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撞武侠:央视评论部新闻创作秘笈
- 刘楠
- 1465字
- 2020-08-30 03:44:10
招数九:“蛤蟆功”——观察证伪
“亮艺1”:《焦点访谈》1998年3月20日《病人求仙仙姑求钱》
(同期)记者:你一天的收入大概有多少?仙姑:把成本出去,一天200元。
(解说)仙姑说她一天挣200块钱。但是在采访中我们看到,她每看一个病人收十几块钱,每天来的人大概在100-200人之间。除了那点草纸、冥票成本外,收入应该相当可观。
我们看到,仙姑看病前要先收一包烟。为此仙姑家专门开了一个烟铺,以配套成龙。仙姑并不抽烟,收的烟扔到箱子里,再搬回小铺,一天一两包香烟也是个不小的进项。
“亮艺2”:《焦点访谈》2005年3月26日《风景区里现“仙姑”》
(解说)记者连续三天在这个碧霞宫调查,共发现至少有五个能给人看病下药的“仙姑”,就连景区的伙房里,负责做饭的大妈中间也能找出个把“仙姑”来。看来这里不仅是有“仙姑”,而且是“仙姑”成群啊。按理说,这种情况,当地的主管部门应该是知情的。
(同期)记者:有日常的巡逻吗?班朝忠:日常巡逻有行管科,行管科也有,也巡逻,但是不够。
记者:按规定是应该多长时间巡逻一次?班朝忠:按规定,我们主要的职责就是(巡视),我们按要求是全部进行,应该发现问题,及时查处。
(解说)然而就是旅游局日常多次巡视发现不了的看病下药的事情,当地老百姓却十分清楚。当地居民:她是瞧病的,烧香看病的。
(解说)当地一些老百姓还告诉我们,这种“仙姑”给人看病下药的现象在当地已经存在了好几年了。调查中记者还注意到,景区中这些所谓“仙姑”其实是从浚县当地以及附近的地方来到景区,并长时间滞留在景区里的人,称为“守山人”。浚县旅游局对这些“守山人”的存在也是知情的。那么,这些不是景区正式职工的所谓“守山人”又是如何长期留在景区里的呢?
(同期)班朝忠:我们的古建筑、文物保护和文物修复,财政上基本是没有资金支持的。所以为了弥补这些资金支持,我们旅游局给景区下达这个创收任务的时候,是逐年增加的。景区职工在完成创收任务的时候,也有一定的经济压力,这样我们又不允许这些职工做一些对游客宣传夹杂一些有封建迷信色彩这些话语,(所以)他们呢,就利用这些长期无报酬的,在山上守山的人,他们就允许他(守山人)在这儿,从客观上。
“High点”:
“蛤蟆功”:金庸小说中欧阳锋的功夫。发功时蹲在地下,双手弯与肩齐,嘴里发出咯咯叫声,宛似一只大青蛙作势相扑。此功纯系以静制动,全身蓄劲涵势,蕴力不吐,只要敌人一施攻击,立时便有猛烈无比的劲道反击出来。
蛤蟆功讲究以静制动,积劲蓄力之道,《焦点访谈》两期关于“仙姑”节目也是在不动声色中,呈现其口是心非的唬人之处,以及“仙姑”背后景区管理者的纵容,记者的劲道暗含其中。
两期关于“仙姑”的节目正是在细节中,寻求差异。第一个片子,编导抓住了仙姑家专门开烟铺的细节,驳斥她的说法,从而证明她的客观收入。第二个片子,记者从日常巡逻监管不力和旅游局创收利益上,呈现了“仙姑”长期存在的现实土壤。
相似的题材,前后相差7年播出,唬人的巫医“仙姑”还是屡见不鲜,手段也十分相似,那么怎样才能拍出新闻性与新鲜感呢?
记得陈虻曾给大连电视台讲课,一个编导向他提出问题:为什么电视新闻的题材越做越少?甚至没有什么可做的了?
陈虻回答:你每找到一个选题都希望这个选题说明一个结论,证明一个观点,那么结论、观点总是有限的,所以你的选题越来越少。如果你的兴趣不在于论证什么,而在于去了解生活中的一切发生,关注这个事件的本身,它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它的细节是怎样的,它的过程是怎样的,事件中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是怎样的,那你眼前出现的每一个题材都值得拍摄,都有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