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2014)
- 林岗 王一鸣 马晓河 刘元春
- 1243字
- 2020-08-30 03:21:05
一、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态势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开放效应和深化改革的推动下,我国经济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上升周期,经济增速由2001年的8.3%上升到2007年的14.2%。但随着经济增速不断加快,各种矛盾也逐步凸显出来,出现所谓“三过”现象,即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同时通胀压力也明显增大。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我国在2005年将积极的财政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财政政策,2007年年中又将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为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2007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明确将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随着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在2007年2季度经济增速(季度累计同比增速)达到21世纪以来季度增长率最高点14.5%之后,从2007年3季度开始,经济增速逐季放缓,这既有利于解决“三过”问题,也是宏观调控期望达到的目标。到2008年上半年,随着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美国次贷危机向金融危机演变,外需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加之国内接连发生特大自然灾害和经济的周期性回调,经济增速放缓的压力增大。2008年9月,以雷曼兄弟等美国五大投行倒闭为标志,国际金融危机演变为全球性危机,并从金融领域向实体经济迅速扩散,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我国沿海地区外向型企业出口订单大幅下降,进一步加剧了经济下滑态势,引起了各方面的担忧。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2008年年底我国出台了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遏制了经济增速下滑态势,但2009年1季度经济增速仍回落到6.6%,2009年2季度政策效应开始显现,经济增速强劲反弹,到2010年1季度达到12.1%。随着一揽子计划的能量逐步释放,经济增速重新回落,2010年2季度开始,经济增速连续10个季度增速放缓。2012年我国经济增长7.8%,比2011年下降1.5个百分点,为1999年以来的最低增速,见图1—1。
图1—1 中国经济季度增长率(季度累计同比)变化(2006—2012年)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总体上看,2007年后经济增长态势的变化呈现不完全对称的“W”型,经历了两次放缓和两次回升,第一次放缓要早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随后在一揽子计划作用下经济增长强劲回升,第二次放缓比第一次放缓要更加温和,到2012年4季度重新确立回升态势。从内在动因看,不同于以往的经济波动主要是受周期性调整和短期需求变化的影响,这一轮经济增长态势变化已隐含着结构性因素和潜在增长率变化的作用。特别是第二轮放缓,虽然有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外部需求收缩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原来投资和出口驱动的经济增长动力开始减弱,潜在增长水平已趋于下降。
在2012年5月起陆续采取“稳增长”的政策措施后,经济增长企稳回升态势逐步确立,当年4季度经济同比增长7.9%,但这并不表明经济又将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而是相对温和的回稳。从目前多数机构的预测看,2013年中国经济增速大约在8%左右。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增速,很可能是围绕8%左右的潜在增长水平上下波动,我国经济增长正在由过去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转向8%左右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