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在那些无关痛痒的小事上浪费太多时间

有些科学家曾对个人的时间安排和分配进行分析,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在以40年工龄为标准的状态下,多数人的工作时间只有3.3年。按照他们的说法,“每天睡觉8个小时,那么40年将花费13.3年的时间;一日三餐将花费2.5个小时,那么40年将花费4.2年的时间;每天的交通上要消耗1.5个小时,40年的时间将花费2.5年;每一天的电话花费1小时,40年的时间里会用掉1.7年;每天看电视和上网花费3个小时,40年花费5年;同样的,40年里看报和聊天将会花费5年时间;刷牙、洗脸和洗澡会花费1.7年;休假、身体不适、情绪不佳会花费3.3年”。

最终的结果令人吃惊,却也在意料之中,毕竟每一个人的时间安排并没有平时所认为的那样充实,而这么少的时间也从反面为每一个人提了一个醒,那就是要尽量提升时间的利用率,避免时间出现进一步的浪费。

提升时间利用率其实和提升时间利用价值有很大的关联,时间价值往往是时间利用的关键,一个工作一小时的人可能创造的收益和其他人工作一天差不多,而这里涉及的价值问题可能在于两个方面:第一,工作一小时的人效率更高,在单位时间内做的事情更多;第二,工作一小时的人所做的事情更有价值,影响力和回报率都更高。换言之,在同等时间内,有的人做的事情更加有意义、有价值,有的人将时间花在一些没有太大价值的小事上,而这些小事几乎充斥了每一天的生活。

很多人经常抱怨自己每天都在忙碌,抱怨自己没有获得太多的休息时间,如果对这些抱怨者进行分析,就会发现他们并没有在忙碌中收获太多的价值,并没有像其他同样努力的人一样获得成功。就像那些平时很勤奋也很忙碌的员工一样,他们可能做了很多事情,可能每一天都兢兢业业,但就是无法引起上司的关注。换句话说,他们的忙碌可能意义不大,而原因就在于他们所做的事情并不是很重要,也不具备太大的价值,或许只是一些普通的甚至是无关痛痒的小事。在很多时候,人们会忽略自己工作的本质,会将单纯地做事当成自我价值提升的一种形式,而忽略了自己应该选择更有价值的工作,也许人们会觉得当自己看起来更忙时,更像一个有事做或者事业有成的人,会让自己看起来更像是家庭生活或者团队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不过,任何一种工作最终都是需要按照价值来评估的,人们有权利享受生活,有权利打造属于自己的生活体系和生活模式,但是生活质量的好坏,工作价值的高低,始终都是很重要的因素,人们需要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这才是决定生活层次和人生价值的主要因素,一个人做得多并不意味着做得好。

对于任何人来说,想要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那么就应当优先选择价值更高的事情来做,应该将目光重点放在那些重要的事情上,而不是在一些对个人、对生活、对社会影响不大的事情上浪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比如很多公司每两三天就要开会,而每次开会都是扯一些影响力不大的小事,如这个月的卫生情况不尽如人意,食堂内伙食的调整,员工工作制服的统一问题,等等,这一类事情虽然也是内部工作的一部分,但是相比市场开拓、客户服务、产品研发进度、干部提拔等重要问题无疑要逊色很多。优秀的公司和团队会将时间用在刀刃上,会尽量将时间用来做重要的事情,而不会在一些不怎么重要的事情上保持专注。

把握生活或者工作重点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将目光对准那些重要的事情,而不要在一些小事情上没完没了地浪费时间、精力和资源。公司在营销方面也是如此,一些公司会将注意力放在最重要的一个产品或者少数几个主打产品上,会竭尽全力研发那些能够带来更多利益的产品,而不是在一些没有什么市场影响力的产品和服务上费尽心思。

避免被小事情困扰和干涉,这本身就是凸显重要事项的一种方式,不过很多人可能并没有严格地约束自己必须这么去做。如果对个人的生活和工作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很多时候,人们都被那些小事情捆绑了,忙着和无关紧要的人应酬,忙着执行一些无关紧要的任务。由于缺乏明确的合理的规划,很多人都本末倒置,将很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丢在一旁,选择做那些小事情,这样无疑破坏了工作的效能。现如今,越来越多的组织机构和个人将高效能当成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准,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对效率和效能做了一番解释,“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效能”则是“做正确的事”。在各个工作选项中,重点把握那些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做正确的事”。

需要注意的是,做大事,做要事,并不意味着对小事情不闻不问,并不意味着忽略那些不怎么重要的小事,而是要求做好时间的有效管理。由于小事情分散性强,还兼具突发性和意外性,让人很难做好计划,并且容易破坏自己原先制订的工作计划。为了避免小事情造成大量的时间浪费,最好的方法就是将遇到的小事情用笔记下来,然后集中起来处理,比如在下班之前专门抽出一段时间来处理所有的小事。这样就可以尽可能地节约时间,避免重要工作受到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