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是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这一年,中国经济能否行稳致远,对“十三五”时期开展经济社会建设、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意义重大。面对新时期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的契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文化及文化产业再次被作为重要议题写入规划中,规划提出“加快文化改革发展”“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等,并确立“十三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发展目标。回顾“十二五”时期,我国文化事业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成绩斐然,至2015年,全国公共图书馆、群众文化机构、博物馆服务人次分别达到5.89亿、5.48亿、7.81亿,年增长率均在10%左右;全国艺术表演团体演出收入达到93.93亿元,比上年增长24.1%;8家文化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首发融资额共计80.62亿元,19家上市文化企业实现再融资,共募集资金506.30亿元。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2014年达到3.8%,相比2010年的2.8%提高了一个百分点,而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2014年已超过5%,如此来看,在“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也即在2020年,我国文化产业极有希望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从而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十二五”的圆满收官为“十三五”时期的文化事业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也将成为“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创新创业的新动力,而推动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文化消费活力、推行“文化+”的融合发展模式将成为“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着力点。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是文化的载体。五千多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丰富而厚重,在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精神信仰、伦理观念、处世哲学等,对推动当代城市发展依然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价值。中华文明不仅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在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交融的21世纪,文化更是影响城市发展最为深远的内在要素,是城市精神特质的塑造者。从城市的产生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来看,二者相伴而生。文化的力量熔铸于城市的生命之中,塑造城市的魅力、引领城市的发展、推动城市的进步;而城市也在历史演进中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文化发展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正日益成为国际舞台上各国城市乃至各国之间竞争的焦点。我们也应该清晰地认识到,我国城市文化建设还存在较大的有待继续完善和改进的空间,我国城市文化发展水平与世界发达城市的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尚未在国际市场上形成有力的竞争优势。面对世界各国文化交融时代的来临,中国文化在文化全球化中的地位如何凸显,以及如何传播、影响其他国家的人民,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重要问题。

与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形势相呼应,学术界围绕文化议题的研究也是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学者基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对文化发展问题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和探讨,并形成了很多有意义的研究结论。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我们发现,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主要是理论探讨较多,实证研究较少;基于全国层面的研究较多,而基于城市层面的研究较少,尤其是以城市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研究更为少见。研究视角、研究维度、研究方法等都有待拓宽,研究内容和体系仍需丰富和完善。

基于上述思考,本书搜集和整理了2014年我国23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文化相关数据,借助一定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我国城市文化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和评估,揭示了我国城市文化发展的客观现状,厘清了城市文化发展中的不足和薄弱环节,可为探索推进城市文化建设、促进城市文化发展提供参考。本书研究的脉络、主要内容及各章执笔者具体如下。

第一章,中国城市文化发展总论。执笔者王琪延、黄羽翼、王博。本书在这一章节中,系统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在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当代城市发展方面所具有的精神价值,提出应以“内容创新、形式创新、科技创新、教育创新、学术创新、产业创新”推动城市文化供给侧改革,突破传统文化发展的困局;通过对文化发展政策的历史演进进行系统梳理,揭示国家助力城市文化发展的战略举措和文化发展方向;从宏观层面分析了全国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融合趋势以及城市文化消费水平的稳步提高。

第二章,城市文化发展指数理论框架。执笔者王琪延、徐玲。这一章是研究城市文化发展指数的理论基础。本章基于现有研究成果,以及对城市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诠释,从理论层面构建了城市文化发展指数理论模型以及城市文化发展指数的评价体系,并对城市文化发展指数的测算方法进行了说明。

第三章,中国城市文化发展指数及综合分析。执笔者徐玲。本章基于城市文化发展指数理论模型和评价体系,以2014年国内23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研究样本,对我国城市文化发展指数进行测算和综合评价分析。

第四章,中国城市文化发展分要素指数及比较分析。执笔者徐玲。本章基于城市文化发展指数模型以及国内236个城市文化发展指数的测算结果,对构成文化发展指数的六大文化发展要素在样本城市的现状水平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样本城市文化发展的优劣势,厘清各城市文化发展中的具体薄弱环节。

第五章,中国城市文化发展指数分析——以北京为例。执笔者王琪延、黄羽翼、王博。北京作为我国政治、文化的中心,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发展水平显著领先于国内其他城市,“建设世界文化中心城市”更是北京文化发展的核心目标。基于此,本章以北京为例,将北京作为国内文化发展的重点城市予以关注,对北京文化发展现状进行了更为具体和深入的分析,在总述北京文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别从国际视野和区县维度,对北京文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和比较研究,分析北京文化发展的优劣势,揭示北京建设世界文化中心城市的不足之处和薄弱环节,为从不同层面探索北京文化发展的提升路径提供更为细致和客观的科学依据。

第六章,中国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执笔者王琪延、徐玲、黄羽翼、王博。本章基于前面章节中对中国城市文化发展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结论,立足不同层面对城市文化发展的不足及现存问题进行总结提炼,并据此提出推动我国城市文化全面发展的对策选择,以及促进北京区县文化特色发展、加速建成世界文化中心城市的战略选择。

课题组的每一位成员对于本书的完成都做了巨大的贡献,徐玲、黄羽翼、王博、马瑜、马琳共同承担了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工作,徐玲协助笔者做了很多统稿和修订工作。由于本书对我国城市文化发展指数的测算涉及236个样本城市、83个数量指标,需要查阅各个城市的统计年鉴、各市统计网站的官方数据以及其他相关年鉴,数据清理任务十分繁重,经过一年多的数据搜集、整理、测算以及反复讨论与修改,书稿成形。在此谨对课题组成员以及所有关心书稿进展的专家学者深表谢意。同时也要感谢出版社的诸位编辑为本书出版所做的大量编辑工作。

由于我国城市文化统计工作尚不完善,各城市年鉴中对文化指标的统计标准及统计口径并没有保持完全的一致性,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发展较为落后的城市,文化统计严重滞后,一些较为重要的文化发展指标或未做数据统计或存在年份上的数据缺失,对本书研究工作的开展形成很大的阻碍。在对个别城市文化指标数据缺失的处理上,一方面,运用统计方法进行推算、插补或近似替代;另一方面,将指标数据缺失过于严重的城市予以删除,最后仅保留了23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研究样本。此外,城市文化发展指数理论评价体系中一些重要的文化指标,由于数据很难获取而未能纳入实证评价体系中。数据难以获取与数据缺失等问题的存在,使本研究难免存在未尽之处,有待我们在后续的分析和研究中加以补充和完善。书中难免存在错漏之处,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王琪延

2016年8月于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