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历·见证:侨生情,华教梦
- 胡培安 纪秀生
- 1553字
- 2024-12-21 05:50:32
主编寄语
2018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寒暑,神州巨变。回首过去的40年,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发展;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落后、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在经济上,我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政治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国内、国际上充分彰显其优越性;在文化上,本着“文以化人,文以载道”的传播理念,拥有5000年历史的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誉满全球。
在这值得铭记的时刻,华侨大学华文学院也迎来了65周年华诞。1953年,华文学院的前身——集美华侨学生补习学校,创办于侨乡——集美。她是经国务院批准,并委托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主持创办,专招华侨华人学生以及来华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的外籍学生的特色学校。为适应海外华文教育迅速发展的需要,1997年国务院侨办决定将集美侨校成建制并入华侨大学,与华侨大学对外汉语教学部合并,成立华文学院。
65年来,华侨大学华文学院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侨校,发展成为一个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华文教育教学单位,离不开国家侨务部门的政策指引和悉心关怀,离不开华侨大学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扶持,更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华文人的奋斗与追求。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汉语是中华文化传播的载体,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汉语正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十八大精神的感召下,华文学院充分把握住这难得的历史机遇,继续秉持“为侨服务”的办学理念,坚持将“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自觉融入党和国家侨务工作大局。尤其是近些年来,学院领导班子花大力气加强学院内涵建设,在学科建设、人才引进、基础设施、教学科研、对外交流等方面均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学院发展面貌焕然一新。学科建设方面,学院现有华语与华文教育、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两个学术型专业硕士点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型硕士学位点,有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和华文教育三个本科专业,形成了汉语言本科、两年制专科、短期培训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人才引进方面,学院2014~2017年共引进22人,其中博士14人、硕士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1人,引进人才均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其中有3人具有海外学习或进修经历,生师比适应专业和学科发展,满足教学需要。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新建了智慧教室、微格教室、文化体验教室等,为教学提供了极为优良的办学条件。教学科研方面,设立了院级科研课题,为青年教师搭建了课题孵化平台,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成果丰硕。教学服务方面,学院日渐形成一种团结和谐、爱岗敬业的良好局面,涌现出一批优秀教学成果和爱岗敬业先进人物。在对外交流方面,学院不但加大了海外师资培训力度、本科和研究生班的办学力度,更以国际化的视野,加强与各级侨务部门、涉侨机构、海外侨领、侨校校友等的联络,显著提升了学院在海内外华文教育界的影响力。
改革的精神就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的发展也应站在“面向未来”的角度,在把握机遇、取得成绩的同时,清醒地认识到学院发展与国家的要求、与兄弟院校之间存在的差距。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未来学院在学科建设、学生规模、教学科研等方面仍面临很大挑战。但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作为深具奋斗精神的华文人,我们有勇气、有决心为华文学院美好的明天、为华侨大学“侨校+名校”战略的早日实现、为国家的侨务工作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主编寄语
2018年9月于龙舟池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