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供应链金融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流动性与资金成本是2008年金融海啸中所凸显的两大问题。而依存于实体的供应链金融被认为是解决这两大问题的利器,也因此成为各国政府和业界所关注的热点。所谓供应链金融是指“在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并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摘自《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据平安银行2012年10月披露,该行供应链金融融资余额超过2800亿元。民生、中信、光大、兴业等银行也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发力并取得了显著增长。在欧洲,Demica公司2011年对40家欧洲顶级银行的研究报告显示,供应链金融方案的成长前景虽比往年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强劲”和“非常强劲”的状态;同时,受访的40家银行预计发达市场供应链金融的成长率将会在10%~30%之间;而发展中市场的成长率在20%~25%之间。
国内企业采用供应链融资服务的比例相对较低,与发达国家的数字相比差距较大,如图1-4-9所示。使用供应链融资服务的企业仅占被访企业的30%;煤炭和钢铁行业是开展供应链融资最为活跃的两个行业。有28%的企业正在研究和考虑各种供应链融资方案;余下的42%尚未开展实际行动。大型企业在开展供应链融资方面较中小型企业活跃:有45%的受访企业正在积极采用供应链金融方案,降低上下游的供应链融资成本,如表1-4-1所示。煤炭行业和钢铁行业的大型企业在积极开展供应链融资中的比例更是分别占到了受访企业的77%和88%。
图1-4-9 是否采用供应链融资服务
表1-4-1 大中小型企业开展供应链融资的现状
调查发现,我国开展供应链金融的实体环境已基本具备:以大型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上下游社区规模大,建立了一定的准入与退出门槛,并且合作稳定,因此发展前景广阔。
数据显示,上游供应商数量超过100家的企业占受访大型企业的1/3,同时有40%的大型企业的下游直销客户或经销商数量超过100家。这说明,以大型企业为切入点营销供应链的上下游,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多数企业对上游供应商都有明确的准入与淘汰机制,没有设置供应商准入和淘汰门槛的企业只占被访企业的一成左右,如图1-4-10所示。同时,超过半数的企业会对供应商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察(图1-4-11),检视他们的财务状况和生产品质。另外,近五成的企业对下游企业客户和经销商设置了类似的准入与退出门槛。
图1-4-10 供应商的准入与淘汰体系
图1-4-11 是否定期考察供应商
企业上下游的核心客户群体呈现相对稳定的态势。企业与上游主要供应商的合作年限超过3年的企业占比62%;下游核心客户的平均合作年限为5年;3年或以上的客户群体达到了79%。公司核心客户的年变动率在10%以下的企业占被访企业的62%;其中煤炭行业的客户稳定性最高。核心经销商也呈现了类似的稳定性。保持供应链的稳定性,有助于增进上下游的互信,推动供应链整体协同、互利目标的发展。
参与供应链金融的企业当中,应收账款融资和存货融资占据主导地位,而预付账款融资略为次之,如图1-4-12所示。其中,钢铁行业主要采用了应收账款融资和存货融资方案;而煤炭行业使用存货融资较为广泛。值得注意的是,银行在开展存货融资时,需关注产品价格的波动性和转卖的便利性,不过这两者之间往往互相矛盾。通过调查发现,从转卖的便利性上,钢铁和煤炭最易变卖,适合开展存货融资,但价格波动上也在各行业中居首。机械设备和化工行业产品价格的波动性小,但转卖的渠道相对封闭。
除了上述三种供应链融资方式之外,调查数据也支撑在某些行业开展对上游供应商的订单融资。如前所述,超过九成的企业都会与上游供应商以订单的形式进行采购。在供应商交付周期相对较长的行业,例如汽车和化工行业,供应商在组织生产物料时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如果上游供应商绝大多数时间都能准确无误地将货品交到下游的企业手中,银行提供订单融资的风险将会极大程度地降低。在汽车和化工行业,供应商能及时配送交货的比例分别是96.3%和93.4%,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同时,银行也可通过与核心企业合作及与供应商核心业务系统的对接来了解订单在各环节的执行状态,及时采取各种应急措施以达到进一步缓释风险的目的。
企业在选择供应链融资服务银行时,考虑的前三位购买因素分别是贷款利率、贷款额度和银行品牌(图1-4-13),说明资金成本仍是企业的首要关注因素。
图1-4-12 公司参与的供应链金融服务
图1-4-13 选择供应链融资服务的购买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