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北京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860多年的建都史,作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邃而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自金中都以来,北京从华北地区的地域中心,一跃而成为全国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北京作为金、元、明、清等几个封建王朝的都城,遗存于地上、地下的文化文物遗迹,遍布市区与城郊。而在这些林林总总的文化遗迹中,古刹有其独具魅力的文化遗存价值。

北京最早的庙宇是西晋时创建的潭柘寺。西晋之后,中国陷入分裂局面。北京地区仍不断有新建的庙宇,如红螺寺、天宁寺。隋唐两代北京的庙宇逐渐增多,有云居寺、崇效寺、法源寺、戒台寺、白云观等。

辽代帝王崇奉佛教,王公贵族、群臣布施建庙,北京地区呈现佛刹林立、庵院遍布的景观。金代帝王皆信奉佛教,中都城内的佛寺数以百计,著名的有广济寺等。

元代,北京是元朝的帝都,名为大都。忽必烈建立元朝后以藏传佛教为国教。元朝历代皇帝一改金朝限制佛寺创建的做法,纷纷造庙修寺、铸塑佛像。元代在北京所建的寺院非常多,著名的有护国寺、白塔寺、广化寺等。

明代是北京修建庙宇最多的时期,上至皇帝、皇太后,下至太监、士庶,建寺造庙成风。《明宪宗实录》记载:“成化十七年以前,京城内外敕赐寺观至六百三十九所。后复增建,以至西山等处相望不绝,自古佛寺之多,未有过于此时者。”明代庙宇的修建有一大特点,那就是大多数庙宇为宦官出资修建而冠以朝廷“敕建”之名。当时北京著名的寺院有隆福寺、万寿寺、法海寺等。

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发展皆达于极盛,宗教也不例外。帝王都尊崇和善于利用宗教,寺庙的数量仍有增加。清朝末年,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影响,政府诸事维新,民众要求变法,社会动荡不安,宗教受到很多冲击,社会捐助的经费越来越少,许多寺庙开始靠出卖寺产维持生计,也有一些寺庙被公众占据,兴办新式学校。

宏伟的庙宇建筑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职能建筑之一,更是融入社会生活的宗教文化景观。在北京的庙宇建筑中,更为独特的是置身于街巷、胡同居住区中的众多不同类型的寺庙、宗祠、神祠、先贤祠等庙宇建筑。

北京的庙宇历史悠久,丰富多样,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在北京的社会文化建设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中引用的图片来自本人资料整理、科研积累,少部分来自网络与宣传材料,有的图片难以一一联系原作者,在此向原作者表示衷心感谢,凡涉及版权和报酬事宜,烦请及时联络本人或出版社编辑,将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致酬。

袁碧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