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非正式组织理论及其研究

第一节 非正式组织概述

一、“组织”与相关概念辨析

非正式组织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在具体界定上都存在争论,而且话语系统也不统一。在英文中指向非正式组织的词语有:informal groups、informal organization、small groups、group、potential organization、potential group、coterie等。通常用的是informal groups和informal organization。在中文中指向非正式组织的词语有:“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群体”“非正式团体”“小团体”“非正式小群体”“小集团”“小圈子”等。通常使用的是“非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群体”可以与informal groups和informal organization分别对应。

“组织”(对应于英文organize或organization)是一个源于生物学的概念。生物学中,形态相似、功能相同的一群细胞和细胞间质组合起来,就称为组织。这是动词语义,组织也有名词语义。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许多形态相同,结构、功能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联合在一起构成的,这样的细胞群被称作“组织”。组织是构成器官的基本成分。许多器官联系起来,形成能完成一系列连续性生理机能的体系,称为系统。例如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以及肝、胆、胰等一系列器官联系起来,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组成了消化系统。此外,还有运动、呼吸、泌尿、生殖、循环、神经、感觉和内分泌八个系统。这八个系统构成了“人的生命”,使人成为一个整体。随着生物学的普及,“组织”(指organization或organize)一词应用到社会科学中或社会生活中应该是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的事情。中国古代汉语中的“组织”一词完全没有生物学的含义,主要是指“织成的织物”“经纬相交,织作布帛”,后来也引申为“安排”“整顿”“管理”等含义。大概是在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18到19世纪,中国已经开始普及使用“组织”一词了。

“组织”(指organization或organize)一词,最早可能是在社会学中被用作学术用语的,后来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哲学等普及使用。

在管理学中,“组织”一词的含义也有名词和动词两个方面。从名词看,指组织结构,即反映人、职位、任务以及它们之间的特定关系的网络。这一网络可以把分工的范围、程度,相互之间协调配合的关系,各自的任务和职责等用部门和层次的方式确定下来,成为组织的框架体系。从动词看,指维持与变革组织结构,以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通过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变革,将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在时间上、空间上科学地组织起来,使每个成员都能接受领导协调行动,从而产生新的、大于个人和小集体功能简单加总的整体职能。

汉语中“群体”对应的英文有二:colony,group。前者指“由许多同种生物的个体组成的整体”,后者指“同类人或事物组成的整体”。本书中的所谓“群体”主要是指后者,即“group”或“groups”。“群体”一词在汉语中很早就开始使用。群体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但不是任何几个人就能构成群体。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形成的人群。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成员有共同的目标;成员对群体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群体内有结构,有共同的价值观等。群体具有生产性功能和维持性功能。群体的价值和力量在于其成员思想和行为上的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取决于群体规范的特殊性和标准化的程度。群体规范具有维持群体、评价和导向成员思想和行为以及限制成员思想和行为的功能。在群体中,与正式规范同时存在的还有非正式规范。当非正式规范与正式规范相一致时,人们往往遵循非正式规范行为。群体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制约表现为服从和从众。群体规范通过内化—外化的机制影响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变化,是管理上通过建立和维持良好的群体规范培养好思想、好品德的心理依据。

根据“组织”表现出的性质,可以把组织的构成要素确定为:组织环境、组织目的、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这四个基本要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组织。组织可以从组织的规模程度去分类,可分为小型的组织、中型的组织和大型的组织;也可以按组织的社会职能分类,可分为文化性组织、经济性组织和政治性组织;还可以按组织内部是否有正式分工关系分类,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群体”的构成要素有四个方面:活动、相互作用、感情、规范;影响群体行为的要素有六个变量:成员、任务、结构、领导、环境、参数。一个群体的行为,不但深受上述六个变量的性质和程度的影响,而且还受这六个变量相互之间关系的影响。从群体是否实际存在,可以将群体划分为:假设群体、实际群体。根据群体规模的大小,可以把群体划分为:大群体、小群体。根据个体的归属,可将群体划分为:实属群体与参照群体。从群体的构成形式而言,可以将群体分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还分为命令型群体和任务型群体两种。常见的非正式群体也有两种:利益型群体与友谊型群体。刘凤霞还具体论述道:群体=团体=组织,是一个错误的论断。这是因为,首先,群体在中国现实社会中相对独立于组织存在;其次,群体并不完全包含于组织外延之中,群体与组织间的关系不是属种关系,而是交叉关系。(注:参见刘凤霞:《关于组织与群体等概念间关系的探讨》,载《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

由此看来,“组织”与“群体”两个概念既有相通一面,也有不同之处。从使用角度看,组织主要是指向“管理”,而群体主要指向“社会”;从使用范围看,组织主要是规范用语、学术用语和官方用语,而群体主要是社会用语、生活用语和普通用语;从学科使用范围看,组织主要在组织行为学、领导学、政治学等学科中使用,而群体主要在社会学、心理学(尤其是管理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中使用。

二、非正式组织概念辨析

通常意义下,我们所说的“非正式组织”是与“正式组织”对称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们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以感情、喜好等情绪为基础的,松散的,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它是在组织内部不分等级、不受限制的,因为一些共同的因素而形成的,具有各自特点的,但是不具有成文规定的小团体、小圈子等,如同期进入组织的成员,同一个部门下的组织成员等多能形成一些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常聚在一起的小圈子。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对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仅靠正式组织无法达到的一种情感满足的需要。组织与群体、正式组织与正式群体、非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群体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2—1表示:

4

图2—1 组织与群体的分类

在组织中经常存在这样的现象:当一部分组织成员利益受到威胁时,他们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小团体以维护自己的利益;或者当一部分组织成员对某一事物持类似看法时,他们也可能联结起来组成一个团体。这种团体便被称为“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围绕核心人物建立,并不遵守法定程序建立,没有明确的组织机构、章程和文化,其思想基础与行为准则往往是一些共同的生活习惯或价值观念等。

“非正式组织”在广义的意义下并不具有明确的组织界限和组织标准,这样的性质使得广义下的“非正式组织”得以扩展为整个组织的文化、风格和精神面貌等甚至超越组织本身存在。一个组织中的文化引导着全体组织成员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和交流模式等,一些文化也并未成为制度并且具有不定因素,这样的广义圈子也可以是一个广义的非正式组织,符合非正式组织的一般性质并对企业的影响与通常意义下的非正式组织一样有双刃剑的效用。再如某行业在实践中形成默认的道德规范,彼此遵守默认行业规则,偶尔一起聚会讨论等等,这样的小圈子也是超越组织本身的广义下的非正式组织。由此可知,广义下的非正式组织不是以成员作为组织界限而是以临时的某种思维观点作为界限,具有适时的伸缩性和无限的延展性。

从非正式组织人群的集中度、紧密度来划分,年龄、背景和文化层次相近的,长期工作相近的,容易形成有固定成员、有活动计划、有固定领导并且小道消息又特别多的小圈子;与其对应的是人员变动的、临时希望得到彼此心理认可的或从众的一些人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具有小团体性质的、松散型的非正式组织。不管是通常意义下还是广义下的非正式组织,从组织的性质和功能上来说只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积极的、促进组织实现组织目标的方面;一个是消极的、削弱组织实现组织目标的方面。基于这两个方面的引导管理是我们进行非正式组织引导管理的出发点,而对通常意义下的、组织内部的非正式组织的引导管理,是我们讨论思考的重点,而我们下面未经特别标注提到的非正式组织亦指通常意义下的非正式组织。

企业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区别于一般非正式组织,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维系纽带以谋非正当利益为主、以情感为辅。一般非正式组织主要以感情为维系纽带,与正式组织的利益一般不会冲突,但企业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不仅以情感为纽带而且更以利益为生存基础,或者为了某种政治目的,或者为了某种经济利益,甚至有可能以牺牲企业组织利益或者公众利益为代价。

二是以某个企业领导为核心。一般非正式组织的核心人物是德高望重的权威人士,而企业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的核心人物多是一些企业领导,成员的服从并非完全自愿,具有条件性和被动性。

三是强化了官场游戏的潜规则。企业组织中的官场游戏潜规则在非正式组织得到强化,要求组织成员绝对忠诚,强调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处罚比一般正式组织更严厉,甚至有些类似于旧社会帮规。

四是黑洞似的吸附力。企业组织内的成员总是会被划归到某个非正式组织里去,非此即彼,在非正式组织以外没有中立者或第三者,非正式组织像黑洞一样吸附所有靠近这个组织的个体。

五是较强的独立运行能力。尽管非正式组织依附于企业组织而产生,但一旦形成,非正式组织将独立于企业组织而发挥作用并渗透于企业组织的组织气候中。

六是网络化结构。企业组织内的非正式组织以人际关系本位为组织观念,形成一种非市场化、非科层制的人际关系网络结构。

同其他非正式组织一样,企业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既可能产生积极作用,也可能产生消极作用。如果引导不当、管理失控,非正式组织对企业组织可能造成以下重要危害:

第一,阻碍企业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由于企业组织中非正式组织目标与企业组织目标大相径庭,不仅有可能使其成员放弃企业组织的利益,甚至可能成为企业组织目标实现的重大障碍和异己力量。

第二,损害企业组织的正式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具有严密的科层化和功能化特征,这样的结构是为服务于管理职能而创建的,具有较强的独立运行能力,但网络化结构的非正式组织极有可能冲击和破坏正式组织的结构关系。

第三,阻碍行政改革与创新。由于非正式组织成员在长时间的相处中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心理模式,习惯于在不变的模式中生存,对企业组织结构有绝对的惰性,而管理机构改革与管理创新是行政管理发展的常态,这样非正式组织及其成员大多产生反对企业组织变革的心理趋向,甚至演化为行动。

第四,造成企业组织成员的角色冲突。不同于其他组织,企业组织成员的角色是由不同企业组织的结构与职能决定的,规范而法定,而作为非正式组织成员所充当的非正式组织角色,却有可能与其充当的企业组织成员角色不相容而冲突,在这种冲突情况下,非正式组织的角色完成可能成为首先选择,对企业组织的职能发挥会产生消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