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研究
- 靳永翥
- 2861字
- 2020-08-29 06:24:57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一 研究内容
通过深入系统的文献调研,同时经课题组充分讨论,本项目主要由以下四个子课题组成。
(一)贵州省县级政府治理基本现状调查研究
本子课题以“实地调研—资料分析—结果评估”为研究思路,严格界定县级政府治理的内涵并厘清县级政府治理结构,选取贵州省若干典型的县级政府治理实践进行深入的实地调查,根据调查资料对贵州省县级政府治理现状进行分析,包括贵州省县级政府治理的特征、效果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贵州省县级政府治理的制约因素,包括治理体系的制约因素、治理能力的制约因素。最后,着重对贵州省县级政府治理问题及政府治理的“顶层设计”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进一步提升贵州省县级政府治理能力。
(二)基于组合赋权的贵州省9个市州政府治理能力综合评价研究
本子课题以政治治理的合法性、公开透明性、廉洁自律能力、回应能力、危机处置能力、法律制度规范为分析框架,对贵州9个地市州政府治理能力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在广泛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贵州地市州政府治理的实际,从基本保障能力、宏观调控能力、财政能力、基层自治能力、危机处置能力5个维度构建测度贵州9个地市州政府治理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应用层次分析法(主观赋权)和主成分分析法(客观赋权)两类不同评价方法,从组合赋权的角度出发,构建新的组合评价模型,对贵州9个地市州的政府治理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从财政资金、人力资源、制度建设、机制创新、公信力建设以及区域合作等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提升路径和对策建议。
(三)贵州省县乡两级政府服务体系与服务能力建设研究
本子课题把县级两级政府服务体系与服务能力亦分为三种类型:满足公民公共服务需求的服务体系与服务能力、满足日常性需求的服务体系与服务能力和满足突发性需求的服务体系与服务能力。第一类服务体系通常称为公共部门,第二类服务体系指窗口服务或办证中心等,第三类服务体系通常是指救援救灾类部门。在本子课题内,第三类服务体系除了应对公民的突发性需求,还承担某些上级政府临时指派的任务。本子课题的另一基础性研究内容是调查掌握县、乡两级政府施政所依凭的资源,即各种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治理资源。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民族性治理资源是本课题重点关注的内容。本子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就是在上述基础上展开——探讨影响县乡两级政府服务体系与服务能力现代化的因素,并提出推进贵州省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策建议。
(四)贵州省社会治理创新促进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研究
本子课题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理论为指导,充分吸纳借鉴中外关于社会治理的优秀理论成果,从一般性理论分析和理论模型构建入手,借助对贵州省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抽样调查,运用个案分析和数量统计分析等方法,通过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方法有机结合,理清问题及其根源,并提出如何创新贵州省社会治理机制的对策建议及预期目标,以不断提升贵州省地方政府治理能力。
二 预期目标
(一)预期理论创新
本课题理论创新的预期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面了解和把握贵州省县级政府治理基本现状。第二,客观、科学评价贵州省9个市州政府治理能力。第三,全面了解和把握贵州省县乡两级政府服务体系与服务能力建设现状。第四,正确揭示社会传统在贵州农村社会现代治理中的作用机制。第五,构建贵州省社会治理创新促进继承政府治理能力提升机制。
(二)预期实践应用
本项目的预期成果在实践应用方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够为贵州提供一条自下而上的基层政府治理能力提升行动路线图;二是能够为贵州地方政府治理能力评估提供一套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评估指标体系;三是为贵州地方政府走向现代治理,提升治理能力,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科学性、规范性的机制设计。
(三)预期服务决策
本项目的预期成果包括四个子课题研究报告,分别为“贵州省县级政府治理基本现状调查研究”“贵州省9个市州政府治理能力评价研究”“贵州省基层政府服务体系与服务能力建设研究”“贵州省社会治理创新促进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对有关决策部门推进贵州省地方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以提供强有力的公共决策参考。
[1] 基金项目:第三批贵州省协同创新中心项目“欠发达地区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协同创新中心”、2015年贵州省“欠发达地区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协同创新中心第一批招标课题。
[2] Rosenau,James N.,and Ernst-Otto Czempiel,(eds.),: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p.13.
[3] 罗茨:《新治理:没有政府的管理》,《政治学研究》1996年第4期。
[4] 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第23页。
[5] Saito,Fumihiko. Decentralization and Local Governance: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 Foundations for Local Governance. Physica-Verlag HD,2008,pp.1-24.
[6] Box,Richard C.,Citizen Governance:Leading American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Sage Publications,1998.
[7] Leach,Robert,and J.Percy-Smith.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Palgrave,2001.
[8] Agranoff,Robert,and M.Mcguire,Collaborative Public Management:New Strategies for Local Governments.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2004;Bovaird,T.,Loeffler E.,The Public Governance Implications of User Co-production of Public Services:A Case Study of Public Services in Carrick,UK.2007
[9] 马运瑞:《中国政府治理模式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第173页。
[10] 张成福:《公共管理:现时代的挑战》,《中国行政管理》2000年第5期。
[11] 杨冠琼:《经济全球化与发达国家的政府治理范式创新运动》,《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12] 黄德发:《政府治理范式的制度选择》,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第183页。
[13] 汪玉凯、杜治洲:《电子政务对中美两国政府治理模式影响的比较》,《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3期。
[14] 张立荣、冷向明:《当代中国政府治理范式的变迁机理与革新进路》,《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5] 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239页。
[16] 杨晓棠、韩明涛:《和谐社会目标之下的政府治理》,《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17] 付永、曾菊新:《地方政府治理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2005年第2期。
[18] 唐娟:《政府治理论:公共物品供给模式及其变迁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第139页。
[19] 娄成武、张建伟:《从地方政府到地方治理——地方治理之内涵与模式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7期。
[20] 张立荣、冷向明:《当代中国政府治理范式的变迁机理与革新进路》,《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21] 施雪华:《政府综合治理能力论》,《浙江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
[22] 易学志:《善治视野下政府治理能力基本要素探析》,《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23] 郭蕊、麻宝斌:《全球化时代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分析》,《长白学刊》2009年第4期。
[2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第514页。
[2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第519~520页。
[26]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第51页。
[27]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第72页。
[2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89页。
[2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第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