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赋

谢庄

陈王初丧应刘,端忧多暇。绿苔生阁,芳尘凝榭。悄焉疚怀,不怡中夜。乃清兰路,肃桂苑;腾吹寒山,弭盖秋阪。临浚壑而怨遥,登崇岫而伤远。于时斜汉左界,北陆南躔[1132];白露暧空,素月流天,沉吟齐章,殷勤陈篇。抽豪进牍,以命仲宣[1133]

仲宣跪而称曰:臣东鄙幽介,长自丘樊,昧道懵学,孤奉明恩。

臣闻沉潜既义,高明既经,日以阳德,月以阴灵。擅扶光于东沼,嗣若英于西冥[1134]。引玄兔于帝台,集素娥于后庭。警阙[1135],魄示冲。顺辰通烛,从星泽风。增华台室,扬采轩宫。委照而吴业昌,沦精而汉道融。

若夫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1136];升清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列宿掩缛[1137],长河韬映;柔祗雪凝,圆灵水镜;连观霜缟,周除冰净。君王乃厌晨欢,乐宵宴;收妙舞,驰清县;去烛房,即月殿;芳酒登,鸣琴荐。

若乃凉夜自凄,风篁成韵[1138],亲懿莫从[1139],羁孤递进[1140]。聆皋禽之夕闻[1141],听朔管之秋引。于是弦桐练响,音容选和。徘徊房露,惆怅阳阿,声林虚籁,沦池灭波。情纡轸其何托[1142]?诉皓月而长歌。歌曰: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

歌响未终,余景就毕;满堂变容,回徨如失[1143]

又称歌曰:

月既没兮露欲晞[1144],岁方晏兮无与归;

佳期可以还,微霜沾人衣!

陈王曰:“善。”乃命执事,献寿羞璧[1145]。敬佩玉音,复之无。

【注释】

[1132]躔(chán):兽迹,这里指山路。[1133]仲宣:王粲。[1134]西冥:古代传说西方日入处。[1135]警阙:意思是警诫君王的缺失。[1136]濑(lài):急流。[1137]列宿:指众星宿,特指二十八宿。[1138]风篁:谓风吹竹林。[1139]亲懿:至亲。[1140]羁孤:指羁旅孤独的人。[1141]皋禽:即鹤的别称。[1142]纡轸(yū zhěn):委屈而隐痛的意思。[1143]回徨:同“迴遑”。[1144]晞:干。[1145]羞:进献。

【赏析】

谢庄的这篇《月赋》自南北朝以来一直享有盛名。《月赋》以陈王曹植与建安七子之一王粲为主人公,写的是曹植思念起故友——死于瘟疫的应晞、刘桢,午夜无法入眠,惆怅非常,于是穿过满地芳草的亭台楼榭,登上寒山。迎面是瑟瑟的秋风,脚下是沟壑,远处是连绵的山峦,空气中是微薄的白雾,抬头看见一轮明月正在当空,一时间思念之情更浓,他便叫来王粲,与他闲话忆往事。按史载,王粲与应、刘死于同一场大瘟疫,可见诗中曹植与王粲相见的情景完全是诗人谢庄想象出来的,可能谢庄想不出哪个人比较适合与曹植说知心话了,毕竟建安七子陆续离世之后,曹植几乎失去了全部的朋友。

在诗人的臆想中,曹植把王粲叫到身边,让后者以天上的月做赋一篇,王粲并没有直接作赋,而是自谦一番:承蒙陈王恩宠,仲宣(王粲字)不才,姑且一试。然后他开始为赞美月亮而展开铺叙。王粲说,日代表着人的心智,而月代表人的灵魂,月的光华洗涤了地上的沼冥,吸引了男男女女的观望和思慕。然而,月相的变化事实上与地上的君主治世有关,例如江东吴氏梦月而生孙策,东吴因孙策而昌盛;汉元帝的皇后之母梦月而生女,女儿当上了皇后,汉朝的天下则四平八稳。

王粲说这些其实与月亮本身的美感毫无关系,不过是引几个典故给自己增加点文化底蕴,同时也藉月亮来鼓励曹植,然后才真正说起月色之美。他说道:“若夫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柔祗雪凝,圆灵水镜。”在云敛的天际是洞庭湖水腾起的微波,湖边落叶旋飞而下,空气中弥漫着秋菊的淡淡香气,耳边听到的是雁群畏寒惧冷的浅吟。在这山水一色、雾气霭霭的景象中,江河托月而起,月盘水灵精透,光色如同雪凝。如此绝美的景致,恐怕连帝王都要被深深地吸引,停下身边的歌舞,对月饮酒奏琴。

然而,月儿虽美,可是却总在凉夜之中引来羁客的寂寞凄楚。独身在外,久别亲人,即便在月下听了天籁乐曲,也会更加悲伤,在房檐屋后怅然徘徊,对月长歌:美丽的人儿与我相隔千里,道路漫漫不可逾越,我们之间的联系只有那天上的明月,你看到了它,我也看到了它,如同我们看到了彼此。然而我的长歌尚未唱完,月已经消失在晨雾之中,我怅然若失,该如何是好,只有再唱一曲。既然月已经消失在天际,这一年也快过去,也该到了我早早归家的时候。在那一刹那间,轻轻掀起垂在眉际间的乌发,看着霜露化轻渺为凝珠,浸湿了衣襟,也浸湿了思乡人的心。

谢庄,字希逸,他的家世在魏晋时期是顶尖的大门阀。自谢安、谢玄开始,谢家能臣大将频出不断,山水田园诗的鼻祖谢灵运便是谢玄的孙子,而谢庄按辈分来说是谢灵运的族侄。他的这篇《月赋》充满了浓烈的哀伤,在诗人口中,月亮既有美感又使人怅然,读起来令人为之纠结。后人在解读《月赋》的文字时,认为谢庄纯是怀古,依据曹植《秋思赋》与王粲的《登楼赋》、《伤夭赋》,写曹、王之间的旧事。诗人借古说今,不过是在诗赋中借着王粲的嘴把游子共同的心意诉说出来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