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升级图解版)
- 圣铎
- 1423字
- 2024-11-28 17:02:57
第三章 进取心:立志由心,量力而行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王阳明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自古以来,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坚则事必难成。
王阳明作为一代大儒,对立志与人生的关系,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说,一个人若是想做出一番事业,首先要立志,否则就会一事无成。不仅如此,即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都是要靠着坚定的意志才能学成。
确实如此。人们常说,一个人的理想往往决定了他的高度。燕雀焉知鸿鹄之志,鸿鹄是要像大鹏那样展翅翱翔于九天之高,尽收天下于眼中的;而燕雀不知道去千万里之远有何用,自然对能够触及榆树和枋树就已经心满意足了。如翱翔于九天之大鹏一般,王阳明从小便胸怀大志,要读书做圣贤之人。
有一次,年仅十二岁的王阳明在书馆里问他的老师:“何为第一等事?”老师回答说:“唯读书登第耳。”王阳明竟持着怀疑的态度反驳道:“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老师反问他什么才是人生的头等大事。王阳明说:“读书学圣贤耳。”
“读书学圣贤”这样大的志向正是出自少年王阳明之口,他认为登第当状元只是外在的成功,而读书做圣贤是追求内在的修养,才能够永垂不朽。这崇高的志向,对王阳明以后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他常常以这为标准来解决生活当中出现的问题。
只要有了高远的志向,那么无论想成就什么事业都有了可能,所以立志是十分重要的。王阳明作为一位洞悉心灵奥秘、响彻古今中外的心学大师正是在自己志向的带动下才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即便后来受到种种磨难,他也没有放弃。不只是王阳明,古往今来,每个有所成就的人物在努力奋斗之前都为自己立下远大的志向,告诉自己要去哪里。
班超是我国西汉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和外交家,他从小胸怀大志,不拘小节。汉明帝永平五年,班超因哥哥被聘为校书郎,而随同母亲一起来到洛阳。因为他写得一手好字,便受官府的雇用,抄写文书,以此谋生。为了将这份工作做好,班超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晚上直到很晚才睡。
当时,北方的匈奴时常侵犯汉朝边境,班超特别愤慨;同时,他又看到西域各国与汉朝的交往已断绝了50多年,心中非常忧虑。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觉得这份工作实在无聊,想到自己远大的志向,忍不住站起来,将笔狠狠地掷在地上说:“大丈夫即便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也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为国家的外交做贡献,以取得封侯,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周围的人听了这话都笑他,班超回应说:“凡夫俗子怎能理解志士仁人的襟怀呢?”于是,他决定“投笔从戎”,去干一番大事业。
后来,他当了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取得胜利。接着,朝廷采取他的建议,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重新打通了丝绸之路。他也由此成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外交家,名垂青史,万古流芳。
班超投笔从戎,建立了千秋功业,正在于他没有满足于抄抄写写、安稳度日。他把自己的境界和志向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才有了名垂青史的成就。可见,人生的志向对一个人是何等重要。
“大丈夫四海为家”“好男儿志在四方”,不要隅居于自己的狭小天地之中,做一只井底的青蛙,而应该走出去,看看外面的大千世界,去关注天下苍生,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看待世间的万物,以一种更广阔的胸怀去面对自己的人生。在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同时,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材,那么远大的四方之志终会有实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