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刃的洛阳铲
1939年3月15日,武官村村民吴希增拿着一柄洛阳铲出来“探宝”,多年的经验积累,他已经成为一个探墓的行家。这次他以寻找中药材“田七”为名,来到同村他的叔伯弟弟吴培文家的祖坟地里查探。他在坟地里四处钻探,决不放弃任何线索。挖宝有挖宝的门道,什么是生土,什么是熟土,这都是有讲究的。探杆碰到铁、铜或者玉石,带出来的土颜色也不同,“老江湖”一看便知。吴希增连续接了好几根杆下探,探到13米深的时候,已经打到了水脉。如果再没有熟土,吴希增就打算放弃这个探洞了。
突然,洛阳铲触到了一个硬东西,吴希增试探着打了几下,都无法深入,只好拔出来,一看洛阳铲的铲刃都卷了。吴希增正有些懊恼,突然他发现探杆头上带上来些许铜锈。
“嘿!有宝!”凭经验判断,地下肯定有东西。吴希增压抑着内心的激动,他迅速收拾工具,不动声色地回村了。
傍晚时分,吴希增来到他的叔伯弟弟吴培文家里。由于两个哥哥相继早逝,年仅18岁的吴培文此时已独撑家门。两个人坐在堂屋里就着咸菜吃着简单的晚饭,吴希增说了他探测到的情况。吴培文犹豫了。坟地下有铜器这是肯定的了,但如果挖掘祖坟坏了风水怎么办?可是如果不挖这片地,早晚也会被日本人挖开,宝物终究还是会失去!经再三考虑,吴培文决定当晚就去挖掘地下的青铜器。吴希增竖起大拇指,这个弟弟虽然年轻,气度却是非凡,果敢坚毅,做事干净利落。
洛阳铲
两人商量了挖宝的细节,判断那肯定是一个超过13米的深坑,凭他们两个人肯定不行,于是他们决定再找几个人连夜开挖。当天晚上,吴培文找来了七八个要好的铁哥们,黑灯瞎火地奔向祖坟。按吴希增白天所做的标记,在光线微弱的风灯下,他们开了一个宽二尺、长六七尺的盗洞,然后继续朝下挖。这些人虽然都是普通农民,但多年来的耳濡目染,对于发掘古墓这种事还是驾轻就熟的。长年的劳作又锻炼出了他们的好体力,操作铁锹就和使用筷子一般,大家轮流入坑铲土,很快,一个十多米深的大坑就被挖了出来。“当啷”一声,铁锹触到了宝物上,众人大喜,坑底的人仔细地铲去上面的硬土,想一睹尊容为快,却发现这个家伙好像很大,沉睡在坑底处,只露出半个身形,黑黝黝地歪倒在泥土里。“挖大点,看看这个东西是个啥?”吴培文指挥着下面的人向坑底的四周挖土。他们很快发现这样掏土挖掘不是个好主意,上面的土一旦塌下来就完蛋了,还是得从上面往下重新扩大探洞。
此时天边已经开始发亮,不能再干下去了。最近时常有一些来路不明的外地人和古董商出没,被他们发觉就不好办了。为了掩人耳目,吴培文他们只好填回一些浮土,又用柴草盖住洞口,并用树枝盖住翻上来的泥土。吴培文等人检查完现场,感觉看不出什么破绽,便约定白天各自忙自己的事情,晚上再接着干,大家都要守口如瓶,不要对外人讲。
吴希增对吴培文说,坑底的这个家伙实在太大了,眼前这几个人手肯定不行,必须得再增加人。加人就意味着分股,考虑到这个宝物的价值,多几个人大家也有的赚。他们边往村里走边商讨着再找哪些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