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解:糖尿病治疗与保养全书
- 张彩山
- 2187字
- 2021-04-01 20:58:21
糖尿病的中医治疗法则
补肾填精
消渴病虽有不同的病机和症状,但归根结底是由肾虚所致。肾与消渴病的产生及预后关系极为密切,肾虚贯穿消渴病的始终。补肾法是古今医家都推崇的一种治疗消渴病的方法。
中医认为,肾脏是人体的水火之脏,内藏真阴,而寓真阳。糖尿病是由阴阳蒸腾汽化功能失常而导致的,所以治疗糖尿病的补肾法要本着“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原则,滋阴的同时要适当添加助阳之物,以到达“阴得阳升、源泉不竭”的功效。如果阴已经损及阳,则应该阴阳并调,不能用纯阳之物,以免温燥反作用于肾阴,不利于病情的缓解。临床常用的补肾药方是六味地黄丸。
活血化瘀
在辨证论治糖尿病的基础上,活血化瘀法是提高糖尿病治疗效果和预防并发症的重要原则。但是采用这种方法治疗的过程中,切不可盲目,要根据临床病症灵活运用,最常见的有以下三种:
(1)滋阴活血法。常用一贯煎、玉女煎、六味地黄丸等药物,再加入活血化瘀之品。
(2)益气活血法。常选用补阳还五汤、圣愈汤等,主要适用于气虚兼瘀者。
(3)理气活血法。常选用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等,主要使用于气滞血瘀者。
清热滋阴
清热滋阴法是古代医家治疗消渴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适用于血中伏火、燥热伤肺、胃热炽盛、肺胃燥热、肠燥津伤等症状。凡是由禀赋不足、饮食不节、七情失调等因素导致的阴津亏耗、燥热偏盛、舌红少苔、脉弦细等症状,都可以采用清热滋阴的治疗方法。
阴虚热盛型的消渴病患病程较短,通常为1~2年,发病的年龄较小,通常是40~50岁的中年人,且一半以上的病患伴有并发症。这种类型的消渴病病人有11.8%是消渴病的早期。
实验表明,有清热滋阴功效的中药,对阴虚热盛型消渴症有一定的缓解作用。这种中药可以通过改善体液渗透压及细胞内脱水,或通过直接降低血糖来发挥作用。所以,清热滋阴法适用于单纯性糖尿病、早期糖尿病和大多数糖尿病并发症。
健脾补气
总体来说,气具有生命物质和生理功能两方面的功能。在人体内,气具有温煦、推动、防御、固摄、气化、营养等生理功能。如果气虚,全身多个系统的功能就会发生减退,同时气虚也是阳虚、脾虚、肾虚等病症的最初表现。应该说,气是构成人类生命的基础,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中医认为,脾胃是气血生化、脏腑活动的根本,有“脾胃为后天之本”“脾旺不受邪”之说。脾属人体中焦,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也是人体抵御病邪的防御系统的一部分,与免疫功能有重要的联系。脾将水谷精微之物不断输送于周身各部,使人体各器官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所以说,脾胃是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防治的重要环节。
健脾补气法是通过健脾药物的治疗,使消渴病患恢复脾胃化输津液和布化精微的功能,让人体津液和水谷精微代谢恢复正常。“阴平阳秘”则消渴止。因此,消渴病患无论是否有脾虚的症状,都可以采用健脾补气法进行治疗。
疏肝解郁
中医认为,肝脏有疏泄之功能,管理全身气机的通畅,可以推动血液和津液的正常运行。肝脏调节脏腑的气机升降,可以协助完成五脏六腑对水谷精微之物的消化吸收以及废物的排出,以使其不至于在体内大量堆积而导致疾病。
肝气郁滞型消渴病常见的症状是: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口苦咽干,两肋胀痛,嗳气,心烦,情志抑郁,急躁易怒,尿多味甘,舌暗红、苔薄黄,脉弦或弦细。受情志所伤导致肝失疏泄,气机不畅,郁而化火,上炎肺胃,消烁肺阴,导致肺胃燥热,会让病患口渴欲饮;若横逆克土,胃火内生则消谷易饥;肝郁化火,日久必会损伤肝阴;肝肾同源,若肝阴受损,肾阴必会受损,肾虚无以约束,不能固摄,水液精微直趋下行,就会出现尿多而甜。肝失疏泄,气郁不行,瘀血内停则会导致出现消渴病的并发症。
由此看来,疏肝解郁法是治疗消渴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使用疏肝解郁法治疗时要选用逍遥散加减(中医处方,根据古来汤方,斟酌病人情况,加进和减去几味药,叫作某某汤加减)调治。
“三消”辨治
(1)上消。上消由肺热伤津引发,治疗时应当以润肺清心、生津止渴为主。临床上常用消渴方和二冬汤加减调治。
(2)中消。中消由胃热炽盛引发,治疗时要以清泻胃火、滋阴保津为主。临床上常用玉女煎加味对其进行调治。大便干燥严重者,说明津伤严重,胃肠燥甚,肺气不通。治疗时首选增液承气汤,以润燥通腑。
(3)下消。下消由肾亏引发,主要分为肾阴亏虚和阴阳两虚两种:
肾阴亏虚型下消。治疗时以滋阴固肾为主,选用六味地黄汤。对于伴有困倦乏力、气短等症状的肾虚兼气虚患者,要用生地黄饮子煎汤服。
阴阳两虚型下消。治疗时要以滋阴固肾为主,临床首选肾气丸。
中后期消渴病分型辨治
随着消渴病情的发展,消渴中后期可能出现各种“变症”,要对其辨证分析,采用正确的治疗法则。消渴病中后期的各种类型的治疗法则如下:
(1)气阴俱损型。这是消渴病中后期常见的症状,应以滋阴益气为主,可采用玉泉丸等方药,以养阴补元、生津益气。
(2)脾胃气虚型。这一症状的治疗要以益气健脾为主,可采用参苓白术丸等方药,以醒脾健胃、益气生津。
(3)肝气瘀滞型。治疗重点为疏肝解郁,要采用逍遥散加减等方药,以疏肝理气、补肝祛火、解郁镇静、调和肝脾。
(4)湿热中阻证。治疗重点是清热利湿,可采用黄芪滑石汤加减,以清热燥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