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升级图解版)
- 圣铎
- 1096字
- 2024-11-28 17:02:58
能养只是一半的孝
“言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身孝道,然后谓之学。岂徒悬空口耳讲说,而遂可以谓之学孝乎?”
——王阳明
王阳明曾与一个名叫杨茂的聋哑人用笔进行交谈:
王阳明问:你口不能言是非,你耳不能听是非,你心还能知是非否?
杨茂:知是非。
王阳明感慨:如此,你口虽不如人,你耳虽不如人,你心还与人一般。
杨茂首肯,拱谢。
王阳明:大凡人只是此心。此心若能存天理,是个圣贤的心;口虽不能言,耳虽不能听,也是个不能言不能听的圣贤。你如今于父母,但尽你心的孝;于兄长,但尽你心的敬。
杨茂首肯,拜谢。
王阳明:我如今教你,但终日行你的心,不消口里说;但终日听你的心,不消耳里听。
杨茂顿首再拜。
王阳明向杨茂指出,人人都有一颗知是非的心,如看见父母自然知孝、看见兄长自然知敬的道德行为。即使是聋哑人,口虽然不能表达,耳虽然不能聆听,但心与常人是一样的,能知善知恶、辨别是非。这就是因为人心都有“良知”,无须口说,也无须耳听,只要用心去行就可以了。
能养只是一半的孝,真正的孝是发自内心的。只有心里时时想着孝,并努力践行,这才是真正的孝。
有一个财主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愚笨,不讨人喜欢,小儿子聪明伶俐,于是财主就尽心抚养小儿子。两个儿子逐渐长大了,大儿子一直在家里陪着父母,小儿子因为颇有才华,被父亲送到县城读书。
小儿子果然不负众望,考取了功名,一家人欢天喜地,两位老人也准备收拾行李,和小儿子一起到新地方生活。本来小儿子不想带着父母,但是想到兄长愚钝,就勉为其难地带上了两个老人家。
到了就职的地方之后,小儿子给父母选了一间房子,安排了一个奴婢,从此就消失了。两位老人看不见他的人影,生病了也只能使唤下人去找大夫。虽然在这里不愁吃穿,但是两个老人心里很难过。
一年以后,大儿子带着家乡的特产来看老人,一见到老人,就难过地哭了——一年不见,父母老了许多,以前胖胖的父亲瘦成一把骨头了。虽然大儿子很笨拙,但是很心疼父母,他决定带着父母回家生活。父母想到自己以前和大儿子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从来没有把他当回事,端茶倒水像下人一样使唤,但是他从来没有生气,反倒是乐呵呵地照顾自己,不禁也流下了眼泪。就这样,大儿子带着老人回到乡下去了。小儿子想不明白,为什么父母不跟着这样有头有脸的儿子,却要和那笨人一起生活。
其实,感动老财主的正是一颗孝心。只有让父母感受到我们的孝心,他们才会觉得幸福。孝绝不仅仅是能够保证父母衣食无忧。因为父母更希望得到的是儿女的真情关心,他们希望儿女能常回家看看。
王阳明说,只要有头脑,只要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便自然会在冬凉夏热之际要为老人去找个冬温夏凉的地方。这些都是发自内心的孝。能养不是孝,有孝顺的心才能算作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