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研究的内容与思路

一、概念界定

IMF于2005年率先提出了全球经济失衡(global imbalance)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一国或地区拥有大量的贸易赤字,而与之相对应的贸易盈余则集中在其他国家或地区。自那以后,一些相关文献将全球经济失衡与贸易失衡、经常账户失衡、外部失衡等概念等同起来。Cooper(2005)、Bordo(2005)等美国经济学家在此基础上拓展了失衡的含义,将美国的贸易赤字与对外负债增加视为全球经济失衡的表现;IMF在2006年的“全球失衡多边协商”计划中将全球经济失衡进一步概括为:国家间贸易和投资的净逆差或净顺差。参见“The Multilateral Consultation on Global Imbalances”, IMF Issues Brief April 2007.IMF working paper.WP/09/64.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McKinnon和Schnabl(2009)将全球经济失衡理解为贸易失衡及其所导致的金融中介机构的大规模失衡。另一些学者则将经常账户余额与国际资本流动联系起来,认为应该从国际收支角度来衡量全球经济失衡,虽然美国拥有大量的经常项目逆差,但与此同时,顺差国的大量资本流入及无形收益(包括美国净国外资产收益)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使其外部失衡不如统计数字上那么严重(Dooley, 2004; Hausmann, 2005;李向阳,2006)。

国内一些经济学家则从更为宽泛的角度理解全球经济失衡,如张燕生(2006)将全球经济失衡理解为与对外经济相联系的国内储蓄、投资、生产、贸易的总量失衡及其相关的制度与系统失衡,将全球化的世界经济视为相互依存的大综合体,其内部的各种差异便通过失衡体现出来。华民(2007)则将世界经济失衡表述为,由供求双方不平衡而造成的短期市场非出清状态或长期起作用的因素所导致的世界经济失衡,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卢谨(2010)将全球经济失衡定义为:由于少数国家大量贸易差额所引起的经常账户、国际资本流动与对外债务失衡等,并给国内外经济长期发展带来冲击的不稳定现象。

针对全球经济失衡进行概念界定的现有文献不多,但从大量相关的研究内容和分析视角看,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常项目(或贸易)失衡只是全球经济失衡的表象,它应该包含更为丰富的内容。本书倾向于IMF2006年的定义,即,将国家或经济体之间贸易账户或资本账户的巨额赤字和盈余现象理解为全球经济失衡,认为全球贸易失衡在本质上只是跨境资本流动的一部分,全球贸易失衡与跨国金融资本共同形成资本环流的动态格局,并由此实现全球财富的转移与再分配。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构安排

从利益分配视角探讨全球经济失衡现象是本书的核心和关键。全书把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经济失衡模式作为起点,沿着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失衡的利益分配机制—失衡的利益分配格局—全球经济失衡趋势为主线,将美国作为贸易逆差和国际资本净流入的中心极,将以东亚国家为代表的顺差国作为失衡的另一极,从利益分配视角对全球经济失衡展开系统分析。全书以利益分配为切入点,从国际生产与消费风险分担、经济增长促进、金融利益这三大视角分析了失衡伙伴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分配格局,探讨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经济失衡模式的发展趋势。全书一共分为七部分。

第一部分是导言。在对全球经济失衡格局及研究现状进行概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本书的研究视角。在美国—东亚—欧洲三极所构成的世界经济区中,美国的外部失衡模式和欧洲经济失衡模式是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体现。但这两种失衡模式存在本质上的差异,本书将美国的失衡模式作为研究对象。将美国作为经常项目逆差和国际资本净流入中心,与之形成失衡关系的东亚国家作为另一极,从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失衡的利益分配机制与分配格局、全球经济失衡趋势这几方面展开系统分析。针对研究的主题和内容,本部分构建了全书的研究思路与逻辑框架(见图1—1),并指出了其中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图1—1 本书的逻辑与框架

第二部分是文献评述。本部分从利益分配的视角梳理了全球经济失衡的研究文献,这些文献可以分为共赢观和利益偏向论两大类。共赢观将全球经济失衡视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包括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互利,这些研究也包括大量中美经济失衡互利的论述。这类文献普遍将全球经济失衡视为市场选择的必然现象,是发展程度不同的经济体之间共生的表现,隐含着失衡双方是风险共担的。利益偏向论者视全球经济失衡为非正常现象,认为失衡的收益与风险是非对称的,给失衡一方带来好处的同时,对另一方和世界经济具有巨大的潜在风险。其中相当部分美国经济学家认为东亚顺差国是全球经济失衡的最大获益者,并使美国面临着对外负债不可持续、美元贬值甚至崩溃的风险;认为美国是全球经济失衡的利益主导者则是另一类偏向论者的核心观点,与此同时,他们还认为,贸易顺差国面临着生产、贸易以及金融方面的一系列风险。

第三部分探讨了全球经济失衡的特点及其原因。此部分首先从历史视角分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全球经济失衡的特点,以美国为失衡中心和持续性周期失衡是全球经济失衡的突出特点。根据上述特点,作者从三方面探讨了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美元本位制是美国外部失衡的根本原因;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是直接原因;失衡双方的经济结构和政策是内推力量。

第四部分试图建立全球经济失衡的利益分配机制模型。从理论上讲,全球经济失衡是两大异质经济体不同利益目标函数驱动的结果,在实体经济领域和虚拟经济领域存在不同的利益分配机制。在贸易失衡的实体经济领域,存在着生产与消费风险分担机制和经济增长促进机制,顺差国获得了生产扩张利益并实现了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逆差国获得了国际消费风险分担利益并达到了需求驱动型经济增长目标。在金融主导的虚拟经济领域,存在着零和博弈机制,一方所得即是另一方所失。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决定了美元的霸权地位与铸币收益,与此同时,将美元作为锚货币的亚洲贸易顺差国则面临着货币错配货币错配的内涵较广,本书指一国对外资产和负债及其损益对汇率变动的敏感性,包括债权型货币错配与债务型货币错配,这里重点强调贸易顺差国的债权型货币错配风险。风险。

第五部分分析了全球经济失衡的利益分配格局,包括第五章和第六章。与第四部分的理论分析相对应,失衡双方在实体经济领域是互利共赢格局,但在虚拟经济领域则表现为美国垄断的利益偏向格局。作为全球贸易逆差中心,美国从经常账户逆差中获得了消费风险分担利益、改善了国内消费者福利并促进了经济增长;东亚贸易顺差国则从商品生产扩张中获得了比较优势的好处,促进了国内就业和经济增长。实体经济领域的利益分配格局在第五章得到了实证检验。

与此同时,美国从金融市场获得了国际资本流动的净收益,贸易顺差国则遭受了相应的资本损失。美国垄断着全球经济失衡的金融利益,金融利益偏向格局在第六章的实证分析中得到了验证。作为全球经济失衡中心与驱动者,美国处于利益中心地位,是全球经济失衡的最大赢家。

第六部分对全球经济失衡模式和趋势进行了探讨(第七章)。在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可持续性争议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本部分提出了影响全球经济失衡可持续的关键因素——利益分配的可持续性。本书认为,在以美元为货币中心和美国为金融中心的世界经济格局下,全球经济失衡和调整都是围绕着美国利益中心展开的,外部失衡对美国是有利且必要的。美国外部失衡的战略性调整只是失衡对象的转化,而不是贸易余额的逆转。基于此,本书得出了与利益分配相应的全球经济失衡的趋势判断——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经济失衡模式将继续存在,美国将仍然是贸易逆差和国际资本净流入中心,但与美国形成失衡关系的伙伴将随着利益的调整而呈现出动态变化趋势。

最后一部分是本书的结论与展望。本书从利益分配的视角对全球经济失衡模式及其可持续性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以下关键性结论:(1)全球经济失衡是双方利益驱动的结果。从本质上讲,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经济失衡过程就是经济全球化扩张中的利益分配过程,既是失衡双方不同利益目标函数推动的结果,又在失衡过程中实现了利益共存和风险转移。作为世界货币与经济中心,维持经济霸权和世界头号货币地位是美国推动外部失衡的战略目标;在出口导向经济战略中推行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实现对发达国家的经济追赶是贸易顺差国的关键目标。(2)失衡双方获得了各自的利益,但并非完全的风险共担。全球经济失衡的利益分配与失衡模式相对应,美国是全球贸易逆差和国际资本净流入中心,同时也是失衡的利益中心。美国是全球经济失衡的最大赢家,它获得了来自实体经济领域和虚拟经济领域的双重利益,并转移了大部分金融风险。与之形成失衡关系的东亚顺差国仅仅获得了来自商品生产与贸易相关的实体经济领域的好处,而在净国际资本逆流过程中则面临着巨大的损失。(3)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经济失衡模式将继续存在。尽管美国的外部失衡呈现出周期性的调整,但这些调整过程也是围绕着美国的经济与利益中心而展开的。美国的贸易逆差对象从德国、日本到东亚的四小龙和四小虎,再到今天的中国,美国外部失衡的调整是贸易逆差对象的转化,而不是贸易余额的逆转。美国依然是进口消费和国际货币与金融中心,而美国的贸易逆差伙伴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现出动态调整趋势。因此,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经济失衡将继续存在,只是在失衡对象的变化和失衡程度上的差异。

最后,在本书的研究基础上,作者对未来的研究领域进行了展望,认为以下几方面值得继续推进:(1)利益分配机制模型的数理化。本书试图从理论视角构建一个2×2×2的两国异质均衡模型,但仅限于逻辑和文字层面的理论构建,如何将这些假定条件与联系机制置于数理模型中是未来有待继续推进的内容。(2)贸易顺差国如何在全球经济失衡中实现利益最大化。贸易顺差国虽然在参与美国外部失衡模式中遭受了风险和损失,但也获得了推进经济发展的相应好处,这种失衡模式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追赶提供了契机。因此,如何趋利避害,在融入全球经济失衡中谋取持续发展是中国等贸易顺差国需要关注的重要领域。(3)欧元区经济失衡模式值得深入研究。作为全球第二大国际货币中心,欧元区经济失衡也成为本轮全球经济失衡的另一模式,主要表现为欧元区内部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失衡和欧元区对外的债务性资本流动失衡,并导致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和持续蔓延。与美国的外部失衡模式相比,欧洲经济失衡模式是欧元区内部不发达经济体对发达经济体的单向依赖,这种失衡模式缺乏充分的风险分担机制,是值得深入展开的另一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