汤铭三、王浚中等十余人骑马游龙隐岩,摩抚党人碑,刻跋题名其下》《遗稿·万木草堂诗集》,第88页。,若以此论之,“刻记党人碑”当属光绪二十二年康第二次来桂林时之事。康有为于光绪二十三年二月初二日写信给友人叶衍兰称:“桂林山水之佳,岩洞之奇,天下无有,分日寻幽,搜岩选胜……”(《康有为全集》,第2集,第264页)由此可见,康有为此处有可能将其在光绪二十年与光绪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的桂林之行,混为一谈了。

康有为在桂林期间,涉足于人迹罕至的石洞,其中发现人尚未察的两个石洞,自行命名为“康岩”、“素洞”。林克光称:

“康岩在于越山下,岩口向东,他以行书题写‘康岩’二字,刻于岩口上方,每字直径五寸。素洞在于越山北面山腰,他篆书‘素洞’二字,并行书题跋曰:‘光绪廿一年正月,南海康祖诒长素父,与临桂周榕湖、龙赞侯、龙左臣搜岩得此,因自名之。’刻石于岩壁(已毁)。”

而当康有为离开桂林时,又在风洞的后洞东南壁上,辟二尺高一尺宽岩面,镌刻行书:

“光绪甲午之腊,南海康长素以著书被议,游于桂山,居风洞月余。”

此石刻尚存。林克光:《革新派巨人康有为》,第124页。又,龚寿昌称:康“曾在北门铁塔寺内发现一岩,未经人到过,因题为‘康岩’。又在北附郭发现一岩(洞),题为‘素洞’。”(《康有为桂林讲学记》,《追忆康有为》,第250页)再又,康有为《万木草堂诗集》中有《吾在桂林城得二洞,无刻者,因自据之,一曰“康岩”,一曰“素洞”》,从该诗的编排来看,似在康有为第二次赴桂林讲学时所作。(《遗稿·万木草堂诗集》,第82页)

据康有为诗集,他于此期交往的官绅有桂山书院山长周璜、广西布政使黄槐森等人。康有为《万木草堂诗集》有“和临桂周黻清翰林有感”、“谢方山观察以诗稿属点定,步原韵题还之,且约游山”、“乙未元日,次八十老人周慕陔同知元旦十叠韵诗”、“上元夕,桂垣黄植庭方伯丈招宴藩署观灯,即座口占”、“张安甫廉访为余道阳朔画山之胜,廿三日过约,约权差冯达夫太守游画山……达夫招饮,即席留别,并示同席刘大令、蒙广文”。(《遗稿·万木草堂诗集》,第77—79页)其叔祖父康国器,在追剿太平军余部时颇有胜仗,曾任广西布政使,一度署理广西巡抚,也为其结交广西官绅,开辟了通途。康有为在《〈桂学问答〉序》中,详记了康国器在修缮桂林各书院及置经史书的功绩。(见《康有为全集》,第2集,第16—17页)

(20·5)五月,方在京师,有贵人问曰:“国朝可百年乎?”吾答之以“祸在眉睫,何言百年?”贵人甚谬之。时拟以三千万举行万寿,举国若狂,方谋保举;而孙毓汶当国,政以贿成,大官化之,惟事娱乐,内通李联英,相与交关,政俗之污坏,官方之紊乱,至是岁为极。不数日,闻朝、日之事。十七日,出及天津,则调卫汝贵乘“海宴”轮船东渡,卫方被酒未醒也。已而东事累败,恭邸、李高阳、翁常熟入军机,并督办军务焉。吾昔日上书言:“日本改纪,将翦朝鲜而窥我边。”又云:“数年之后,四夷逼于外,乱民起于内,安能待我十年教训乎?恐无及也。”不及六年变作。不幸而言中矣!

据手稿本,“拟以三千万”为添加,补在行间;“海宴轮船”之“轮船”二字为添加;“吾昔日”之“吾”字前删“光”字,“吾”字并由“绪”字改,即此原本写“光绪二十一年”事,又添出一段内容;“又云”之“云”字,诸刊本抄本误为“言”字;“不及六年变作”一句为添加,补在行间。

孙毓汶(1834—1899),字莱山,山东济宁人,尚书孙瑞珍之子。咸丰六年以榜眼(与翁同龢同年)授编修,同治五年大考一等,擢翰林院侍讲学士。他因出入醇亲王府而参与机要。光绪十年“甲申易枢”,慈禧太后尽罢以恭亲王领衔的军机处,孙毓汶入值军机处。他背靠醇亲王奕譞、外联李鸿章,在军机处渐成势力,柄政近十年。当时被罢免的军机大臣为恭亲王奕訢、宝鋆、李鸿藻、景廉、翁同龢,与此同时,恭亲王、宝、李,还退出总理衙门。“甲申易枢”后,军机处以礼亲王世铎领衔,军机大臣有额勒和布、阎敬铭、张之万、孙毓汶。而实际上又以醇亲王奕譞为背景。孙虽排名最后,但以精明强干而渐为实权人物;总理衙门以庆郡王奕劻领衔,阎敬铭、许庚身、徐用仪、廖寿恒等为大臣。光绪十六年底醇亲王病故,他的权势渐降。

李联英(1848—1911),民间多作李莲英,内务府档案中写作连英,宫内名为李进喜。直隶河间府大城县人。咸丰七年(1857)入宫为太监。《李莲英墓葬碑文》,见鲁琪、刘精义:《清代太监恩济庄茔地》,《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年第3期。同治三年调到长春宫慈禧太后御前当差。同治十一年赏六品顶带花翎,此后连续升迁。光绪五年为储秀宫总管太监,至光绪二十年赏加二品顶戴,在慈禧太后身边的地位极为稳固。李连英处世为人,未必如外间所传之嚣张,也与康有为等人一再宣传的形象不同。较为可靠的记述,可参见唐益年两文:一、《八面玲珑的宠监李连英》,《清宫太监》,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55—172页;二、《总管太监李连英的荣辱一生》,李国荣主编:《清宫档案揭秘》,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第196—211页。

慈禧太后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十月初十日,按照中国的习惯,应于此年过六十岁生日。康称“时拟以三千万举行万寿”,当属随口之言,并无根据;但当时政治之败坏,又属事实。慈禧太后的干政,引出了一系列的恶果,也使一些官员不畏生死而进言,要求慈禧太后放弃政治权力。注1

注1刘光第在甲午战争初期有条陈,要求慈禧太后放权:“……若犹必以朝廷大政请于皇太后之前,则乾纲何以昭独断之神,而慈怀亦必有不安之处”;“应请皇上圣裁独断,即当重要事件,亦宜自运宸衷,无复重劳慈听。将皇上孝思,愈可得展,即皇太后于古来撤帘之典,无有不符,则国家幸甚、臣民幸甚。”在此条陈中,刘光第还要求“退斥”十年来贻误国家的军机大臣,即指孙毓汶等人。而刘的条陈呈堂时,刑部“各堂官均失色推诿,互相规卸”,不肯代递。(《甲午条陈》、《致刘庆堂》,见刘光第集编辑组:《刘光第集》,中华书局,1986年,第1—5、254—260页)于此后不久,福建道监察御史安维峻于光绪二十年十二月初二日上折弹劾李鸿章,反对议和,连带攻击慈禧太后:“……此举非议和也,直纳款耳,不但误国,而且卖国。中外臣民无不切齿痛恨,欲食李鸿章之肉。而又谓和议出自皇太后旨意,太监李连英实左右之。此等市井之,臣未敢深信。何者皇太后既归政皇上矣,若犹遇事牵制,将何以上对祖宗,下对臣民?至李连英是何人,斯敢干预政事乎?如果属实,律以祖宗法制,李连英岂复可容?”(《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类·职官项》,3/98/5317/12)当日发下谕旨:“安维峻著即革职,发往军台,效力赎罪,以示儆戒。原折著掷还。”(军机处《上谕档》,光绪二十年十二月初二日,又该日录有两道谕旨,后一道多“原折著掷还”一句)尽管原折被退回,但军机处还是录下了副本。

卫汝贵(1836—1895),字达三,安徽合肥人。早年从刘铭传镇压捻军。后被李鸿章留下统领防军。曾任河南、大同、宁夏诸镇总兵,皆未到任,所部“盛军”12营约6000人,长期屯驻天津小站,是淮系的主力,然军纪废弛。后因朝鲜兵败而处斩。

“不数日”,指与“贵人”交谈之后。此时朝鲜发生东学党叛乱,四月三十日朝鲜政府请求清朝出兵相援。五月初一日,李鸿章派聂士成率军赴朝鲜。五月七日,日本公使大鸟圭介率日军入汉城。十七日康离开天津时,局势甚危急。卫汝贵部盛军赴朝为六月十九日之事,其部数量较大,运兵也需预筹,为此卫汝贵与盛宣怀有着多次商议。是年五月二十八日、二十九日、六月初九日、初十日,卫汝贵为所部赴朝用船事,与盛宣怀有过书信往来。十六日、十九日,卫亦有三信给盛。盛弟入卫部盛军营务处,卫子亦托盛照料。卫部出征,准备时间多达二十余天,开船解缆前,卫又作两信致盛,言调兵军机甚多。陈旭麓等主编:《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三·中日甲午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下册,第18—19、33—34、51—52、60—61页。康称“被酒未醒”一语,只可以当作诗化语言。

恭邸,恭亲王奕訢(1832—1898),咸丰帝六弟。咸丰帝去世后,任领班军机大臣、总理衙门首席大臣。柄政约二十余年。“甲申易枢”后,退出政坛。

李高阳,名鸿藻(1820—1897),字寄云,号兰孙,直隶高阳人。咸丰二年(1852)进士。同治帝师傅,曾为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户部尚书。“甲申易枢”时降调内阁学士。时任礼部尚书。他是当时清流党的首领人物,与京中名士多有交往。

“东事累败”,指朝鲜战事。八月十五日,日陆军攻占平壤,十八日,日海军在黄海击败北洋海军。由此引发政坛变动:二十八日,翁同龢、李鸿藻奏请起用恭亲王奕訢,未获准。九月初一日,命奕訢在内廷行走,管理总理衙门、总理海军、会办军务。十月初五日,命奕訢督办军务,奕劻为帮办,翁同龢、李鸿藻、荣禄、长麟为会办,由此成立了督办军务处。初六日,命翁同龢、李鸿藻、刚毅为军机大臣。十一月初八日,命奕訢为军机大臣。至此,政坛再次恢复到“甲申易枢”之前状态,孙毓汶已失势。

“昔日上书”,指光绪十四年康有为来京乡试时请国子监代奏之上书,即“国势危蹙请下诏罪己及时图治禀”,其书日期为光绪十四年十一月初八日,康党将之称为“上清帝第一书”。该上书称:

“近者洋人智学之兴,器艺之奇,地利之辟,日新月异。今海外略地已竟,合而伺我,真非常之变局也。日本虽小,然其君臣自改纪后,日夜谋我,内治兵饷,外购铁舰,大小已三十艘,将翦朝鲜而窥我边。俄筑铁路,前岁十月已到浩罕,今三路分筑,二三年内可至珲春,从其彼德罗堡都城运兵炮来,九日可至,则我盛京国本,祸不旋踵。英之得缅甸,一日而举之,与我滇为界矣。滇五金之矿,垂涎久矣,其窥藏卫也,在道光十九年,已阴图其地,至今乃作衅焉。法既得越南,开铁路以通商,设教堂以诱众……夫敌国并立,无日不训讨军实而虞敌之至也。”“上清帝第一书”,见《康有为政论集》,上册,第52—61页。又,康有为另一引语,原文作“否则恐数年后,四夷逼于外,乱民作于内,于时乃欲为治,岂能待我十年教训乎?恐无及也”。意思相同,文字稍异。翁同龢曾录该上书之摘要件,此段文字为:“近者洋人智学之兴,器艺之奇,地利之辟。今海外略地已尽,竟合而谋我,真非常之变局也。日本虽小,然其君臣自改纪后,内治兵饷,外购铁舰,大小已三十艘,将翦朝鲜而窥我边。俄筑铁路,前岁十月已到洪罕,今三路分筑,其一已在伊犁北之穆哈喇,二三年内可到珲春,从其彼德罗都城运兵炮来,九日可至,则我盛京国本,祸不旋踵。英一日而举缅甸,与我滇仅隔怒江。之夷五金之矿,垂涎已久,其窥藏卫也,在道光十九年,今乃作衅。法既得越南,开铁路,设教堂……”(翁万戈辑:《翁同龢文献丛编之一:新政·变法》,〔台北〕艺文印书局,1998年,第287—289页)文字稍有变化,其意相同。

由此可见,康有为当年确实已看出了日本之野心,但非为专指,而是称日、俄、英、法环伺中国,情形危急。当时许多智者皆有此类言论。

至于康有为所言“贵人”为何人,我尚不能确认;然据前引张荫桓日记(参见20·1),我推测,有可能是指张荫桓。

(20·6)桂林山水极佳,山居舟行。著《春秋董氏学》及《孔子改制考》。

据手稿本,“山居”二字为添入。

据龚寿昌回忆:“康有为有两种嗜好:一是好习古礼,讲学之暇,常率带门徒在风洞山后洞福庭学习‘乡饮酒礼’、‘投壶礼’及‘庚子拜经’等……其次是嗜好游览山水,在桂林讲学期间,所有附城的山水岩洞,游历殆遍……很多名胜,他游过后,都刻石题名或赋诗。风洞山还做有对联悬挂。”《康有为桂林讲学记》,《追忆康有为》,第250页。

康称“著《春秋董氏学》”一事,《我史》手稿本光绪十八年,在“……选同学高才助编纂焉”后,删“□□春秋原文考”一语。康为何删去,尚不明其意。康有为的著述中,未见《春秋原文考》。这是《我史》第一次出现《春秋董氏学》之作。(参见22·123·123·14

康称著《孔子改制考》一事,《我史》光绪十八年记,“是书(《孔子改制考》)体裁博大,自丙戌年与陈庆笙议修改五礼通考,始属稿,及己丑在京师,既谢国事又为之。是年编次甚多,选同学诸子分葺焉。”“丙戌”为光绪十二年(1886),“己丑”为光绪十五年(1889)。此时在桂林,康有为继续写作。(参见22·1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