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背景

一、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世界政治格局步入了多极化状态。来自冷战中东方阵营中的东欧和苏联自身所发生制度性变化,致使原来两极对抗基础崩塌。以德国的统一为标志,东西方冷战宣告结束,美苏两极称霸世界的格局不复存在,世界各种政治力量争相较量,此消彼长,一个超级大国和多极政治力量并存已成为在较长历史时期内世界力量对比的基本态势,世界政治格局正式步入了多极化状态。而世界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是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我们在看到这种多极化格局在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之外,在一定时期内,世界政治格局中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存在,甚至会诱发和导致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概括来看,这数十年来世界政治与经济关系特征表现为既融合又斗争,这也构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背景。

(一)政治多极化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爱国主义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和高尚美德。从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一颗丹心”到近代以来的“救亡图存”再到当代的“振兴中华”,爱国主义思想锻造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青年学生、普通百姓,为民族崛起而奋斗,为中国崛起而奋斗,为中国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奋斗。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爱国主义都发挥着它极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世界政治多极化时期,热爱国家和捍卫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更成为一个重要的历史课题。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我国的经济社会生活经历了风雨征程,经历了沧桑巨变,我们用了四十年的时间,取得了西方发达国家用一百年时间才达到的成绩,我国的发展成就被赞誉为“中国奇迹”,我国的发展模式被称之为“中国模式”。

我国大学生们也在改革开放中意气风发,越来越自信地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奋斗着。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四十年中,大学生群体和全国人民一起,顶住了二十世纪后十五年的国际政治风波的冲击,抵御了1998年夏秋之际洪水的冲击,喜迎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更令人鼓舞的是2003年春夏之交的全民抗击“非典”的胜利,举国上下,齐心协力,成功应对了2008年“5·12”汶川地震,取得了2008年北京奥运的巨大成功,取得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圆满成功,成功举办了2014年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圆满承办了2016年中国杭州G20峰会。这些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与大学生们的爱国行动是不可分的。难忘大学生们高举国旗翘首企盼回归钟声敲响的时刻,难忘申奥成功时大学生们的热泪盈眶欢庆胜利的热情,更难忘大学生们在没有硝烟的抗击“非典”的战场上面临生死考验时的空前团结,在接受鲜血和恐惧的洗礼之后所迸发的人性和理性的光辉。这一切都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及其产生的必然社会效应。

(二)政治多极化激发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的前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的素质,特别是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走入社会所应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正如十六号文件所强调的那样,我们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来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生的这种使命和任务就是指一个人对他人、对社会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如实现社会责任的“大学生支教”活动,特别是义务支教,一直是被赞誉和推崇着,其中涌现出的众多人物和先进事迹都不同程度地被阐释为“崇高”,这是因为大学生志愿者们战胜着困难,奉献着自己,升华着人格,体现着价值,坚守着责任。另外,新一代的“大学生村官”,他们都是新时期的大学生,有知识、有热情、有干劲、有梦想,但最终选择的却是跟自己父辈同龄的人一起,肩负起带领一个村子致富的重担,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大学生们历史使命意识的展示已经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道绚丽的风景线。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大学生的命运从来都是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的,也正是这种为国家发展、为民族振兴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建功立业。在世界政治多极化时期,大学生推动中国崛起、中华民族崛起的社会责任更为明确。

一是推动中国崛起。世界政治多极化时期,对发展中的中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怎样在世界政治多极化局势中发挥中国的重要作用,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让我们的青年大学生更加坚持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其作用的发挥与中国崛起密切相关,在中国革命、社会建设和改革事业波澜壮阔的接力发展中,一代又一代大学生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智慧和热血。随着世界政治多极化中我国的发展壮大,成为有影响力的重要一极,也为当代大学生创造了广阔的发展平台,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大学生们作为一个朝气蓬勃的群体应该以更为开放的眼光看待世界发展趋势,不断地接受新鲜事物,努力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勇于去承担时代、国家、民族赋予的中国崛起的重任。

二是推动中华民族崛起。大学生要积极锻造自身,推动全社会素养的提高。当代大学生要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进而将正向的力量作用于社会,推动全社会素养的提高,提高全社会人群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例如,推动诚实守信,引领社会和谐发展。大学生面对诚信危机之时,是选择让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改变自己,还是下决心以一己之力去一点一滴改变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这是大学生所要必然面对的问题和挑战。大学生要做时代的先锋,认清自己“精英人才”的身份,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知识和理念,并尝试用先进的知识理念改造客观世界和自己的主观世界,真正为推动中华崛起而努力奋斗。

二、国内政治生活的发展变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改革开放初期重新回到实事求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对党和人民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对推动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进行了大量、有效的工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思想路线上拨乱反正,重新回到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是完成拨乱反正历史任务的根本。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我国走什么样的路、坚持什么样的思想路线的问题,对我们党和国家来说是根本性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当时有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坚持毛泽东晚年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即坚持“两个凡是”;另一种是把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科学体系,认为毛泽东思想有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要完整、准确地把握其“实事求是”的精髓,走出一条新路。面对这种情况,邓小平等党内、军内的一些老同志从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对毛泽东思想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他指出:“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3]随后邓小平又果断而坚决地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要求,冲破重重阻力,率先进行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随着思想路线拨乱反正的成功,不仅促成了政治生活、组织生活和经济生活拨乱反正工作的全面完成,而且还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强大动力。

2.在政治路线上的拨乱反正,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在重新确立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指导思想指引下,确立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并在重新认识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制定了适应国情民意的政策方针,实行了全党工作中心的转移。邓小平指出,党的政治路线的实质是搞四个现代化,最主要的是搞经济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他向全党全国人民指出,在我国的现实条件下,积极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与否,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我们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因为它密切关系着全国人民最大的利益和最根本的利益,这也是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搞好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你不抓四个现代化,不从这个实际出发,就是脱离马克思主义,就是空谈马克思主义。”[4]政治路线上的拨乱反正,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建设。争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基本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3.在组织路线上的拨乱反正,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随着我国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和政治生活的拨乱反正,我们党的组织路线也开始进行了拨乱反正。如进行了规模庞大的“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复查和审查工作,平反工作本着“有错必究”的原则来进行,到十一届六中全会前,已经纠正和平反了绝大多数的冤假错案。全国范围内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基本结束是在1985年。据统计,包括30件影响较大由中央批准平反的冤假错案在内,全国总共有300万名的党员和干部得以平反,恢复党籍的共产党员是47万名。[5]胜利完成了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为接下来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反思历史,总结经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还专门批评了过去那种违反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的错误做法,纠正不符合民主集中制原则的错误做法,批评了个人说了算和个人崇拜的不正常现象,积极推进和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健全党纪党规,严肃党的纪律,随后还在党的组织上作了重大调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形成。

(二)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我国社会展开了全方位的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系列的政治体制改革举措,也成为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背景。

1.推进了基层民主。基层民主的主体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基层民主的实现需要完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为了保证基层民主,1982年我国修改《宪法》,明确要求废除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构建突出群众主体地位的乡镇政权,推进农村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为了从制度上保证基层群众自治的顺利进行,1987年出台了村民自治的组织法,1989年出台了社区自治的组织法。从乡村到城市基层群众自治普遍开展,通过民主选举构建组织,进行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实施民主监督。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村民委员会自治;二是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自治;三是各个单位的基层自治组织;这三种形式的自治组织都是进行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这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存在,能够客观上激发群众的政治参与和社会管理热情,激发群众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参与的热情。另外,这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存在,直接实现了基层民主,有力地推动着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继续扩大基层民主,扩大基层党组织直接选举,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中的重大突破。有利于我国政治权力的科学、合理、清晰地运作,推动着民主政治建设。

2.完善了多党合作制度。多党合作制度是我国政治生活的历史传统和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和八个民主党派以“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精神一起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基本政治制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从1989年以来中共中央发布了多个关于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治制度的重要文件。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党合作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不断推进多党合作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高度肯定了改革开放以来所逐渐发展和完善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6]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要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进一步从参政议政、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等方面加强多党合作。一是参政议政职能的发挥。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近年来,相当一批的民主党派人士在政府、政协和人大任职,如2007年致公党时任副主席万钢就曾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部长[7]。其他的如部级、省级,在市级和县级的任职就更多了,在各层次和各职位为我国的发展做贡献。二是政治协商职能的发挥。每年“两会”的召开,正是各个民主党派政治协商的重要平台,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方方面面,积极献言献策。三是民主监督职能的发挥。民主党派在与中国共产党在数十年的患难与共中,结下了深厚的情意。无论是在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党建方面,还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方面,民主党派都积极发挥着监督职能,保证我国的民主政治、法制文明和经济生活的繁荣稳定。

3.党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员队伍逐渐发展壮大,1978年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3600多万名,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8956.4万名。[8]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了适应新情况,加强党的建设,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召开,提出了新时期要加强党的五大执政能力建设。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角度,对新时期的党的建设提出了更加全面和更加明确的新要求,完善党的执政方略,科学推进党的执政方式,巩固党的执政基础。[9]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和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了党的建设。从2005年1月到2006年6月结束,进行了历时一年半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参加教育活动的党员总计7000多万名,涉及基层党组织350多万个。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不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所受教育党员人数最多的一次,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次全党范围内的集中教育活动。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2013年6月1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启动,活动紧紧围绕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切实加强全体党员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这是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实践活动。

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抓党的建设的鲜明主题。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2014年12月,视察江苏时,习近平总书记将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四个全面”上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布局的高度。党的十九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三)国内政治生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政党政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年的发展,我国政治生活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多党合作更加紧密,政治协商更为全面。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我国一直在健全和完善这一制度,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也逐渐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进程,这也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所着力推动的,这些政治制度的完善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也证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具体方针和政策,以及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这些政治生活中最频繁、最常见的要素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实践倾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和学习生活状况也在随着这些政治生活的影响而发生转化和升华。[10]

2.干部年轻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废除干部终身制和干部年轻化的实现极大地激发了青年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例如,“国考热”和“大学生村官热”。通过查询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公务员考试一年热过一年, 2017年报名人数148.63万人,为2003年8.7万人的17倍。2017年11月,2018年国考结束了资格审查,共有165.97万名考生通过了用人单位的资格审查,平均竞争比为58∶1。从社会发展来看,虽然和“就业难”不无关系,但是也是大学生政治参与热情的重要体现。“大学生村官”是指到农村(含社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1995年,江苏省为解决“三农”问题,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1999年,海南省也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当年浙江省宁波市也采用了公开招考的方式,着力推行了全国第一个“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大学生村官”计划。数年的实践以后,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05年7月联合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委在2006年2月又联合下发了通知,要求各地组织部门积极联合并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村官越来越成为大学生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大学生村官”制度是国家一项重要战略工程,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再次明确指出,继续组织实施“大学生村官”等基层项目,每年选派一批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据《2016—2017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11]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在岗“大学生村官”人数超过10万人。“大学生村官”选聘质量稳步提升,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各项政策逐步完善,流通渠道更加多元。进一步完善科学培养机制和支持保障力度,帮助“大学生村官”主动融入、积极干事、有效创业。

3.国内政治形势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国内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大学生政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青年大学生正是处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时期,爱国热情很高,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己任。所以在社会各阶层群体中,青年大学生是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局势保持深切关注的敏感群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时时刻刻带给大学生们一些思考和探询,也正是基于此,政治生活凭借其深刻的影响力促进了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构建和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形成。

4.依法治国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常注重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完善和发展,无论是邓小平提出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还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的法制建设实践(如数百部法律的出台),都彰显了我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十六字精神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实现,都推动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完善与发展。特别是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更是进一步推动了民主的健全、法制的完善,进一步推进了法治社会与和谐社会构建。也进一步激发了大学生对权利的重视,激发了大学生参与法治社会建设与管理的渴望,激发了大学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而这种积极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参与也反过来影响和推动了社会治理的进一步完善,影响和推动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成长和成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践和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建设,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