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中国文化产业年度报告
- 范周
- 3808字
- 2021-03-30 05:24:08
五、2018年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
(一)深耕细作,文化产业将成我国经济重要增长点
“十三五”规划指出,2020年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巨大的消费潜力、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国内外市场需求等都决定着文化产业发展的光明走向。2017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5.4万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3874亿元,同比增长11.7%,增速提高了3.8个百分点,这个速度远高于去年,增速比2016年加快0.6个百分点。截至目前,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已经突破3万亿元大关。值得一提的是,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文化产业始终以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的增速增长,呈现出逆势而上的猛烈势头,这说明,如今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的重要机遇期,经济增长的传统动能渐趋消失,必须进一步挖掘经济增长新源泉,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而文化产业作为新时期的朝阳产业,正崛起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2018年我国文化产业将迎来黄金期,“互联网+”、数字创意产业、人工智能方兴未艾;共享经济、知识经济、付费经济新潮涌动,随着优质IP、网络直播、移动电竞等新兴业态的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将迎来新一轮资本竞相追捧的热潮。同时,2018年也会是我国文化产业进入深耕细作的一年,届时,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产品的融合将会更进一步,文化与其他产业间的跨界将会更加多元,文化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是我国经济新一轮发展中的领军者、排头兵。
(二)转变思维,政策红利释放文化发展新空间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经过前几年的铺垫,文化产业在力量上有了新的积累,在模式上有了新的探索,在路径上有了新的方向,在思想上有了新的动员。十九大报告中对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判断,表明人民需求已经从物质转向精神,从追求物质财富转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转向对文明幸福的憧憬。这无疑对当下的精神文化产品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文化产业发展来说是红利更是机遇。政府的推动、资本的力量、技术的创新,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三大动力。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文化产业将始终离不开宏观文化战略的指导和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新时期传统文化将迎来新一轮发展空间,2017年年初,中办和国办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年底,中办和国办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这是政策释放出的红利信号。因此,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国际上易于接受的方法和形式进行表达和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期重要的文化资源、战略资源,这是我国未来文化工作中将重点把握的方向。
另一个总的趋势是,无论是浙江的“万亿元产业级”政策,还是上海的“文创50条”中均能找到对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完善相关经济和金融政策,以及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和产业体系的相关表述,并占据不少篇幅。这体现了政府思维的转变:2018年,宏观调控将从“传统思维”转向“产业思维”,摒弃以往直接给钱给物的补贴方式,通过税收政策、激励政策、引导政策、政策的杠杆效应等给予文化产业更宽松、更公平、更普惠的发展空间。
(三)破体入魂,“文化+”撬动文化经济新天空
“文化+”的融合发展态势是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的显著特征,文化艺术向社会生活、实体经济全面渗透,文化产业不再是传统的“文化产业”了,它既可以独立存在,更多时候却表现为“魂”,为其他产业之体赋予能量,用文化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一方面,“文化+”将更全面,例如“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金融”,文化的触角将触及各行各业。以“文化+旅游”为例,2018年全国特色小镇将更加突出“文化价值”,据《2017特色小镇行业大数据报告》显示,2017年在全国特色小镇中,旅游发展型特色小镇占比50.4%,历史文化型小镇占比18.1%,而工业发展型仅有15%。“文化+旅游”型小镇占比将近70%。
另一方面,“文化+”还将更深度。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能够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文化+”不是仅仅将文化附着在另一个产业上,而是从内容、形式、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等方面全方位将其“文化化”,从“浅度融合”到“深度融合”,是产业形态更集约、产业组织更高效、更注重以人为本的过程。以设计产业为例,台湾伴手礼“凤梨酥”“牛轧糖”,每一个小包装上都是设计师为人们创造的细腻生活,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体现了设计师的匠心独运。
2018年,“文化+”将更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融入社会生活和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可以想见,对于产品而言,只有通过融入一定的文化内涵,使其具有更明确的文化属性,才能够适应越来越细化的未来的市场需求。
(四)创意无价,科技赋予文化发展新想象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意,世界正在高科技的引领下发展新变,谁不具备运用科技激发创意的能力,就无法站上文化发展的制高点,也不可能引领世界先进文化潮流。如今,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文化竞争力和科技竞争力,而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力是国家现代化的核心动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向全人类展示自身文化创造活力,引领全球文化潮流,参与全球化文化竞争的核心要素。
2018年,科技的进步将为文化发展赋予更多想象。一方面,科技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内容和形式的更多可能,随着科技在文化创意领域逐渐实现广泛应用,新技术也在引领传统文化产业走上一条创新发展之路,新技术与文化创意的结合将驱动更多形态的产品创新。另一方面,文化也是提升科技产业竞争力和价值追求的重要引擎,科技产品文化化,符合现代人的更多需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特质,是当代产业创新的内在驱动力量和必由之路。
2018年,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将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支柱。以数字创意产业、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将成为文化创意产品的重要载体。博物馆将制定数字化发展战略,开通网站、社交媒体账号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博物馆内的信息化管理、数字服务水平也将不断提升。音乐和影视行业将更关注数字渠道的利益分配方式,在内容创作者与平台之间,将涌现更多服务于数字音乐的科技企业。手工艺品创意者将更关注利用互联网和跨境电商渠道搭建交易平台,建立虚拟社区将产品卖向全球。而2017年随着谷歌阿尔法赢得人机大战,人工智能也将更广泛地应用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值得关注的还有区块链技术,2018年这项技术将更加成熟,在知识产权保护、教育领域等方面都将发挥无可比拟的关键作用。
(五)生生不息,“互联网+”赋能文化产业新发展
自2015年首次提出“互联网+”的概念以来,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的关系日益紧密,“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明朗。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达6761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4%;在文化及相关产业中,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营业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36.0%。
2018年,大量的资本将涌入文化产业,“互联网+文化”的跨界融合将不断加深。尤为显著的是以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越来越重视与文化企业的合作,通过不断加码投资,使得资金大量涌入文化企业,并开创了“文化+互联网”的新的商业模式。从以BAT为首的互联网公司对文化企业的投资布局可以看出,“泛娱乐”产业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互联网+”对文化产业新兴业态的影响也已经渗透到全产业链之中。
除了资本涌入外,我国的数字文化产业也将蓬勃发展。2017年,我国文化部出台了首个具有“数字文化产业”概念的政策文件《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鼓励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完善数字文化产业生态体系,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数字文化领军企业。网络文化产业作为数字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017年,我国的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网络直播等发展势头良好。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我国网络直播用户的规模达3.43亿,占网民总数的45.6%。网络文化产品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消费的主要文化产品。除了传统的网络文化形态外,还将出现如智能语言、智能穿戴等新的形态,网络文化产业正在形成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
(六)扬帆出海,中华文化国际化迎来重大新机遇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加快。2018年中华文化国际化将迎来重大新机遇。首先,在顶层设计方面,在《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指引下,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形成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文化、贸易等领域互联互通、互利互惠的270多项具体成果,这为后期“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落实提供了坚实保障。
其次,在平台建设方面,中国海外文化传播平台建设成果喜人。2017年,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总数增加到35个,在文化交流、文化外交上的桥梁和窗口作用更加凸显。其中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设立的文化中心数量达到了11个。“感知中国”“中国文化年”“欢乐春节”等文化品牌活动和丝绸之路影视桥、丝路书香等工程纷纷开展;主流媒体人民日报社实现主要英文社交媒体平台全覆盖,脸书公共账号粉丝量达3000万、推特粉丝260万;中央电视台海外整频道用户达4亿户,分布在全球168个国家和地区。可以肯定的是,2018年这些数字将必然会被突破。
2018年,在“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可以预见的是,我国对外文化贸易规模将不断扩大,文化企业对外合作领域将不断拓展,中华文化“走出去”必将迈出更加坚实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