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马甲就不认识了

1948年5月29日,司母戊大方鼎在南京展出。这个有着“古代青铜器之王”美誉的大鼎铸造工艺精湛,造型凝重结实,纹饰繁丽雄奇。首次与观众见面,便引发了热烈的反响。

1949年春天,国民党政府由大陆撤退至台湾,将大批珍贵文物悄悄运往台湾省,这其中就包括商周时期许多珍贵的青铜器,例如铭文最多的青铜器毛公鼎。战事紧急,司母戊大方鼎被运到南京机场后,由于太大太重了,又缺少必要的起重设备,司母戊大方鼎就被滞留在南京机场。解放南京时,大鼎被解放军士兵发现,随即被妥善保管,后转移到南京博物院存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司母戊鼎也一直存于南京博物院。

1958年,南京博物院从山东请来两位师傅,为司母戊鼎复制了另一只鼎耳,安装在缺失鼎耳的部位,让发掘时只有单耳的大方鼎恢复了全貌。

1959年,国家博物馆建成后,司母戊大方鼎从南京调往北京。自此,作为国之重器,“青铜之王”开始走向新的辉煌。此后,司母戊大方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国家博物馆。国家博物馆开馆后,观众如潮。在规模宏大的中国古代青铜器展览馆里,各种精美的青铜器交相辉映。唯独司母戊大方鼎傲视群雄,庄严、持重,气势压人,给人一种无言的强大震慑力,让人不由自主地肃然起敬。人们久久伫立在大方鼎前,赞叹源远流长的中华青铜文化,赞叹中华民族出色的艺术创造才能。

存有争议的字样

20世纪70年代起,学术界对司母戊鼎的铭文提出了新的考释:因为商代的文字书体较自由,可以正书,也可以反书。因此,“司”与“后”二字的字形是可以一样的,“后”在这里表示墓主人的身分,即她生前乃商王之“后”,大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而作的祭器。因此,学术界建议将鼎名更正为“后母戊”鼎。但是民间对司母戊大方鼎这个名字早已耳熟能详,是否更名考古学界也有分歧。随着近年来考古学家对商代文明研究的深入,认为应改名为“后母戊”鼎的学者多了起来。

2011年3月28日,经过整修,重新对外开放的国家博物馆里,“司母戊”鼎已悄然改称“后母戊”鼎。一字之变,令很多国人错愕,很多国人都以为又发现了一个和司母戊大方鼎一模一样的国宝呢!经过媒体解读和释疑,大家才知道原来就是改了个名字而已。情感上我们还是喜欢称呼大鼎为“司母戊大方鼎”,毕竟初中历史教科书上的这个名字影响太深远了。这尊三千多年前青铜重器,如今正傲然矗立在国家博物馆里,恭迎世人盛临观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