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游戏论
- 杨飞龙 孙丽影 刘春梅
- 2380字
- 2021-04-01 02:06:59
二、游戏的特征
(一)游戏的描述性特征
1.游戏是内部动机控制的行为
游戏是一种内驱性的行为,它既不受食欲的动机支配,也不受社会要求或行为本身以外的诱因所左右。它是由内部动机引起的、主动的、自发的活动,是由游戏者自由选择,非强制性的,不受外部强加规则制约的。
2.游戏是重过程、轻结果的行为
游戏行为的目标是由游戏者自我规定的,而不是他人强加的,它不受外部世界的约束,因此游戏行为的目标可以根据游戏者的意愿而发生变化,游戏行为是自发的。游戏者不需要考虑游戏以外的结果,游戏的过程比游戏以外的结果更受游戏者的关注。幼儿可能会打散已经建立的、作为工具的行为的顺序,并用新的方式把它们重新组合起来,认为这可以帮助人们把游戏与那些由内部动机激起的、指向特定目的的活动(如愉快的工作)区别开来,也可以将游戏与无目的的活动(如闲荡)区别开来。游戏是获得愉快体验的手段,而不只对某种特别的目的做出努力,从功利的角度看,游戏本身是非生产性的。
3.游戏是与探究不同的行为
探究行为是由外界刺激所产生的问题所引起的,是以获得物体的特性的信息为目标的。而游戏行为是由受有机体支配的问题所引起的。科妮·赫特的“超级玩具”实验(资料1.1),很好地说明了探究行为与游戏行为之间的区别。
4.游戏是一种模拟的、假装的行为
游戏是不真实的、充满幻想的行为。它和工具性行为不同。游戏中通常的工具意义被省略了,游戏者用椅子当“马”,而不再作为其工具性行为——坐。游戏者通过对现实物体、材料的借用,把它们假想、替代成游戏所需要的物品,来模拟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幼儿在游戏中不是机械地模仿及对周围生活的翻版,而是通过想象,将日常生活中的表象组合成新的表象运用于游戏之中。
5.游戏是令人愉快的、有趣的活动
游戏包括对游戏者的积极约束,要求参加者积极地参与活动。即使有时并不一定表示出快乐,但游戏者仍然做出积极的评价。
以上这些游戏的描述性特征,在各种非游戏的情形中也具有部分的典型性。非游戏活动如劳动或艺术活动往往也是令人愉快的,也常常是自发从事的。但游戏活动没有特定的结果,而劳动、艺术活动却有某种结果——产品,是以看得见的方式来改变现实世界的;闲荡、无所事事等活动是无目的的,但它们与游戏的区别在于它们不是主动地去做,而游戏却是主动、自愿的。游戏的描述性特征,只是部分地解决了问题,却不能将游戏与其他活动真正区别开来。
资料1.1
科妮·赫特(Corinne Hutt)于1966年进行了一项著名的研究,说明了探索与游戏之间的区别。她邀请30名3~5岁幼儿参加按顺序完成的8个10分钟游戏片断,每个游戏大约间隔两天左右,最初两个片断是“熟悉化”阶段,让幼儿玩5个熟悉的玩具,随后在6次“实验”中,将“超级玩具”与熟悉玩具同时呈现给幼儿。“超级玩具”是1个红色金属盒,下有4个黄铜支脚,上有1个控制杆,这个玩具与幼儿之前所见过的任何东西都很不相像,可在不同方向推动控制杆。
([英]朱莉娅·贝里曼.陈萍,等译.发展心理学与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9-90.)
(二)游戏的本质性特征
1.游戏是一种快乐的行为——具有愉悦性
游戏能给幼儿带来快乐,游戏中常常会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发生或减少,这种不可预计的偶然性,让幼儿体验着意想不到的最大的乐趣。自发的行为往往是趋乐的,机体的需要状态随时促使其为满足需要而运动,以求舒适、安全、快感,符合快乐的原则,幼儿在游戏中因为满足需要而获得快乐;他们自娱自乐,以不断重复的方式,将有趣的情节保持下去;游戏中幼儿没有任何心理负担,不担心游戏以外的任何奖惩,不受日常生活的约束,幼儿是轻松的、自由的、快乐的。游戏中幼儿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处于身体的最佳、最自然、最轻松的状态,游戏带给幼儿快乐的享受。当游戏创造的快乐成为一种必需,对游戏的需要也就变得急切。
2.游戏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具有主动性
游戏是非强制性的,被迫的游戏就不再是游戏了。幼儿之所以游戏,就是出于自发、自愿的需要,因为游戏给他们带来了欢乐,他们在游戏中可以自由选择游戏的内容、玩法及同伴等。游戏的目的存在于主体的内部需要,游戏是由内部动机引起的。幼儿的现实世界是属于成人的,他们由于不成熟而出现的稚拙、滑稽可笑的行为,只存在属于他们自己的游戏世界中才能被理解和接受,所以,幼儿在游戏中将现实难以实现的愿望,降低到实际能力所能承受的水平,使自己成为游戏的主人,主宰幼儿自己的世界,而不受别人的支配。因此,幼儿在游戏中总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
3.游戏是一种假装的行为——具有虚构性
游戏不是平常的、真实的生活,它是走出“真实”生活而进入一个暂时的、别具一格的活动领域。每个幼儿在玩游戏时,都清楚地知道“只是玩玩”“是假装的”,游戏只是一种愿望和要求的满足,是一种获得愉快体验的手段。游戏中不注重结果,它与物质生活无关,游戏不带功利的性质和生产的性质。幼儿在游戏中利用模仿、想象来创造性地整合和表现周围生活。幼儿可以不受日常生活的约束,也可以把日常生活暂时抛弃。这种虚构的,不真实的情境,给游戏带上了一种神秘的色彩,而正是这种神秘而充满幻想的、虚构的色彩深深地吸引着幼儿,使幼儿在萦绕着一种神秘的气息中,“神神秘秘”“非同寻常”地去玩耍。
4.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行为——具有有序性
幼儿在游戏中并非毫无约束和限制。观察幼儿的游戏可以发现,尽管他们的游戏有时显得乱七八糟、非常忙乱,但每个游戏中都隐含有一种秩序性,每个个体都有一定的自我约束,也正是这种秩序的约束,把幼儿的游戏带入一种和谐、有序的状态。任何游戏都是有一定规则的,不管是行为方面的规则还是游戏本身的规则,一旦规则被违背或破坏,都会影响游戏的有序开展。此外,游戏的发生地点和时间也有别于“平常”生活,一旦游戏发生,幼儿就生活在游戏的世界里,而当游戏一旦结束,他们会立即回到现实,等到下次游戏开始时,他们可以将上次的游戏重复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