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行动”

——功亏一篑的困兽之斗

1917年春,从东线战场上解放出来的战斗力给德国最高指挥部打了一剂强心针,让他们可以趁着协约国还没有取得决定性进展时,在西线布置一次足以决定鹿死谁手的攻势。

1917—1918年之间的那个冬天,面对着英军日益紧密的海上封锁及源源不断流入欧洲的美国部队,德军实际上的最高指挥鲁登道夫意识到自己的部队已经时日无多。如果德国想要取胜,或者至少留住一些议和的本钱,他就必须于1918年年初再次发动进攻。此时,德军正好有一大批人刚从东线战场上撤下来,而其新的训练制度也已锻造出了一支可以绕开防守据点快速作战的暴风突击队——这两拨人很自然地就成了鲁登道夫寄予厚望的对象。

这位最高指挥认为,英法两国在西线战场上的作战策略很不一样,这会使得他们在各自面临一系列大规模进攻的时候无法互相支援。此外,根据他的分析,法国人必定会把巴黎作为防守核心,而英国人则会死守英吉利海峡的沿岸港口。最终,他选择了原来由法国布防,但新近交由英国看管的一个“防御盲点”作为进攻的对象。

figure_0041_0016
德国的猛攻最终被协约国遏制

此次进攻定于3月21日执行,代号为“迈克尔行动”,袭击对象是在阿拉斯和拉斐里之间的一条长达96千米的防线,此防线由休伯特·高夫将军率领的英国第五集团军和朱利安·宾的第三集团军镇守。进攻前,德军安排了一次长达五个小时,无论是复杂程度还是惨烈程度都前无古人的预备炮击;接着,来自三支德国部队的暴风突击队员在大雾的掩护之下迅速推进。高夫的人马当时分散在40千米长的前沿阵地上,没多久即被击溃,但北段防线上,宾的部下则依靠极深的战壕有效地遏制住了德军的进攻。在小股法军的支援下,陆军元帅海格命令所有后备力量即刻填住防线漏洞。

4月5日,鲁登道夫叫停“迈克尔行动”。此时,德军已推进了64千米,但由于协约国反应迅速,特别是其地面部队有强大的空军协防,所以德方并没有获得任何有价值的进展。此外,造成德军行动失败的原因还有三点:一是其占领的地区对英军而言都无足轻重,而进攻部队本身的粮草供应不足;二是其机动性不足,没能及时拓展既得区域;三是炮兵部队跟不上暴风突击队的作战脚步。德军和协约国部队在此次对抗中各自都折损了约24万人,但英军至少用惨重的代价换回了相对的优势,而德军真的是白忙活了。

“迈克尔行动”不仅证明了英军在西线战场的空中优势,也让英法两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作战。3月26日,协约国最高战争委员会任命费迪南德·福煦为英法两军的统筹人;4月3日,他又被升为联军总司令。虽然此时的美国由于政治原因还不算英法的盟友,只能算是他们的协作势力而已,但身处法国的美军司令官约翰·潘兴也承认了福煦的职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