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撞武侠:央视评论部新闻创作秘笈
- 刘楠
- 4203字
- 2020-08-30 03:44:09
招数二十:“神照经”——阶段变异
“亮艺”:《纪事》2004年3月《变形记·张静》(一、二、三、四)
阶段一:整容争议
(张静打电话求助说找不到工作,被媒体抓“以貌取人”为噱头炒作,得到免费整容机会)
(解说)因为长得丑,近千次求职,均被拒绝。很快,这条消息被各大网站纷纷转载,丑女,10年求职千次成为点击率最高的字眼。
(解说)在和记者聊天时张静提到,将来有可能的话,她想改变自己的容貌,很快,这个在无意中透露的愿望在报纸上登了出来。张静的心愿引起了天津一家美容院的兴趣,并提出:要免费为张静做整容手术。这个消息使张静原本已经平静下来的生活又掀起了新的波澜,她第二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这一次,张静该不该整容成为媒体争论的焦点话题。
(同期)张静父亲:“你知道吗?我们的亲戚都反对,既然这样了就维持现状。手术必然有风险,一旦出了风险,怎么办?”
(解说)在家人的坚持下,张静同意放弃这次免费整容的机会。整容本来是张静可望而不可即的一个梦想,媒体的帮助,终于使这个遥远的梦即将成为现实,放弃这个机会,对张静来说是一个非常痛苦的选择。就在张静做出决定的第二天,她失踪了。
(同期)张静:“就算这是一个陷阱,我也希望他们能让我跳下去。就算我真的跳下去,我真的上了手术台,下来就是一个鬼,我也希望我上去,为什么呢?脸是给人看的。……只有我的脸能够给我自信。”
(解说)2003年9月22日,张静开始进行她的第一次整容手术。很多媒体都对张静整容进行了跟踪报道,这一次媒体争论的焦点从张静该不该整容延伸到:张静整容是否是对社会歧视的让步。
阶段二:整容后的膨胀
(张静整容加剧了报道的热度,她自以为了不起,对工作挑三拣四)
(同期)张静父亲:“过去不这样,就打这回记者一来,她就爱出风头。过去一来人躲一边去都不抬头。怎么现在爱出风头了,媒体老接触。想干吗就干吗。”
(解说)养老院是媒体帮助张静找到的第一个工作单位,整容手术开始后,张静一直没有来上班。在养老院院长看来,现在,张静对这份工作的看法已经发生了改变。
(同期)养老院院长:“就从做美容以后就不来了。忽然间有一天打电话过来,我明天上班。我说您恢复好了吗,明天正好有人去上你那做节目。我说我们这么点小庙可装不了你。就特别不尊敬人。我们再小的单位,我们也是个单位呀。你就是来无影去无踪的,对别人好像特不尊敬。”
记者劳楠问张静:“那个工作你喜欢吗?”
张静:“不喜欢。比如说有的老婆老头一百七八十斤,然后我根本有些活儿我根本就插不上手。我觉得不是怎么太靠得住的活儿,我还是必须得还得找一份为以后打算的工作。”
阶段三:自我迷失
(张静被北京一家媒体最终拒绝录节目,失去了1万元的赞助)
(解说)2003年10月的一天,北京一家电视台邀请张静到北京参加他们演播室节目的录制,这个节目是由民政部门赞助的,所选取的拍摄对象全部是急需帮助特困人员,每个参加节目的嘉宾将在现场获得一笔具有福利性质的捐助,用以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参加这个节目,张静能够得到一万块钱的捐助。
(解说)就在张静准备出发的前一天,事情却发生了变化。那家电视台突然决定不再制作这期节目。这也就意味着,那一万块钱的捐助张静拿不到了。在北京,我们找到了这期节目的编导元元,元元告诉我们,放弃张静这期节目的制作,他是经过了慎重考虑的。
(同期)编导元元:“我第一次电话采访大概将近两个小时。我就判断这个人不太能做。因为什么,非常简单一个道理,一个25岁的姑娘,我问她,我说你那边都(找的)是什么工作,服务员,她挑的活儿。你既然觉得丑,还挑的是门脸儿的活儿,我说那你可以到厨房,后厨。她说后厨太脏。这是城市人的表现,你都10年没工作了,你还挑呢,就证明她生存没有危机。她还有吃有喝,你要有危机了,你都要饿死了,你还会这么挑吗?”
(同期)张静:“我一定不会让这一万块钱白白跑掉的。我一定要从这里面我写出来点儿什么。”
阶段四:媒体降温后的碰壁
(媒体关注降温后,张静在人才市场上没找到工作,办残疾人热线的申请也未通过)
(解说)来采访张静的记者越来越少,张静意识到,从媒体那里也许得不到更多帮助了,她开始为了自己的将来打算,于是,在整容手术基本完成之后,张静决定,再去人才市场找工作。张静以前当过接线员,打电话和人交流是她最喜欢的事情,今天,她终于看到这样的招聘启事,对这个机会,张静不想放过。
(同期)招聘人:“张静你什么学历?”张静:“我职专,学的就是话务,我一共干了六七年话务。”
(解说)实际上,张静并没有上过职专,也没有六七年的话务工作经历,也许是为了给自己赢得更多的机会,她没有说实话。——后来,张静没有得到这份工作,另外两家有意要她的公司也没有通知她去面试。
(解说)姜燕秋是张静接触的媒体人当中,唯一一位没有报道过张静的。——和张静接触了几次,姜艳秋发现,张家每个人都患有重病,张静从母亲那里遗传了慢性尿毒症,并在2002年做了膀胱造瘘手术。
(同期)记者姜燕秋:“第一次看见张静的插管,第一次看见她身上插着导尿管,她有尿毒症。当时我看到这个情况,又让我吃了一惊。我觉得张静最主要的问题并不在她的容貌。我觉得就是很多人都没说真话。因为最主要的是她的身体状况,我觉得人如果连生命都没了,容貌又有什么用呢?媒体到底对什么感兴趣呢?所以我觉得媒体在宣传的时候应该尽量做到公正一些,不要为了寻找卖点而去追求什么,或者是不要为了追求什么而去寻找卖点。这都是违背做记者或者做媒体的这种原则。”
阶段五:媒体揭伤疤后的绝望
(张静邻居对媒体揭发,张静实际生活和报道内容很多不符合,甚至还有智力障碍,张静发表公开信,表示远离媒体)
(解说)这是在成为国内的新闻人物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张静第一次在本地电视台做节目,那一天,养老院的院长,张静的老邻居都来到了现场。
(同期)节目现场张静邻居:“我是张静(家)住了将近40多年的邻居,我比较了解张静。我希望也给大伙一个真实的张静,张静如果不爱听,我的意见作为参考。张静今年25岁,她爷爷奶奶(时)我们就住在一块,我希望张静把自己自身的原因得找清楚了。给你提提意见张静,张静啊,论辈儿数,她应该管我喊什么张静心里最明白。我今天来之后张静一句招呼都没跟我打过,所以张静这个素质我想告诉大伙,她本身没上到初中,她小学上到三年级啊,学校让她退学了,今天是没有时间,有时间我把她的班主任都可以请来,南开区东风巷小学,她的班主任叫陈佳俊,是她小学语文老师。你用你的眼泪,用你的情况,你蒙骗了善良的读者吧。我觉得不应该,本身你自己啊,就是把自己太看轻了,你不能埋怨别人歧视你了,瞧不起你了,你没有必要。你说的百分之八十我告诉你张静,都不是事实。你说你们家每天怎么怎么困难,还说每天徒步去从南开到北辰求职去。这完全不是事实,张静。这门口的都知道你出门儿就打夏利,你连大发都不坐。这里这些邻居人都给我证明,我可以负法律责任。”
(解说)通过电话,我们设法联系到了张静上小学时的班主任老师。
(同期)张静班主任:她说“我是她四年级的时候我接的她们班,然后呢把她们班从四年级带到毕业,带到六年级,张静等于是智力障碍,尤其是数学方面挺差的,接受能力挺差的,我就跟她父亲达成协议,就是我带她到毕业,但是呢不算升学率,等于是肄业。”
(解说)2004年2月,张静发表了一篇致媒体的公开信,以下是这封信的内容——“每天接到的各种采访电话和内容大致雷同的采访要求,让我实在有些疲于应付,我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当中去,一些学习进程也被迫中断。在这里,我再次对那些关注我的媒体朋友说声谢谢,希望你们能体谅我的难处,给我一个安心学习的好环境。”
“High点”:
“神照经”:是金庸武侠小说《连城诀》中的绝顶内功,可以和《九阴真经》、《九阳真经》、《易筋经》等并论,据说其内功有起死回生之效。练武功要勤,打通任督二脉,须得循序渐进才是,尤须心平气和,没半点杂念。
《变形记》内容和结构的布局,如“神照经”,为打通事物潜在的脉络,编导很有耐心,循序渐进观察,把每个阶段的心理变异刻画得栩栩如生。
《变形记》这四集节目可媲美一部电影大片,峰回路转,人物命运的跌宕如过山车,起伏震颤,而观众的情绪也如过坐山车般陡峭,同情、羡慕、疑惑、愤懑、惊讶、心酸、无奈。
节目的主人公看似是张静,其实背后的“操纵大佬”媒体也是始作俑者。小学毕业、疾病缠身、智力有些欠缺的张静,每个阶段的变形背后,是媒体的不实跟风炒作,媒体的渲染让张静升上云端,又始乱终弃,让她希望破灭,除了让美容院也顺便炒作一把的面貌变化,她依然一无所有,甚至伤痕累累。
媒体为刀俎,张静为鱼肉,这部纪录片是一次血淋淋的解剖,不仅是对天津媒体同行一次严肃的审视,某种程度上,也是所有媒体需要正视的一种自我批判和反省。
这个拍于2004年的片子,对媒体“娱乐至死”批判的穿透力,现在看来不仅是寓言,也是预言。互联网自媒体时代的四通八达,媒体报道的不负责和扭曲,杀伤力越来越大。2011年陈凯歌的现实题材电影《搜索》,媒体和网民的疯狂,就是一面镜子。
媒体吸引眼球至上的无秩序和狂乱,后果很严重。斯通的电影《天生杀人狂》里,媒体把直播现场搬到监狱里,导致了监狱的叛乱。电影中不断叠画各种动物怪兽的意象,狮子,蛇,马,这些象征着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狂野心魔。比杀人恶魔更恐怖的是人们对暴行的变态迷恋,媒体错乱失衡变异的价值观,媒体的软暴力更值得警惕。
除了我们熟悉的《楚门的世界》,妮可·基德曼主演的电影《复制娇妻》,也对娱乐至死的电视真人秀节目,狠狠讽刺了一番。
电影中,真人秀节目《我有更好的选择》是让夫妻到天堂岛,接受帅男靓女的诱惑考验,一个丈夫为妻子的背叛持枪出现在节目会场,基德曼扮演的节目主持人微笑说:“那是你妻子的真实选择,使你认识了她的真面目”,那个愤怒的丈夫制造了血案,基德曼也被辞退,后来她搬到完美女性机器人生活的镇子,也受到情感问题的作弄。
和《变形记》一样,还是在天津,2007年,我在《社会记录》也做了一个类似节目。一个梦想出名的天津男孩圣心瞳给报纸写信说因为丑找不到工作想整容,媒体调查发现冒充丑男,只是为了吸引眼球成名,随后媒体拆穿真相的报道反而真让他出名了,整容医院主动给他免费整容。《社会记录》节目报道此事,用了演播室探讨的形式,现场嘉宾有圣心瞳,首个报道此事的记者、整容医院院长等,探讨媒体的双刃剑功能,以及报道陷入的怪圈和悖论问题。也是媒体的一种主动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