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国际化视野下学校教学领导的新探索
- 李雯
- 5592字
- 2020-08-30 04:06:30
以“反思性教学”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北京平谷山东庄中学 杨卫红
反思性教学就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不断进行反思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认知的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回顾检查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教学中有效运用反思性教学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呢?
一、形成和强化教师的反思意识
作为教师,只有真正意识到教学是无止境的才会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而不至于满足现状,不思进取。首先,要引导教师认识反思的价值,充分认识到反思性教学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的重要性,明确反思能帮助教师在教学中识错、纠偏,同时优化已有认识,提高自身水平。其次,要增强教师教学的责任感。反思是一种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思考。我们要经常思考自身的教学行为是否有利于教学对象,是否符合学生的要求,是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最后,要形成习惯化的反思行为。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全过程和教学情境进行反思,教师只有有了反思的习惯,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一有疑点就进入反思状态。
形成和强化教师的反思意识,需要明确和解决教师的一系列问题,包括:“我为什么要反思?”“我什么时候反思?”“我反思什么?”“我怎样做就算是反思了?”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反思性教学的观念就自然在教师的思维中扎根了。
1.我为什么要反思?
行动要靠意识来支配。对于教师来说,他们在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时,已经在教育的传统中行动了。教育的传统使得他们可以轻易地应付日常的教学和教育工作,任何一种新的挑战和要求对于他们来说都会是一种负担。所以,在我们倡导教学的反思性质和鼓励教师做反思型教师的时候,他们几乎会本能地提出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反思?”言外之意则是:“我不反思不行吗?”
的确,在漫长的过去,我们并没有强调教学的反思性质,而我们的教育也一步步地走到了今天,难道教师真的必须反思吗?在我们看来,在新的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如果不愿意重复自己,不愿做传统的习惯无创意的教师,就应该自觉地反思。或者说,教师之所以要反思是因为不甘平庸,因为教育不能停滞不前。反思之所以能够使教师远离平庸,是因为“教学成功=教学过程+反思”、“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是因为反思性教学可以促使教师成为实践型、专家型和学者型的教师。反思性教学,有利于教师对教学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有利于教师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有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有利于教师提升理论水平和拓展知识面。
2.我什么时候反思?
当反思性教学与自身的专业成长联系起来时,紧接着就要问“我什么时候反思?”我们在实际的教师教育中,能够觉察到教师们在这一方面的疑惑。特别是我校课改要求做到三案统一,除了课堂随机反思之外,还要求教师们总结反思,一是面对学生共同反思,二是笔头落实到导学案中,学校定期检查。开始时众多教师认为反思是一种负担,出现抵触情绪,也不大明了究竟什么时候才是反思的时机。实际上,笔者认为什么时候都可以反思。具体地讲,课前、课中、课后,教师都可以进行反思。课后的反思是最容易理解的,通常有检查、理解、回顾过去。课前是预测问题及解决策略。而课中,即兴的反思会自然地、经常地发生。尽管教师在课前要做充分的准备,但课堂是充满着未知和偶然的,要随机调整教学行动。反思不是一种在技术上艰难的事情,关键是意识和习惯。如果一个教师形成了教学反思的意识和习惯,反思就不会成为一种心理负担。
3.我反思什么?
这是一个核心问题,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学反思的对象问题,另一方面是教学反思的内涵问题。就教学反思的对象来说,教学是有目的的活动,教学的目的和目标也是教学反思的对象。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师生关系等都要进行反思,以分析和总结已经发生的教学行动的得失。
那么,教学反思的内涵是什么呢?有学者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教学反思就是要追求教学的合理性,即教学行动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教学目标的确定不能违背教学的规律性,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的潜力以及教学方法的功能。至于教学手段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相对来说是容易理解的。有效是第一位的,因为无效的手段无益于目标的达成,但仅仅有效是不够的,教学手段在有效的前提下,还必须是合理的。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在教育实践中实际存在着许多有效但不合理的行为。比如题海战术可能是有效的,但不合理;体罚有时是有效的,但不合理;等等。教师时常追问自己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必然会提高教育职业的层次和境界。
4.我怎样做就算是反思了?
如果说前三个问题属于对反思性教学的理解问题,那么,“我怎样做就算是反思了?”则是实践问题。客观而言,我们的教育理论中有许多很有意义的理念,却很少能在教育实践中实现,因而常常出现说而不做、知道怎样说而不知道怎样做的情形。我们应该重视这样的问题。只要能做到谨慎进行教学过程、充分关注教学,就已经是在进行反思性教学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反馈信息,即兴反思,对教学行动及时做出调整,教学的艺术就在其中。应该说,即兴的反思是有难度的,但教学却要求教师能够做到这一点。在现代教育中,教师仅仅学高身正是不够的,还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能力。在课堂中,敏捷的反应、即兴的反思、及时的调整,就是一个教师良好的职业能力的表现。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则要及时分析总结,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须知,反思不能只认识到教学的得失,还要继续进行下一步的行动。如果教学有成功之处,就加以总结以便日后发扬;如果教学有失败之处,就加以分析,寻求解决的办法,以避免日后在同一种情形中重复失败。可见,反思性教学并不是新鲜事物,它突出强调促进教师教学反思的自觉,以达到教学实践合理的目的。
二、明确反思性教学的程序与内容
实施反思性教学是有效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之一。那么,教师究竟应反思什么内容,如何反思才能起到促进专业发展的真正作用呢?围绕这个问题,我校教研组经过多次实践活动探讨总结,认为教学反思的主要方法及内容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课前反思
课堂教学重在准备,要做到有备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性教学设计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要有较强的预见性。一是能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二是能设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这就必须在课前对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深入思考,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对象分析
学生是重要的教学人员之一,也是教学发展的基本对象。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我反思,才能科学地、切合实际地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
2.教材分析
首先,通览教材,纵观全局;其次,精读教材,把握两点(重点和难点);最后,泛读教材,多涉猎。这样才能对一些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调换和补充,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在教学重难点上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是否有差异等。
3.制定计划
要教好、学好,首先要确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用以指导教学。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计划就不会打乱仗,就可以合理安排时间,恰当分配精力。有计划就有了目标责任制,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和努力的方向。教师不仅要制定教学计划,还要指导学生制定出一个“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长远目标,还要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课型确定每节课或每一个小单元认知小目标,让学生不断受到目标的激励,积极主动地学习。
4.教学组织
包括提问设计、组织形式、反馈策略、学生的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学习策略。
5.总体评价
包括教学特色、教学效果预测、教学困惑与改进方案。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
(二)课中反思
课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还需要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的验证。课中反思是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有较强的调控应变能力,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措施,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这是教学反思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教学实践活动中对教学情境、过程、态度、内容、方法的及时反思并有效调控,对学生注意力集中程度、参与教学的情况、师生互动程度的反思,对课堂中教与学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等等。应该说,教学设计再完整,也难免有与实际不符的地方。如教学设计中既定的难点,可能并不使学生为难,而原先认为容易的地方,反而使学生犯难,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反思。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教师教学活动有五个系统,即目标系统、材料系统、操作系统、产品系统和监控系统,其中监控系统是处于核心和支配地位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监控具体表现为教师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强化,而这一过程具体又通过“问题—尝试—反思—新问题—调整—反思”得以展开和实现,贯穿始终的是教师的反思。教师监控能力尤其体现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反思性教学的有效运用中。从这一点来说,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当前最常见的反思,它能使教师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对自己教学的得失进行较深入的思考和总结。教师不仅要对课堂的事件进行客观的描述,对事件的发生进行细致的分析,还要对相关问题提出研究方案。这样才能使教学经验理性化,以指导、改进以后的教学。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个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课后日记的反思主要包括:
1.记课堂的“败笔”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多积累“病因”、“病例”,同时有的放矢地寻找“办法”,使之成为以后应汲取的教训,教学就会逐渐趋于“完善”。
2.记课堂的成功之举
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达到预设目标的做法和措施,教学思想、原理及方法的渗透、迁移和应用的过程,感触与创新等。
3.记学生见解
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闪烁,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思路和好的方法,这也可作为教学材料的养分及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得以补充和完善。
4.记再教设计
我校在课改过程中,实施教师复备导学案,以重新展现教学设计的实效性和合理性是否达成。在梳理与反思时,特别要反思学生的意见,因为学生意见是教学效果的反映,这也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渠道。要对课堂的教与学和得与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对如何再教这部分内容做些思考,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反思,能在课前对课堂教学发生的一切具有鲜明的预见性,在课中能根据各种教育现象适时作出适当的调整,从而体现和实践自己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特色,在课后能将课中的教学行为和相关体验上升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布鲁巴赫指出:“反思性实践是使教师在其职权范围内,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成为更好、更有效率、更富创见的行家的工具。”
三、总结反思性教学的策略
一般认为,反思性教学是一个循环或螺旋上升的过程。常规教学依赖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因此不能超越原有的教学传统;反思性教学注重对原有经验的批判性反思,这样才能不断体现出教育创新。因此,反思性教学的方法更为主要的是应用于教学实践活动后的反思。在教学实践当中,根据反思的缘起,我们可以将反思策略分为两大类:内省反思法和交流反思法。
1.内省反思法
内省反思法是指反思主体主动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方法。根据反思对象及反思载体的不同,内省反思法又可分为以下几种具体的方法:
(1)反思总结法。
反思总结法主要是指通过自己的记忆,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予以总结、反思的方法,从而使教学实践中的“灵感”内化,也使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得到考虑。
(2)录像反思法。
录像反思法是通过录像再现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主体以旁观者的身份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的方法。通过重放教学过程,教师可获取其他途径不易观察得到的许多细节,通过自我意识深刻挖掘自己教学的优缺点,客观地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更好地强化自己已有的经验,改正和弥补自己的不足。此外,也可以通过这个途径和别人进行探讨,以便扩大自己的视野。
(3)档案袋反思法。
档案袋反思法则是以专题的形式为线索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包括课堂提高的形式是否多样,课堂提问的内容是否是课堂的重点、难点,对某学生的提问的形式、难度是否符合该学生的实际能力,等等。
2.交流反思法
交流反思法可以是就某一问题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也可以是在听完某教师的一堂课以后,针对这堂课而进行交流。教师互相观课、集体评课有利于打破自身狭隘封闭的圈子,解放思想,消除局限。教师在教室里观课,更容易身临其境,会更加准确地把握学生的需求,这样,当再一次拟订教学计划、进行教学设计时就会更合理。同时可以反观自己的意识与行为,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并了解其他与自己不同的观念,进而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没有深刻的反思,就没有明显的进步;没有反思的意识和习惯,就没有持续的进步。在教育现代化的今天,故步自封、墨守成规、一切从经验和本能出发,是不能适应教育发展要求的,也是无法满足社会对高质量教育的需要的。只有在每一个教师自觉反思的基础上,教学专业才能不断进化,教师职业才能可持续发展。俗话说,学无止境。我们需要变“我只能这样做”为“我还能怎样做”,立足于“我”,关注“怎样做”,面向“未来”,这样,教师和教学的状况就会得到改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空间才是无限的,才是广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