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至1974年之间,有了我们兄妹七人,期间二哥水呢,四哥宝河因病夭折,父亲同母亲在祖父帮助下。当时正值合作社大集体时期,全家人吃饭靠挣工分。一家八口人,仅父亲和母亲是整劳力,祖父年事已高,为帮父亲拉扯家庭,也和年轻人一样全天起早贪黑在外劳作,挣整工分。三个人养家,五口人吃饭,劳动一年来,连像样的口食和穿戴都没有。一年到底,生产队分钱物,人家都是整口袋的粮食,大把的钱往家拿,我们家不但分不到丝毫,反而欠生产队钱款,日子过得非常拮据困难。
家里没有一分钱哪行?为了挣钱养家,父亲天天夜里上河打鱼,天一亮就上集卖鱼。那年代,庄户人的日子都苦,饭都吃不上,哪还有钱吃鱼。集上卖不了,就四处串乡卖,有时回来晚了,路上一个人都没有,父亲踏着黑深一脚浅一脚的赶回来。父亲回家还没到家时,一家人特别着急,祖父一个人坐在煤油灯底下一袋接一袋的抽旱烟,一句话也不说,有时将烟袋锅子往腰里一别,到村头转一圈,然后悄不颠的回来。母亲将锅里的饭温了又温,热了再热。倒是我们这几个孩子,少不更事,顽不知愁,在小饭桌周围转来转去。父亲回来后,总是带两个火烧或是果子(油条)给我们吃,可孩子们从不知道,父亲在外跑了一天啥都没舍得吃,那时的钱真当钱啊,恨不得一分钱掰成几半花,父亲再苦再累,不舍得为自己花一分钱。祖父年岁大了,本是父亲买给祖父的,祖父也舍不得吃,将一点解馋的东西全让给了我们这些孩子们,看着孩子们吃的蜜口香甜,父亲和祖父笑得那么入心,孩子就是父亲和祖父最大最殷切的盼头和念想。
家里没有其他任何挣钱的门路,打鱼在换不来前哪行,一次淄角赶集,呆了一上午,也没卖出去几条鱼,父亲想,老百姓日子里穷,吃鱼的少,公社里,机关单位上说不定能卖上几条。父亲背着鱼筐来到淄角医院伙房,打问需要不需要鱼,伙房的师傅正忙着,说不需要,让父亲到别处去卖,这里是机关伙房。父亲刚迈出门槛,见一上年纪的师傅走过来,灵机一动,连忙赶上前,说是大湾河南里后梁家的,小高家表叔让来送鱼,没见到人,是不是走错了地方?这条鱼送给您吧,说着,从筐里挑了个大个头的鱼递到了师傅手里。师傅也是庄户人出身,看到父亲不易,事上又这么灵透,就说,伙房里正需要鱼,这下省的打发人去买了,全留下吧!以后,父亲打了鱼就到淄角医院,公社机关等单位伙房送,价格便宜点,省了人家费事,父亲还换了钱。一来二去,慢慢熟了,老师傅知道父亲养家不容易,不但不收父亲送给他的鱼,而且还留父亲在伙房吃饭,因为父亲人缘好,为人实诚,打的鱼不愁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