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制造业空间结构演变

制造业是工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扣除采掘业、公用业后的所有30个工业行业。目前,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厘清我国制造业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和演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把握我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有重要意义。本节分别分析了我国1985—2008年制造业总体的空间结构演变、制造业分行业的空间结构变动以及2005—2008年制造业省级层面的分散等三个部分。

一、制造业总体的空间结构演变

从总体来看,在1985—2009年间中国制造业的空间基尼系数从0.481上升到0.566,增长约17.7%,期间最高点在2005年为0.584,最低点在1990年为0.444,如图2—7。具体来说,1985—2009年我国制造业空间结构变化趋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80年代末出现暂时的空间分散,基尼系数6年下降了7.53%;1990—2005年制造业空间上表现出集中趋势,16年增长了约31%;2005—2009年制造业再次出现空间分散,4年下降了3.10%。2005年之前产业地理集中趋势与以往研究一致,但是从2005年起,我国制造业再次出现分散趋势。和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相比,我国的制造业地理集中程度仍较低,不利于区域间的专业化分工,由此可以判断2005年后出现的分散趋势是暂时的,在此阶段的空间结构调整结束后,我国制造业在空间上将继续集中。

图2—7 1985—2009年中国制造业基尼系数总体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1986—2010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和《工业统计公报》等整理计算。

二、制造业分行业的空间结构演变

按照制造业空间结构表现出来的趋势将制造业两位数行业的地理集中趋势也分为三个阶段:1985—1990年、1990—2005年、2005—2008年。

从表2—3可以看出,在整个1985—2008年期间,只有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在空间上一直趋于分散,其他行业总体上趋于地理集中。

20世纪80年代末部分行业出现空间分散,虽然不是主流,但是却最终影响了整个制造业的空间分散。空间分散的两位数行业主要是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行业。

1990—2005年期间也只有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在空间上呈分散趋势,其他行业的基尼系数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集中度提高幅度较大的行业有造纸及纸制品、橡胶、印刷、通信、家具、工艺品、皮革毛皮羽毛(绒)、金属制品、纺织服装鞋帽等制造业,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对于工业行业按要素密集程度的分类参见王岳平:《开放条件下的工业结构升级》,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138。。因为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此类行业对出口的依赖决定了其向沿海集中,沿海布局既可以利用距离海外市场近的优越地理位置,又可以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本节计算了2005年各行业出口交货值/工业销售产值,其中劳动密集型行业最高,大多数超过或接近0.5,从数据上也证明了上述判断。因此,最大程度地靠近沿海使得劳动密集型行业在改革开放以后地理集中度提高幅度最大。集中度提高幅度最小的行业有饮料、烟草、交通运输设备、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医药、石油加工等制造业,这些多数属于资源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其中饮料、烟草、黑色金属和石油加工等制造业都是依赖地方性原材料或地方市场的行业,呈空间分散符合经济规律;另外由于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利税率高、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大,地方保护主义造成的区域间经济壁垒阻碍了其地理集中的进度,因此改革开放后这些资源和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地理集中度提高幅度较小。

总的来说,2005—2008年期间绝大多数制造业两位数行业呈空间分散趋势,分散幅度最大的行业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从2005年起我国制造业空间结构再次出现调整,可能由于以下原因:

1.随着制造业各行业向东部迅速集中,制造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如土地和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大于供给,价格上涨较快,新经济地理理论中的拥挤效应出现,拥挤成本超过集中带来的收益导致对土地和劳动力依赖较大的行业受到影响较大,所以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率先离开。

2.2005年、2006年左右,在全球金融危机前期,我国制造业的出口占GDP比重就已经开始下降,对出口依赖较大的行业最先受到影响,尤其在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对我国这种外贸依赖型的经济来说,大多数行业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无论是东部发展速度的相对下降还是东部向内陆进行产业空间转移,都会使产业地理集中程度下降。

3.近年来我国开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路径之一就是扩大内需。改变我国经济发展对外贸出口的依赖,不仅是党和政府所关心的焦点,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所依托的战略。为了寻求广大的内陆市场,大量企业从东部转移到内陆地区,也会导致产业地理集中程度下降。

在2005—2008年期间,只有5个行业仍继续向东部集中,主要有木材加工、医药、化学纤维、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这些行业的出口交货值/工业销售产值都在0.2以下,其受海外市场的影响较小,说明除了海外市场因素外一直推动这些行业向东部集中的因素继续起作用,其中主要因素之一是产业集聚或产业集群,即为了共享信息、劳动力、基础设施和市场,集聚在东部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作用。另外这些行业除了化学纤维制造业以外,其他4个行业都是地理集中程度很低的行业(见表2—3),继续分散的可能性不大。

表2—3 1985—2008年制造业各行业基尼系数变化趋势

说明:各行业变化趋势用基尼系数增长率来衡量,即用两端的基尼系数之差除以基期基尼系数的百分比,正号表示呈集中趋势,负号表示呈分散趋势;1990年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总产值数据缺失。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1986—2009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和《工业统计公报》等整理计算。

三、制造业省级层面的分散

既然2005—2008年期间制造业各行业均出现空间分散,为了进一步判断各行业空间分散和转移的方向,本文计算了制造业两位数各行业2005年与2008年总产值占全国比重之差,见表2—4。

表2—4 制造业空间转移方向

注:判断转出或转入的指标是各行业2005与2008年总产值占全国比重之差。负数表示转出,正数表示转入。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2006和2009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整理计算。

2005—2008年期间制造业总体从东部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中部承接转移的比重最大,西部次之,东北地区最小。除了烟草、化学纤维、石油加工等制造业是从内陆地区向东部继续集中,其他行业均从东部转出。从东部转出的相对量较大的行业有饮料、木材加工、家具、非金属矿物制品、食品加工、纺织服装鞋帽、金属制品、塑料制品等制造业,除了饮料制造业以外都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与前面根据基尼系数判断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分散幅度最大的结论相一致。

中部地区是制造业各行业最主要的转入地区,除了烟草、化学纤维制造业比重有所下降,其他各行业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转入比重最大的行业主要是木材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食品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同时也有医药、有色金属冶炼等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

西部地区也是制造业的转入地区,除了烟草、医药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其他行业都在向西部转移。转入比重最大的行业基本都是家具、非金属矿物制品、食品加工制造、塑料、纺织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东北地区虽然也是产业转入地区,但是转入的比重较小,而且转入比重最大的行业也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北地区转出的行业有纺织业、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化学纤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交通运输设备等制造业,多数是资源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并且多是东北的优势产业,例如辽宁的石油炼焦加工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吉林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全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新形势下东北优势产业比重的下降,使东北经济发展前景堪忧。

总的来说,2005—2008年期间制造业的分散方向是从东部地区到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转移比重较多的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中部地区还承接了一定量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

2005—2008年的制造业空间分散不能排除是由于扩大内需和海外市场阶段性萎缩导致的我国暂时性的制造业空间调整,也不能排除国家产业转移政策发挥了作用。但这种分散趋势能持续多久?根据新经济地理理论,随着市场一体化水平的提高,由于制造业规模经济递增,产业在总体上必然是地理集中的,这样地区间进行差异化生产,使得地区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当然,在市场一体化进程中,由于技术的更新换代和经济发展阶段的提升,必然会出现产业升级,这时发达地区的拥挤效应使不能适应拥挤成本的落后产业向其他地区扩散,导致产业空间暂时性的分散趋势,但是当落后地区开始对该产业进行专业化生产时,从基尼系数计算出的结果看,产业仍然呈地理集中。因此,我国制造业2005—2008年出现的分散与20世纪80年代末的分散趋势相似,都是在新形势下的产业空间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结果,调整过后产业地理集中仍将是主要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