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力协作,共襄纂修清史之盛举[1]
——在中国人民大学两岸学者清史纂
修研讨会上的讲话

(2003年8月25日)

纂修清史是弘扬中华文明、繁荣中国学术文化的一项盛举,是新世纪一项重大的学术工程,规模宏大,任务艰巨,需要海内外炎黄子孙通力协作,共襄盛举。

我国有优良的修史传统。有“正史”之名的二十五部史书系统详细地记录了数千年的中国史,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清朝统治中国时间跨度长,内容丰富,与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息息相关。当代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都要追溯到清代才能够了解问题的根由。

2002年11月,国家作出了启动清史纂修工程的重大决定,并成立了由文化部、中宣部、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计委、财政部、教育部、人事部、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物局、国家档案局、国家图书馆、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有关负责同志和编纂委员会主任组成的清史纂修领导小组。2002年12月中旬,清史编纂委员会成立并在京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清史编纂委员会由清史学界的专家学者组成,全面负责清史纂修的学术组织工作。编纂委员会由历史学家戴逸先生担任主任,马大正、朱诚如和成崇德三位专家担任副主任。

这项工程由政府财政划拨专项资金资助,预计用10年左右时间完成。作为新世纪的一项标志性学术工程,清史主体工程的任务是在充分吸收史学传统和现代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集合海内外清史研究人才,编纂出一部规模在3000万字左右的清史巨著,一部能够反映当代学术水准、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传世之作。围绕主体工程,还将进行清代档案和文献的整理与出版。清代档案保存至今的共有2000多万件,分藏于海内外。整理利用这些档案,既能为此次纂修清史提供重要的史料,同时也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文化工程。清代历史文献汗牛充栋,极为丰富,大规模的文献整理和出版,不但可以满足清史纂修的需要,还将起到抢救、保存和继承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

几十年来,清史研究硕果累累,为纂修清史奠定了丰厚的学术基础。两岸学者交流广泛,取长补短。这次会议将极大地促进两岸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

修史工程,体例先行,确定体裁体例是当前最为紧迫而重要的任务,直接关系到清史的质量。台湾学者对清史研究造诣很深,在《清史稿》校注及明清档案整理方面有令人瞩目的成就。因此,我衷心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在为期三天的研讨会上畅所欲言,共商清史纂修大计。

中国人民大学一直重视清史纂修这一宏大的学术工程。当年国家倡导修史时,我校戴逸教授就是七人编纂委员会中最年轻的一位。为了纂修清史,国家还专门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几十年来,清史研究所一直在严谨求真地进行科学研究,尽心尽力地为清史纂修做准备;去年我们正式向国家提出了纂修清史的建议并被采纳。目前,工程已经启动,中国人民大学更要一如既往地对这一事业给予全力的支持。作为校长,我在这里要郑重地表这个态!


注释

[1]本文被《大学的探索》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