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世纪之交高等教育要“更加重视德育”

世纪之交,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为什么要“更加重视德育”、如何“更加重视德育”的问题引起广泛关注。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提出的“更加重视德育”及其实施,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振兴,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产生了现实的和深远的影响。

第一,提出“更加重视德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很强的针对性。

办社会主义高等教育要重视德育,是我们党和国家一以贯之的教育方针和办学指导思想。在新时期,重视政治、思想和品德教育,也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1978年4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邓小平就明确地提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1]之后,他多次强调,在学校德育方面,“要加强各级学校的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2]。他提出的“四有”新人,突出了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等德育方面的要求。他也十分注重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在评价教育成效中的重要地位。20世纪80年代末,他在评价之前十年的工作时认为,这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而教育上的失误,主要在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够、思想政治工作的薄弱等。重视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

世纪之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世纪之交,强调“更加重视德育”,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是有很强的针对性的。审视当今世界和国内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不难发现,高校德育正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新情况,也提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新的历史性课题,其中主要有:第一,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变化,在极大地增加社会物质财富、改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易于产生崇尚物质力量、轻视思想力量,追逐物质创造、蔑视品德修养的导向。这种导向,尽管不是由科学技术发展本身造成的,但由此却引出了新科学技术革命条件下,如何更加重视德育的新课题。第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它不仅推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而且也开阔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路和视野。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着资本主义的腐朽的、反动的思想,包括西方的政治观点、人生哲学和腐朽的生活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渗透进来,从而对高校德育提出了在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条件下,如何抵制西方腐朽反动思想的侵蚀和反对“西化”、“分化”的新课题。第三,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时期,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和思想品德升华、经济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势必成为怎样估价这一时期德育地位和作用的新课题。第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及发展,必然产生相应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这就提出了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坚持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大学生的新课题。第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既对我国的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既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基点,也对高校如何在德育工作中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提出了新课题。总之,世纪之交提出更加重视德育的问题,对高校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对高等教育事业向21世纪的全面推进,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的。

第二,按“四个统一”的要求,拓宽“更加重视德育”的视界。

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内容和任务,“更加重视德育”必然体现和落实在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中。1998年5月,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向大学生和各界青年提出四个“统一”的要求,这就是: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这四个“统一”,集中阐述了新时代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德育的主要内容和新的要求,突出展示了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落实环节和实现过程。

首先,要从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关系上,认识德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地位。大学生成长和成才,既要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也要努力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实现业务与政治、为学与为人的统一。当前,在科学技术革命和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空前高涨,这对推进我国未来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无疑是应该受到鼓励的。但同时,大学生中也存在着轻视和放松思想道德修养的倾向,出现了思想道德素质滞后,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知识不能协调发展的现象,这显然不利于我国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无疑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江泽民强调,没有好的思想品德,是不可能把学到的知识真正奉献给祖国和人民的,将来也难以大有作为;因此,“青年时期注重思想修养,陶冶情操,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自己一生的奋斗和成就将会产生长远而巨大的作用”[3]。大学生活接受的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将成为大学生一生事业成就的基础。

其次,要从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关系上,认识思想品德修养和品格意志的锤炼,是大学生立足社会的基础。大学生既要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又要注重社会实践、投身社会实践,努力实现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大学生要立志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磨炼意志,砥砺品格,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思想的升华、政治的坚定、品德的修养,不仅体现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而且更体现在走向社会的工作实践之中。

再次,要从实现个人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关系上,认识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德育的新要求和新内容。当代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是无可厚非的。但同时,应该通过德育,让大学生懂得,个人价值的实现要同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相结合、相统一;只有在为祖国、为人民服务中实现的个人价值,才是最有意义的,才是人生价值的最辉煌的实现。如江泽民所指出的:“个人的抱负不可能孤立地实现,只有把它同时代和人民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用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为祖国为人民服务,才能使自身价值得到充分实现”[4]

最后,要从实现远大理想与坚持艰苦奋斗的关系上,认识理想教育和国情教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德育,既要帮助大学生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远大理想,又要使大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国情,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充分认识到远大理想的实现,要经历长期的艰苦奋斗,“历史的胜利与成功,永远属于具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艰苦奋斗的人们”[5]

这四个“统一”,对我们认识面向新世纪为什么要更加重视德育,进而怎样在德育实施中力求取得更大实效,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的。

第三,“更加重视德育”要在三个“坚持”上下功夫。

面向新世纪,强调更加重视德育,也是为了纠正一定范围和相当程度上存在的轻视德育的现象,克服德育中的薄弱环节,切实加强和改进德育,充分发挥德育在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中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因此,更加重视德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也不能只停留在原有的认识水平和工作习惯上,要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勇于探索,勇于开拓,形成高校德育的新思路。

从总体上看,面向新世纪,重视高校德育,首先要在三个“坚持”上下功夫。

一是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教育和武装广大学生。要抓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主渠道,做好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通过理论学习,要求大学生深入地理解: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科学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深刻理解这些论断的内涵,不仅要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本身,而且还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搞清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和理论成果,理解邓小平理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间继承、坚持和发展、创新的辩证关系。同时,还要采取课堂内和课堂外、校内学习和社会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大力组织好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宣传和研究。

二是坚持倡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既应该是德育的基本内容,也应该是德育在大学生思想和行动上落实和贯彻的集中体现。在这一过程中,也要注意提高大学生分辨和分析各种错误的政治理论、思想文化思潮的能力,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道德的侵蚀。

三是坚持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搞得更加生动、扎实、有效。

提出这三个“坚持”,并从指导思想上明确这三个“坚持”的主要内容及其在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提高高校德育水平和实效,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的。

第四,更加重视德育要着力于五个环节,突出教师的育德育人作用。

从德育的内容和方式来说,当前,应该十分注意在五个环节上着手、着力。这五个环节就是:一是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日常的品德教育,在教育的实效上下功夫,特别要在大学生中,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美德和党的优良传统、树立爱国奉献精神、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近年来,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已经成为高校德育的有效途径和有力载体。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环节。三是要切实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正确认识国际和国内形势,准确把握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方面,也是高校德育的经常性工作之一。四是要高度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与劳动人民的关系,增强与劳动人民的感情,走与劳动人民相结合的道路。五是要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教育。要着重在心理健康知识、个性心理品质和心理调适能力培养等方面,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这里提到的五个环节,深化了德育的内涵,拓展了搞好德育的视野。这里论及的五个环节,也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一个时期以来,在德育的内容和方式理解上的某些偏误。例如,关于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的问题、关于走与劳动人民相结合的道路的问题、关于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等,都明确地纳入了德育实施的范围。

更加重视德育,还要突出高校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重要作用。在德育中,教师应该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应该处处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好思想、好品德、好作风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应该自觉地学习马克思主义,自觉地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教书育德、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的光荣而崇高的职责。


注释

[1]《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10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369页。

[3]《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32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32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3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