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地理位置及分布
非洲为世界第二大陆,面积仅次于亚洲;人口则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亚洲和欧洲(包括俄罗斯西部)。非洲地处陆半球的中央,与其他各大洲距离很近。非洲北隔地中海,与欧洲相对;东北以苏伊士运河、红海与亚洲相隔;东部非洲与澳洲之间、南部非洲与南极大陆之间,以印度洋相隔;而西方则以大西洋和南北美洲相隔。
非洲大陆可区分为两个显著不同的部分:一是北部非洲,在地质上、气候上、文化上和历史上属于地中海世界的一部分;二是撒哈拉以南的地区,包括热带非洲全部,以及后来与欧洲脱离关系的地区。
地形地貌
非洲地形的显著特征是地势较为平坦,为高原大陆。从形成来看,非洲高原是随着整个大陆的隆起,再经过长久的侵蚀轮回形成的,而不是大规模的褶皱作用,所以在高原形成的过程中,会发生一些断层作用,从而形成峡谷,比如著名的东非大裂谷。一般来说,非洲北方和西方的高原(通称低非洲)比东方和南方的高原(通称高非洲)稍低,海岸则陡降从而形成巨大的陡崖。低非洲平均海拔为750米,而高非洲为1000米以上。一般而言,非洲大陆很少有低于500米的地区。另一方面,非洲缺乏宽阔的海岸平原,且其内陆亦少有超过海拔2300米的地区。与其他大陆的地形相比,非洲地形最显著的特点是缺乏长而大的山脉岭脊。
河流与湖泊
非洲高原的隆起使地表产生了广而浅的盆地,其中堆积着厚厚的沉积岩层,这些洼地在平坦的高原上划分成很多水系。西南部干燥多沙的卡拉哈迪盆地内又含有很多小型洼地而形成临时湖泊。至于其他盆地中央则有大型的永久性浅水湖泊,如东非的维多利亚湖,为非洲最大的内陆水域;而查德盆地,其湖泊以前是广阔的内陆海。此外,其他盆地内尚有大河流经,如尼罗河、刚果河和尼日尔河,它们横越周围的高原,最后注入海洋。流入大西洋的主要河流有塞内加尔河、冈比亚河、伏塔河、尼日尔河、刚果河、橘河。流入地中海的只有尼罗河。此外,还有许多短河迅速地从高原边缘流出,其中很多河川切过高原而流入内陆,形成内流河水系。
非洲有1/3地域的河川不流入海洋。内流河水系分布的地区包括撒哈拉沙漠、利比亚沙漠、查德盆地、部分卡拉哈迪盆地等。
气候
非洲因地处南纬35°和北纬37°之间,且赤道贯穿大陆中部,因此形成南北对称的气候类型。其气候带的分布通常皆与纬度相符合,但东非地区例外,东非因地势高耸且又有季风的吹拂,因而影响了它的温度和降雨量。
非洲除了高地以外,其他地方都很热,所以气候类型主要依据降雨来界定,赤道附近有一条降雨带,整年都有雨,在潮湿的气候下,便形成热带雨林。雨林带外围为热带莽原带,这地带距赤道愈近处雨量愈少,故又可分为茂草原和热带草原两区。这些地区降雨带随着太阳季节性的行径向北、向南移动,因此冬季干燥无雨,夏季则雨量丰沛。与莽原带外侧相邻的是热带沙漠带,北部有撒哈拉沙漠,南部有纳米比亚沙漠和卡拉哈迪沙漠,这些沙漠位于气团下降的地带(即南北纬20°~30°之间),故雨量稀少。大陆南北两端,即地中海沿岸和开普敦附近,因受到西风的吹拂,而有间歇的飓风式暴风雨,这种暴风雨只出现在冬天,形成一种冬雨夏干的温和气候,这些地区便是所谓的地中海气候区。非洲南部由于地势高且距赤道较远,故气温层不太高而形成了副热带草原区。在上述地区中的高原和高山,则形成高地气候区,气候较凉且影响到植物。
自然资源
非洲的自然资源主要以矿产资源为主,许多矿物的储量位居世界前列。目前已经探明的矿物种类繁多,其中黄金、金刚石久负盛名,石油、天然气蕴藏丰富,铁、锰、铬、钴、镍、钒、铜、铅、锌、锡、磷酸盐等储量也很大,而诸多铀矿脉相继被发现则更是吸引世人的目光。除矿产资源丰富外,由于非洲地处热带雨林地区,森林面积占总面积的21%,植物种类多达4万种。主要盛产红木、黑檀木、花梨木、柯巴树、乌木、樟树、栲树、胡桃木、黄漆木、栓皮栎等经济林木。另外,非洲的草原辽阔,面积占总面积的27%,居各洲首位。尼罗河为非洲带来了丰富的水力资源,而四面临海则使非洲成为沙丁鱼、金枪鱼、鲐、鲸等海产品重要出口地区。
经济
非洲富藏矿产和能源,并具有许多良好的可耕地,但是因历史原因及受气候和地形的限制,这块大陆在现代工业经济及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发展一直都很缓慢。许多世纪以来,非洲一直是欧洲及北美洲国家的资源贮藏地和产品销售市场。然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早期,许多非洲殖民地纷纷独立,这些新兴国家的政府都试图寻求经济及政治的独立,并借着城市工业化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这时,非洲的经济仍以下面2种方式进行:传统的自给自足式经济及现代的商品买卖式经济。
农业
农业在非洲国家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大多数国家的经济支柱。粮食作物主要有麦、稻、玉米、小米、高粱、马铃薯等,还有特产木薯、大蕉、椰枣、薯芋、食用芭蕉等。非洲的经济作物,特别是热带经济作物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棉花、剑麻、花生、油棕、腰果、芝麻、咖啡、可可、甘蔗、烟叶、天然橡胶、丁香等的产量都很高。乳香、没药、卡里特果、柯拉、阿尔法草是非洲特有的作物。
工业
采矿业和轻工业是非洲工业的主要部门。重工业有冶金、机械、金属加工、化学和水泥、大理石采制、金刚石琢磨、橡胶制品等部门。非洲为了出口赚取外汇,对天然资源的开采相当重视。他们的外汇收入有赖于世界对其原料的需求及对这些商品所给予的价格,但是价格往往波动很大。对于这些商品而言,最基本的问题通常是这些出口品的生产过剩。非洲国家和其他原料生产国均参加联合国发展会议(UNCTAD),联合对富裕国家施压力,希望他们能支持维持出口品价格的计划。
经济发展的展望
非洲丰富的天然资源若能加以开发,它的成长潜力很大,然而非洲却一直因管理和组织上的问题而延缓了经济的发展,包括农、工、矿业的成长。现在非洲国家正发展良好的运输、通讯与动力系统来提高其经济发展。除了一些基本设施,非洲在经济成长方面尚需大量农业技术人员。技术和管理方面的能力可推动长期的经济成长。但如果未来几十年内人口持续迅速增长,则人民生活水平将很难提高。各种世界性的组织和机构都要在非洲国家从事调查,并协助他们规划如何开发和分配资源。非洲目前最需的是对国内工业给予融通,尤其透过储蓄机构将国内储金融资给本地的投资者。同时,非洲国家亦需建立强有力的工业发展银行和股份有限公司,这些机构不仅可吸收所需之资金,也可帮助国家大型建设计划付诸实现。
交通运输
非洲是世界交通运输业比较落后的一个洲,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交通运输体系。交通运输系统(尤其是铁路)主要是为重要产品出口而建设的,而非用做国内各地区间的交通。非洲经济的发展严重受到交通状况的制约。非洲的主要天然资源大都藏于内陆,若没有铁路运输系统,很难开发。然而在非洲大陆建设铁路,必须克服非洲特有的险峻坡度及湿热气候,这些特点使得建筑铁路既困难且昂贵。除了非洲最南部,非洲是世界少数几个铁路系统不足的地区之一。
公路
非洲的公路系统也不发达。许多道路,不是崎岖小道便是黄泥小径,在雨季里根本无法通行。目前发展的目标便在于减少维修黄泥道路方面所花费的金钱和人力,而增加更多的资金、人力以兴建柏油路、混凝土路或其他材料所铺成的道路。另一目标是发展支线,以消除乡村间的隔阂。
水运
非洲内陆的水路利用率不高。非洲为高原地形,近海岸处遭海水侵蚀,情况严重,因此河道下游产生了不少的急流和瀑布,再加上降雨量变化莫测,使水位波幅很大,限制了河流的利用。非洲的海港较其内陆运输系统优越,好几个比较好的都在南部非洲,如西海岸的洛比都和东海岸的马布多。洛比都有铁路与内陆的铜、钴矿中心相连,马布多也有铁路与约翰内斯堡附近的工业区相连。马布多和开普敦之间的南部海岸的港口天然条件不很好,港口扩建尤其是建造大型防波堤则需要庞大的资金,而西非和东非的南部地区拥有一些优良的天然港。
空运
非洲的航空事业和空运系统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发展,并且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进一步扩充,以弥补铁路、公路系统的不足。
人口
非洲人口2012年已达到10亿。人口分布极不均匀,整块大陆有30%是人烟稀少的沙漠,而大量人口则集中在尼罗河谷下游地域、维多利亚湖附近和几内亚海岸中部。另一方面,撒哈拉南部与林波波河北端就很少有人口密集的城市。西非的尼日尔河湾带和濒临几内亚海岸的约鲁巴兰有密集的传统都市,其聚居年代较欧洲人的到达早好几世纪。而其余各地,人口大举迁至城市则是近年来的现象。传统非洲主要是由定居于小村的村民、游牧与半游牧民族构成的。
非洲的总人口密集略高于世界平均数的一半,可见非洲并非人口过多,但因许多地区土地贫瘠,加上雨量不定,限制了土地的功能,因此无法满足人口增加所需的生产力。到了20世纪,生态学的节育无法遏止不断上升的人口数量。1960年后,人口增长速度之快更是超过了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造成大规模的贫穷,婴儿死亡率高出世界数据40%,平均寿命仍只有50岁,国民平均生产总值不超过世界的1/4。如果非洲的人口增长不加以节制,而继续以每25年增加2倍的速度增长,那么非洲将面临空前的赤贫和动乱。
种族与民族
非洲大陆有许多不同的民族、语言和文化。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首推次撒哈拉非洲的“纯种黑人”,即森林地区尼格罗人。他们的皮肤呈棕色或黑色,头发呈黑色且卷曲,鼻子宽扁,嘴唇外翻,身高差异颇大,但都高于150厘米。常被归为森林地区尼格罗人变种的是尼罗亚种,身材较为高瘦,鼻子较窄,嘴唇较少外翻;他们主要居住在大湖和东部苏丹区,经常与邻近的森林地区尼格罗人混居。在赤道非洲森林区内与森林地区尼格罗人混居的是匹美人,他们与森林地区尼格罗的主要差异是平均身高低于152厘米。
另一个种族是西南非的布希曼人种(亦称开普人种),人口较少,以桑人(亦称布希曼人)和科伊科伊人(亦称何坦托人)为代表。桑人平均身高略高于152厘米,皮肤微皱,肤色呈较深的黄褐,头发短黑且相当卷曲。
大部分北部非洲人的体型属高加索人种体型。次撒哈拉非洲的高加索族近代才自欧亚移入,仍不能视为土著。
有许多非洲人,如西非撒哈拉南方的富拉尼人与承继尼格罗和高加索祖先特征的索马里人,他们可能完全被视为混血种族。
语言
非洲是世界上语言种类最多的大陆,根据各种权威的估计,独立的语言约为800至1000多种,主要分为4种语族,即亚非语族、尼尔—科多芬语族、尼罗—撒哈拉语族、科伊桑语族。
北非语言比较统一,从埃及到毛里塔尼亚都是阿拉伯语居统治地位。最重要的方言分界线在埃及—苏丹方言诸变体与马格里布方言诸变体(利比亚往西)之间。与马格里布诸方言混杂在一起的有柏柏尔诸语言,主要集中在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向东分布到埃及西部的锡瓦绿洲,往西到塞内加尔—毛里塔尼亚边界,南至撒哈拉南部边缘。
撒哈拉南部的非洲语言情况更为复杂。除最南端的科伊桑诸语言(布须曼语和霍屯督语)外,整个非洲南部的1/3地区都是密切相关的班图诸语言。班图语和非班图语交错分布在班图语区以北,从喀麦隆经萨伊北部,再穿过乌干达到肯尼亚地区。
在英语、法语以及少部分葡萄牙语被多数非洲人引用为第二种语言之前,有些非洲地区就已添进了外来语的惯用法,这些语言统称为“洋泾浜语”,有利于大地区中商业和其他沟通的进行。斯瓦希里语为其中一支,隶属刚果—科多芬语系中的班图语。其他地区的语言,如彭巴语、恩加拉语、刚果语(赤道非洲的班图语支系)、豪萨语(西非的亚非语之中乍得支系的一支)、曼丁哥语等也都属于洋泾浜语。
宗教
非洲土著宗教的第一个特征是多样性,这远超过它的语言。在非洲,几乎每个部落都发展出自己的信仰体系和礼教,且无法刻意向其他社会流传,这与它们特有的文化息息相关。不过在许多地区,这些体系已被源自中东的伊斯兰教与基督教所取代。非洲宗教的第二个普遍特征是造物主的信仰。人们用各种仪式、祷告和祭祀去取得造物主的关心与帮助。由于宗教深入社会和人民生活,且是日常活动极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少数社会有类似教堂的组织,专任牧师与布道亦不多。牧师、预言家、造雨者、治疗者通常只是世系或社会上获特殊宗教技能的成员。有些社会里,他们可能就是国王或酋长,而其他的社会里则是由专业人士各司其职。
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非洲均有很长的历史,信仰人数也不少。根据《世界基督教百科全书》的计算,非洲约45%人口属基督徒,42%为伊斯兰教徒,12%坚信“部落的”宗教。但在任一区或国家内,其比例可能与整个非洲大陆比例相差很大。在三大宗教传统中,伊斯兰教似乎是最占优势的,因为它并不要求彻底改变人们的传统人生观。再者,鉴于基督教主流难以脱离与殖民主义息息相关的“欧洲宗教”的影响,伊斯兰教就更能获得非洲人的支持。
文化艺术
非洲大陆是人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的长河中,勤劳的非洲人民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由于非洲地域辽阔,居住着众多历史、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民族和部落,因此,他们创造的艺术作品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风貌。总的来看,在非洲西部几内亚湾一带,其雕刻艺术在世界美术史中放射着耀眼的光芒,而非洲黑人部族创造的面具、岩画、壁画以及建筑、乐器、舞蹈等,更是充满原始性与神秘性,给人无尽的遐想。我们甚至可以用激情奔涌的热烈、恣肆率性的强悍、天真自然的朴拙、神秘莫测的深邃和酣畅明快的表达,来描述包括绘画、雕塑(陶塑、铜像、木雕、牙雕等)、面具以及建筑、匠心独运的实用造型和装饰图案在内的整个非洲艺术的感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