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盲艺人王月与凉州贤孝

认识王月的人都叫他“王爷”。王月今年80岁,凉州贤孝他已经唱了60多年。现在他还有个身份,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凉州贤孝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月的家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的海湾村,他每周有两天在海湾村为60余名乡民传授凉州贤孝,其他时间就到另外三个村子去做传习的工作。

笔者与王月因河西宝卷的一次田野调查而结缘。

2009年7月,盛夏,笔者赴武威市调查武威宝卷。在武威市中心广场深处的几片绿荫下,男女老少十余人围坐在一起乘凉。走近了,笔者发现其中只有两个明眼人,其他都是盲人。他们似乎“划地盘”而坐,身边摆着三弦、二胡、板胡等乐器,还放着奶粉罐、小纸盒、倒放的帽子等小器物,里头有些许零钱。他们面容沧桑,穿戴还算得体。不过,几乎不交谈。

笔者走近坐矮板凳的一个明眼男人,俯下身子说:“我姓王,是张掖河西学院的老师。你们在这里干什么呢?”他漫不经心地回答:“唱曲儿的,你没看见吗?都放着乐器哩。”笔者给他递了一支烟、一瓶水,套起了近乎。他一一接过,态度热络了起来:“那些没眼睛的都是唱曲儿的瞎子,每天都来这个广场,中午热得很,到太阳偏一些,这里唱曲儿的瞎子就都来了,多得很。我们蹲到晚上九点才走哩。”

他自称姓徐(下称“徐老汉”),是和三个盲眼人一起的。盲人妇女是他的妻子,稍大点的男孩是他的儿子,小些的男孩是他妻子的徒弟。三人唱曲,徐老汉负责为家人带路、递水、买饭等。笔者用两个多小时,聊天、听曲、拍照、摄像,了解到他们所唱的曲儿叫“凉州贤孝”。

在广场的东北角,独自坐着一位老人,怀抱三弦,看起来也是个唱曲儿的。笔者想要过去和老人聊聊,徐老汉却放慢了脚步:“不去了吧!”笔者问:“为什么?”他只说:“那个人,你就再不给他钱了。”笔者没继续打听,只问:“他叫什么名字?”徐老汉说:“也是个瞎子,叫王月。”

半年后,笔者竟再遇王月老人。

那是2010年1月的一个下午,武威人杨门元带笔者去海湾村走访“唱贤孝的”。没想到,他带笔者走进的竟然是“瞎子王月”的家。

图1 王月在其家中为本文作者讲述凉州贤孝故事,演唱凉州贤孝《小姑贤》

王文仁摄于2010年1月20日

初识王月,觉得他性格开朗,语言幽默。

笔者:你房子修得这么好,屋里摆设满满当当,看来你在海湾村是个富户啊!

王月:富户嘛!算不上,经济条件嘛,好着哩,起码钱就够花了。

笔者:难怪去年在广场时,有人不让我走近你,不让我给你钱,原来你是有钱人啊!

王月:都是个瞎子嘛!大家都唱的个贤孝嘛,他们挣钱少,就嫌我挣钱多嘛,个别(排挤)我哩,其他的因素嘛,我以后慢慢给你喧。

这一“喧”就“喧”了近10年。笔者逐渐了解了他的人生故事,对凉州贤孝也由陌生到熟悉,再到深入研究,并开始重新认识河西走廊的社会生活。

王月原是明眼人,13岁那年,患了眼疾,无医无药,被人用土方子给治瞎了。瞎了眼的王月很为自己的将来担忧。他记得长辈说过“瞎子唱贤孝,肚子能混饱”,就主动要求学贤孝,想要混饱肚子,还想混出个人样子来。家里看他决心很大,就为他请了盲人师傅甘震,写了拜师“誓状”。此后的两年间,王月跟着甘师傅四处流浪学艺。

笔者:你拜师的“誓状”里写了什么?

王月:“誓状”嘛,就是个“约”,好比现在的合同,上面写了:“王月拜甘震为师,学艺一年,一月四元(学费),效力半年;出师全套冬谢(棉帽、棉衣、棉袜、棉鞋);回双响一对(回礼为一对碰铃)。”甘师傅的意思是写三年的“约”,我就说,先写上一年吧,我知道家里付不起学费。就连誓状上写下的“一月四元”“全套冬谢”,也是我出师半年后才挣着谢完的。

1957年王月拜师学艺的时候,甘震已经69岁了。以此推测,甘震生于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他是笔者调查到的传承谱系较明晰的贤孝艺人之一。

笔者:你师爷叫啥名字?你师傅和你都有几个徒弟?

王月:听师傅说,师爷叫李源栋(音),我没见过,也不知道他的事。甘师傅教了13个盲人徒弟,我教了7个盲人徒弟。我还有个明眼人徒弟叫董永虎,他也教着1个明眼人徒弟,也能唱两句贤孝了。以前嘛觉得,如果我们这些瞎子都去世了,凉州贤孝也就断了根了。现在嘛,董永虎的徒弟也能唱了,看来凉州贤孝后继有人了!

王月的记性好,甘师傅把贤孝、弦子、二胡等技艺都教给了他。到了没得教的时候,王月就开始自己唱贤孝、挣钱、带徒弟了。出师的时候,甘师傅曾嘱咐他:“以后嘛,要多听人家念的宝卷,听下了,记住了,就用贤孝调编着唱去吧。”

甘师傅一句“唱去吧”,徒弟王月一唱就是60多年,至今还在唱着。

笔者:给我讲一讲凉州贤孝和宝卷吧!

王月:凉州贤孝主要讲的是“二十四孝”故事,像《郭巨埋儿》《丁兰刻木》《王祥卧冰》《白鹦哥盗桃》,(还有)包公案里的《皮箱记》,还有《劝世人》《小姑贤》等吧。唱贤孝的都是没眼睛的人,明眼人不学,说是调调子苦得很。再一个,明眼人脑子里想法多得很,也学不下。不像盲人,把师傅每天教的贤孝词、三弦曲牌,从早到晚嘴里就“咕嘟咕嘟”地背着哩,手里也“梆铛梆铛”地弹着哩。唱贤孝的人,都是自己弹,自己唱。有的弹的三弦子,有的拉的个胡胡(二胡),还有的比如,永昌的贤孝家们都拉的是四胡子(四胡)。

我也碰到过大学的教授、研究生,他们问我:“知不知道‘敦煌变文’?”我说不知道。我就知道个宝卷,也就是宝卷贤书(河西宝卷),那个和凉州贤孝说的一回事,都是在教育人怎么孝敬老人,婆媳、姑嫂如何搞好关系,家庭要和睦,人不能干坏事,做官不能当贪官。