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内亚比绍/Guinea—Bissau

地理位置

几内亚比绍位于非洲西部,包括比热戈斯群岛等60多个离岸岛屿。大陆部分北接塞内加尔,东、南邻几内亚,西濒大西洋。海岸线长约300千米。

地形特征

几内亚比绍的地形除东南角多丘陵外,其他地区为海拔100米以下的沿海低地,但被许多海湾所分割。内部陆地主要为平原,在靠近几内亚边境地带为高地。沿海低地主要为广阔的红树林沼泽地带,可种植水稻和甘蔗等热带作物。内陆平原主要指西北部地区,在热巴河与塞内加尔边界之间。东部靠近几内亚的高地包括几内亚福塔贾隆高原的外沿山脊、中部的巴法塔高原和东北部的加布高原。

气候

几内亚比绍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5℃,最高温度31℃。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沿海多于内陆;5~11月为雨季,其余为旱季。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尚未开发。主要矿藏有铝矾土,蕴藏量2亿吨;磷酸盐,储量约8000万吨。沿海有石油。森林覆盖率约为56%,森林里有极富经济价值的硬木树种。渔业资源丰富。

经济

figure_0058_0056
腰果和椰子
figure_0058_0057

几内亚比绍为农业国,2011年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6.4%,农业人口约占全国劳动力的85%。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木薯、豆类、马铃薯、甘薯等。工业基础薄弱,以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业为主。2011年,工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从事工业的人口只占劳动人口的1%。几内亚比绍是联合国公布的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近几年来,政府采取了优先发展农业、调整工业和基建项目、改革商业体制、整顿国有企业、鼓励私人投资等措施。1987年4月,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支持下,开始执行经济结构调整计划。但1998年开始的内战使几内亚比绍经济倒退约10年。1999年,经济呈恢复性增长。2005年以来,政府制定并实施减贫战略,积极发展农业,推行以水稻、腰果为主的多样化种植战略。2009年,政府改革财政税收政策,加强公共行政管理,努力促进经济发展。在2010年12月达到“重债穷国倡议”完成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先后宣布免除其90%以上的债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几比粮油价格大幅上涨。2011年,政府实施第二个减贫战略,腰果出口和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全年经济形势好于预期。2012年4月12日军事政变对国民经济造成冲击,当地供应短缺、物价上涨,腰果收成和贸易受到影响。2015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10.43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96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4.5%。

汇率:1美元=592非洲法郎。

交通运输

无铁路,运输以公路和水运为主,内河和近海航运占有重要地位。

公路总长4400多千米,其中二级、三级公路(沥青路面)约550千米。

水运内河和近海航运通航里程达1800多千米;主要港口比绍港,年吞吐量约50万吨。

空运首都附近有奥斯瓦尔多·维埃拉国际机场,可供中小型飞机起降。拥有中型客机2架,每周有定期航班往返塞内加尔、佛得角和葡萄牙。

历史年表

1446年

葡萄牙殖民者侵入博拉马岛

17~18世纪

为葡萄牙贩奴的重要地区,归葡属佛得角统治

1879年

正式沦为葡萄牙殖民地

1963年

在几内亚佛得角独立党领导下打响了武装斗争第一枪

1973年9月24日

在几内亚佛得角非洲独立党(简称几佛独立党)领导下,几内亚比绍共和国在解放区宣告成立并颁布宪法。翌年9月,葡予以承认,并于10月撤出全部占领军

1991年5月

几内亚比绍人民议会特别会议通过了建立多党制的法律

2003年9月14日

塞亚布拉发动政变,成立恢复宪法和民主秩序军事委员会

2007年4月17日

马蒂纽·达法·卡比组成几佛独立党、社会革新党、团结社会民主党等多党联合政府

2008年11月

举行议会选举,几佛独立党获胜,几佛独立党主席卡洛斯·戈梅斯出任总理

2009年3月初

武装部队总参谋长瓦伊和维埃拉总统先后遇刺身亡。7月,几佛独立党候选人萨尼亚当选总统

教育

几内亚比绍独立以来重视发展教育事业。教育经费约占国家财政预算的13.2%。但近年来由于政府财政极为困难,长期拖欠教师薪金,以致教师罢工此起彼伏,使得教育部门受到严重打击,小学生失学率达55%,中学生失学业率达94%。成人的文盲率为55.2%。全国主要有小、中学和技术、职业培训学校,仅有一所公立大学和一所私立大学。每年向国外派出一定数量的留学生。

主要城市

比绍

比绍是几内亚比绍的首都,人口43.1万,是西非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几内亚比绍对外贸易中心。城市位于热巴河河口的比绍岛上,有堤联结大陆。市内有榨油、碾米、锯木等小型企业。比绍港是全国最大的驳运港和渔港,是联系五大洲海运的重要港口。

figure_0059_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