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墟九十年考古人与事(1928~2018)
- 唐际根 巩文
- 1662字
- 2020-08-29 06:03:35
奠基:最初十年(1928~1937)
1.安阳首秀
中国自古即有收藏古物的传统,至北宋时达到高潮,形成金石之学。清代金石学发展到鼎盛时期,许多学者以铜器铭文、墓志、封泥、简牍为依据,考证史籍、解释经义。这种将收藏、鉴赏和考据融入学术研究的传统,为近代考古学扎根中国提供了丰腴的土壤。然而,金石学并不同于现代田野考古学。
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
民国十七年(1928)十月十二日,安阳县政府派科员,协同董作宾等赴小屯村筹措工作事宜,此为散会后之合照。右三董作宾,右四郭宝钧,右六赵芝庭,左二李春昱,其余为工人。
在史语所主持工作的傅斯年坚持“史学即史料学”的理念,提出“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口号,开始筹划具体的殷墟发掘行动。
1928年10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派董作宾专程前往殷墟调查,开启了中国学术机构自行组织并独立完成田野考古的历史。
殷墟的发掘,是中国传统金石学与西方田野考古学方法相结合的产物,标志着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
董作宾初到安阳,直奔彰德十一中学拜访校长张尚德。他们相谈甚欢,并约好次日去小屯村踏访。董作宾又来到东钟楼巷的遵古斋,向店掌柜王嘉瑞求教。在这里不仅了解到了有关小屯出土甲骨文的情况,也认识了被董作宾称为“真正的天才”的河北人蓝葆光,他以刻伪片而闻名彰德。董作宾看过蓝葆光的“大作”,由于他根本不懂甲骨文例,所刻卜辞简直是牛头不对马嘴。第二天,由一个向导陪伴,董作宾亲到小屯村访问。到了小屯村,他听村里人七嘴八舌地讲了二三十年来挖宝的情况,有村民突然掏出欲出售的小块有字甲骨,董作宾眼睛一亮,手往袋里一伸,再往前一递,马上便用三个银元换了一百来块甲骨。村民告诉他说,过去古董商到村里收购时不要这些小碎片,于是他们捡起来存放在家里,所以当时村子里几乎每家都保存着一些“字骨头”。随后他又独自沿着洹河西去,走了一会儿,他看见地上有白点子,低下头将其抠了出来,竟是一块刻字甲骨!一路上,他竟得到大大小小十几片甲骨,当然,都是些残片,上面的字不多。
经过实地勘探,董作宾认为殷墟甲骨并未挖尽,史语所遂开始在殷墟发掘甲骨及其他遗物、遗迹。在小屯村,董作宾还被告知,除了古董商的大肆收集,外国人也对甲骨文特别垂青。为了发财,村民们大都投入其中。村上有个地主叫朱坤的,就组织了一个庞大的挖宝队,他让雇来的青年农民住在地里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垒上炉子,支起大锅,正儿八经地干了起来。一见此景,邻家也不示弱,也雇人干起来。这下主人一招呼,双方拉起架子,竟要决一死战。后来,还闹到了官府。县官下令,谁也不得再挖宝贝,这才偃旗息鼓。
1928年10月,殷墟第一次发掘开工,全体工作人员合影。前排左一董作宾,左三何国栋;后排右起:赵芝庭、王湘、张锡晋、郭宝钧;王湘前立者张守魁;其他为工人及驻军
董作宾回到广州,汇报了在安阳的考察情况,立即得到蔡元培院长的重视。没有几天,董作宾带着500元大洋的发掘费再次来到安阳,地方还派来保安护佑,中国文物考古史上首次独立进行的,对殷墟的科学发掘拉开了序幕,这一天是1928年10月13日。
1929年春,李济被聘任到史语所任第三组(考古及人类学)主任。旋即被派往安阳殷墟主持殷墟发掘。
1929年李济亲自主持的殷墟发掘与第一次相比有明显变化。首先表现在此次发掘不再以寻找甲骨为主要目标,陶器、兽骨、铜器等作为标本受到同等重视。正如傅斯年所说:“近代的考古学更有其他重大之问题,不专注意于文字、彝器之端。”
田野作业时,使用探坑法发掘。每坑3米×1.5米,都给出坑名。1929年下半年发掘时,李济还请张蔚然测量了较详细的殷墟地形图。这一切,都表现出发掘者对出土物空间位置的重视。不过在发掘地层操作上,李济沿用了他在山西西阴村的水平地层发掘法。
指导思想和发掘技术的变化,标志着1929年的殷墟发掘完全脱离金石学范畴,走向现代田野考古学之路。
民国十七年(1928)秋,殷墟第一次发掘,工作人员及军队共进午餐,右起第四位为张锡晋,其左为董作宾
民国十八年(1929)春,殷墟第二次发掘,马王庙南“斜中北”发掘坑全景,左前戴帽者为李济
民国十八年(1929)春,3月16日,殷墟第二次发掘,李济、董作宾在发掘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