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15):金融危机以来的中国就业季度分析
- 曾湘泉
- 4098字
- 2022-09-02 06:00:56
序
就业市场短期分析及预测源于我国劳动力市场短期波动及对策的现实需求。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就业市场受到冲击,就业形势变化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使得我国就业市场短期分析和预测的重要性上升。在此背景下,我本人负责的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自2009年一季度开始,启动了短期就业市场形势分析及预测工作。一方面,我们与智联招聘公司合作,利用他们活跃简历和企业招聘人数的大数据(自然观察数据),开发出了能及时反映我国就业市场短期波动和变化的中国就业竞争指数(CIER指数)注1,并通过召开中国就业季度分析会予以发布注2;另一方面,在中国就业季度分析会的基础上,整理并编写《中国就业季报》(内部报告),向相关部门反映我们对就业形势的分析和判断,并为国家就业政策决策提供咨询和建议。
《中国就业季报》基本满足了就业市场短期分析和预测的现实需求,包括主题报告《中国就业形势分析——基于网络招聘数据的结论》,《中国就业政策解读》、《专家视点》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中国就业季度分析会的内容也不断丰富。
中国就业竞争指数发布和分析是《中国就业季报》的核心内容,该指数是反映劳动力市场紧张度的指标。其计算方法很简单,即岗位申请人数除以岗位空缺数。CIER指数越大,表示一定空缺岗位的竞争者越多,劳动力市场的紧张程度越大;CIER指数越小,表示一定空缺岗位的竞争者越少,劳动力市场的紧张程度越小。
总体来看,2009年以来,全国的就业形势有所好转,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招聘需求和求职人数均有明显上升,但由于同期招聘人数的增长速度要快于求职人数的增长速度,使得CIER指数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明显下降趋势。2008年二季度CIER指数2.70,为历史最高点,这真实反映了金融危机对中国就业市场的巨大冲击和影响。2008年,沿海地区出口为导向的制造业大规模裁员,造成2 000多万名农民工失去工作岗位并返回家乡。注3当年国家启动4万亿投资计划,情况开始发生变化。2009年一季度基本处于“横盘”;二季度竞争指数开始下降;三季度和四季度继续下降。2010年全年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趋缓,就业压力下降;特别是当年四季度CIER指数一反往年上升或持平的常态,继续较大幅度下降。2011年一季度同2010年四季度持平,2011年二季度CIER指数自2008年以来首次降到1.0以下,这与当时政府增加4万亿投资,扩大劳动力需求有关,更与实施“五缓四减三补两协商”等多项促进就业的政策有关。注42011年三季度和四季度以后,除2012年年初季节性因素导致CIER指数上升外,CIER指数迄今始终维持在1以下运行。这标志着自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就业市场已发生根本逆转。本次公开出版的2009年一季度至2012年四季度的16期《中国就业季报》内容,真实记录和反映了我国就业市场在这一时期重要的历史变动。
借助CIER指数与其他经济指标的关系研究,分析CIER指数与CPI、GDP增长率等重要经济指标的关系也是《中国就业季报》的重要内容。众所周知,沿用多年的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标缺乏市场敏感性,很难借此展开宏观就业形势的分析和判断。分析表明,CIER指数与CPI、GDP增长率等重要经济指标表现出较显著的相关性,2012年三季度,我们开始运用CIER指数,结合宏观经济其他各项指标,开展了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解读与预测。过去几年,利用中国就业竞争指数所开展的分析和预测整体上是成功的,也是令人满意的。国际著名的投行摩根士丹利公司,就曾在其宏观分析报告中多次引用CIER指数和我们分析的结论。国际劳工组织(ILO)就业司Azita Berar Awad女士,欧盟就业、社会事务与包容总司司长Koos Richelle先生等国际组织负责人都多次来到中国就业研究所访问和交流,对我们的分析和研究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自2009年以来,我们先后完成了国际劳工组织委托的“金融危机以来G20国家就业创造、工作恢复和企业支持政策评估(中国部分)”,“中国就业政策实施、监督及评价机制”,“中国青年就业政策地图”等多项重要课题的研究。注5
《中国就业季报》除了利用CIER指数对季度就业形势进行总体分析之外,还对行业供求形势变化,东中西部地区就业形势变化,一线、二线城市就业形势变化等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结论。
从行业分析的角度看,这一时期绝大多数行业的CIER指数有明显下降,只有极少数行业的CIER指数有所上升,表明大部分行业就业竞争压力都在下降,只有少部分行业的招聘难度加大,就业压力仍然存在。此外,求职竞争最强和最弱的行业排名变动不大,但行业间的就业形势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平均CIER指数值在3.5以上,而竞争压力最小的行业CIER指数值在0.7以下。
从大类行业的角度看,制造业、生产服务业、文化和生活服务业以及其他行业的就业竞争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相对来看,同一年中同期的CIER指数除其他行业之外,制造业最大,其次为文化和生活服务业,再次为生产服务业,说明其他行业、制造业、文化和生活服务业、生活服务业的就业竞争压力依次降低。
从24个大中城市的角度来看,各城市2012年的就业压力与2009年相比均有所下降。其中,北京、天津、深圳、广州等大城市就业竞争压力下降幅度比中小城市的下降幅度大,广州、苏州、深圳持续位列就业竞争指数高的城市,北京、上海从就业竞争指数高的城市序列逐渐退出,天津、重庆、厦门、青岛、西安等二线城市的就业竞争指数有所下降,就业形势加速向好。从区域差异看,东、中、西部地区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并且区域间城市的就业竞争差异在缩小。从城市规模来看,一线、二线城市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并且同期一线城市的CIER指数要高于二线城市,说明一线城市的就业竞争压力仍然相对较大。注6
有关中国就业政策解读及专题研究也是《中国就业季报》的重要内容。《中国就业季报》收录了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务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部门连续出台的多项就业政策,并对实施效果进行了初步探讨和研究。
随着中国就业季度分析会有关专题研究的深入,《中国就业季报》的内容不断充实。同时,我们还接受相关部门的委托,利用中国研究所的研究优势,开展了一些与就业形势分析相关的专题研究,如有关大学生就业的三方协议制度、短期预测与职位空缺、季节因素调整方法、劳动力市场时序数据季节调整、金融危机下的就业政策、就业政策评估的设想及思路等。
中国就业季度分析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相关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中国就业研究所发布的CIER指数,是借助智联招聘大数据所开发出来的一个就业市场分析和预测指标。截至2012年12月底,该数据库共有2 130万份活跃简历注7;有290万家签过合同的企业。求职者和招聘企业共涉及30个大中型城市的46个行业、53个职业。我们使用的这套数据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不仅数据量大,而且是一种活数据和不断更新的数据、一种自然观察的数据、一种生产和经营活动自然派生出来的可用于分析就业市场变动的重要数据。正因为如此,它具有误差小、反映及时、人为干预少等特点。借助该数据,中国就业季度分析所得出的一些结论,特别是政策建议,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相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认可。2014年,我本人以中国就业竞争指数变化状况为依据所撰写的《当前就业形势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一文曾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2009年,我们接受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司的委托,开展了有关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调查报告得到了现任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的重要批示。自2009年一季度召开中国就业季度分析会以来,时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于法鸣司长、张莹副司长、尹建堃副司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业和收入分配司胡德巧副司长,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赵云城副司长、彭永涛副司长、张志斌副司长等都定期出席中国就业季度会,并对中国就业季度分析会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中国就业季报》已成为国家相关部门短期就业形势分析,乃至就业决策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成立于2004年的中国就业研究所迄今已走过十个年头。本书的出版也是为纪念中国就业研究所成立十周年的一份献礼!2003年3月28日,我和蔡昉教授应邀为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讲解“世界就业趋势及我国就业政策研究”专题。此后,我本人学术研究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转向了就业政策领域。为进一步推动就业问题的研究,2004年,中国就业研究所成立。最初的几年,我们开展了中国就业战略研究,发布了《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劳动力市场的就业与失业测量》、《劳动力市场中介与就业促进》、《就业能力提升战略》等中长期研究报告。这些报告出版后,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我们开始关注就业形势的短期分析。起源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中国就业季度分析会,一方面公布中国就业竞争指数,分析和预测短期的就业形势波动,总结和评估就业政策及其效果;另一方面也创造了难得的机会,使得理论工作者和实际部门人员能够定期相聚。通过中国就业季度分析会这一交流平台,拉近了理论工作者与实际部门人员之间的距离,增加了相互信任。在相互讨论、切磋和学习,以及成果展示的过程中,大大加深了我们对中国就业市场的深度思考和认识。每一次中国就业季度分析会都是一场有关就业形势分析的交流和对话,也是思想火花的碰撞,更是一季度又一季度对就业问题,乃至国家宏观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深度聚焦和思考。回想这一段时光,可以说,无论是来自政府部门的官员,还是大学的学者,都从中获益多多。感谢中国就业研究所的各位同仁,杨伟国教授、赵忠教授、唐鑛教授、易定红教授、丁大建研究员、王霆教授、耿林副研究员、葛玉好副教授、苏中兴副教授、熊通成副研究员、卿石松副教授、杨玉梅副研究员以及李洪坚、巫强、郝玉明、刘彩凤等研究人员,他们为中国就业季度分析会做出了贡献。感谢崔钰雪副教授多年来不辞辛苦,任劳任怨,长期承担季度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工作,感谢智联招聘产品总监郝建先生多年来为我们提供智联招聘数据并经常与我们分享他的经验。正是大家的积极投入和不懈努力,才使得中国就业季度分析会能够长期坚持下来。期望在今后的岁月里,大家继续携手前进,为将中国就业研究所建设成为中国就业政策研究领域的高端智库,为中国就业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曾湘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